
回忆在改扩建新疆
八一钢厂期间那些事
没有到过新疆的人,听到新疆二字,可能会说:遥远寒冷、戈壁沙漠,空旷荒凉。到过新疆旅游的人,可能会说:新疆是个好地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牛羊成群。其实,两种说法都对,因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景色和风光。
我们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在新疆生活了将近两年,新疆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虽然时间已经47年了,但在那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仍记忆犹新,让人难以忘怀。
一、 移防 扩编
从1978年1月1日起,21支队206团划归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直属,成为独立团。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移防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任务是对新疆八一钢厂进行改扩建。
1978年6月26日,我作为二营部在唐山赵各庄矿抢建收尾的最后一名工作人员,与团部机关和汽车连等余部人员,同乘一趟军列移防新疆。这是移防的第22趟军列,也是最后一列,于7月3日到达乌鲁木齐头市屯河区。至此,全团共进疆4073人,部队代号也由“建字236部队”改为“00030部队”。
成为独立团后,要想全面独立的完成施工任务,就必须扩大施工职能和对原有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扩充。1978年10月,部队在原来1、2、3营不变的基础上,从基建工程兵2支队调入一个安装营编为第4营,将汽车连和修理连组建为第5营。机关撤销直工股,新设机要股,机械股和运输股合并为设备股。全团总人数达到4926人,是206团历史人数最多的时期。
王震将军率10万大军进疆后,大力开展剿匪和大生产运动,非常勤政爱民。王震将军和人民解放军在新疆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我们部队到达后,头屯河区党政领导在头屯河露天剧场,为我们举行了隆中的欢迎大会,新疆自治区民族歌舞团,也专门到头屯河进行慰问演出。群众们非常高兴的说:王震的队伍又回来了!
二、八钢由来
八一钢厂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郊的头屯河畔,距乌鲁木齐市中心约30公里,原本是一块不毛之地,没有几户人家。
解放前,新疆不能生产一斤铁一斤钢,就连打马掌用的铁料也要从苏联或内地购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钢材的需求迫在眉睫,而新疆又不通铁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因此,王震将军决心要在新疆创建一个钢厂。
根据王震将军“选址要在北疆或者东疆,最好选在迪化附近,土质好,交通便利,原有建筑可做工房或宿舍,省钱省时”的指示,从1951年初开始,新疆动用了上千人进行资料收集、实地勘察、分析研究,最终,钢厂初步选址在水磨沟(乌鲁木齐东郊)或头屯河。1951年9月12—14日,王震将军亲自踏勘了两个厂址,因头屯河有一座小型飞机装配厂(苏联1938年援建),有部分设施可以利用,能加快建设速度还能节约资金,所以,王震将军拍板将厂址确定在头屯河东岸。
1951年9月16日,先遣部队浩浩荡荡进驻头屯河,拉开了建设钢厂的序幕。王震将军带头捐献自己的衣物,官兵们节衣缩食,捐粮、捐物、捐服装,刨冰扒雪,艰苦奋战,在上海益华炼钢厂的大力支援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52年4月练出了第一炉钢。

△刚建成的八钢
1952年5月20日,新疆军区军工部与后勤部钢铁厂合并,定名为“新疆军区八一钢铁总厂”。1953年1月,参加建设的官兵们集体转业,钢铁厂移交给新疆工业厅,更名为“新疆八一钢铁厂”,简称“八钢”。也因如此,头屯河在1956年7月设镇,1961年改为区。
头屯河畔是新疆钢铁工业的发源地,“八钢”奠定了新疆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是新疆钢铁工业的长子。

△八钢开工之日王震亲临现场

△1958年朱德视察八钢
三、战云密布
我们到达新疆不久,正准备大干快上之际,战争空气就在新疆地区上空弥漫。
1976年,越南南北方实现统一之后,越南政府忘恩负义,投靠苏联,在苏联的支持下,野心膨胀,不断疯狂反华排华。我国政府忍无可忍,决定进行自卫反击。
1978年12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作战准备命令,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发生突然袭击,新疆和我国北方各军区部队都开始了全面备战。
新疆军×比较特殊,没有军一级的直辖部队,只有师级单位。为了更好的应对战争,1979年1月30日,新疆军×也将守备3团、1团和2团分别扩编为第1、第2和第3师,采取直辖营编制,各师直辖6个步兵营、2个炮兵营、一个高炮营。
新疆虽然地域辽阔,但工业基础薄弱,部队所需的很多物资都需要从内地运输。当时,整个新疆只有一条兰新铁路连接,其余全部是简易公路或者土路,部队大规模调动、武器装备和物资运输,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根据有关资料记录和部分老同志回忆:当时推断,如果开战,苏军一是沿伊宁—乌鲁木齐公路,二是沿伊宁—新源公路进攻,苏军战机在20分钟之内可直抵伊宁上空,坦克、装甲部队最多2小时即可兵临城下。
根据这一推断,新疆军×根据各地的地形和部队实际情况,部署了4道防线。
阿勒泰、塔城、伊宁地区为第一道防线;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地区为第二道防线;乌鲁木齐、昌吉、五家渠、奇台地区为第三道防线。每道防线均有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把守,要求每道防线坚守至少7天7夜,如果有可能,发起局部反击。哈密、吐鲁番等地,在当地部队和兰州×区增援部队的配合下,组成第四道防线。兰州军×19军随时准备进入新疆增援,兰州军×的其他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要求严防死守,绝不让苏军越过星星峡。
星星峡是新疆的东大门,是通往内地的重要咽喉要道,如果苏军到达星星峡,就等于新疆失守。一旦苏军越过星星峡,继续东进,就直接进入了河西走廊。
由于当时宣传舆论导向把控失误,造成了整个新疆战争气氛极度紧张,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有人说苏军已经入境,有人说苏联坦克已经开过来了,有人说军事指挥机关已迁至兰州,也有人说军区机关大院家属已全部撤离,这些话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恐慌。
伊犁地区出现30万群众大撤离,伊宁市银行储户把存款取空。老百姓备粮逃难,一些牧民也把家中牛羊杀掉准备带走。
在新疆的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迁往内地,群众争相挤火车回内地投亲靠友。火车、客车、飞机购票困难,乌鲁木齐火车站人满为患,秩序失控,不断发生踩踏和斗殴事件。
大批小孩在专人的护送下,聚集在乌鲁木齐火车站等待乘车回内地。每个小孩胳臂上都带有一块布条,上面写着小孩姓名、父母姓名、单位和住址,前往何地和接待人姓名、住址。看着这些面无表情,满脸无助的孩子们,真是让人心酸。
四、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自古以来乃兵家大忌。因为,临阵换将不仅有人际关系、士兵心里把握,更有组织管理问题。但如果主将不能把握局势,造势乏力,管理出现问题,不换更是兵家大忌。临阵换将,在我军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在志愿军主力入朝作战之前,毛主席就果断地把13兵团司令、开国上将黄永胜换为开国上将邓华,实践证明是正确之策。
1979年2月4日,正月初八,由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勇陪同,66岁的开国中将吴克华乘飞机到达乌鲁木齐,接替64岁的开国上将刘震,任新疆军区司令员。
吴克华到任后,中断儿子学业,将全家带到乌鲁木齐。同时,要求军区干部家属不允许离队,边防部队未随军的家属由此可以随军,并和地方官员一道,劝阻群众不要离疆,已离疆的要回流。群众们看到吴克华走街串巷、逛商场,若无其事一般,新疆军心民心逐步开始稳定。
1979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文件发出,要求迅速传达到全国县团级。2月16日,在团部会议室,团长郎先向全体干部传达了中央文件,并进行了备战动员。

1979年2月17日凌晨,新疆军×、北京×区、沈阳×区、兰州×区等中苏边界的野战部队全部进入一级战备。
五、准备打仗
平时我们自己说,我们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的部队,但毕竟是常年“以工为主”,打起仗来还真有问题。每个连队只有一挺轻机枪,官兵手中只用步枪、冲锋枪、手枪,还不是人手一支,想打胜仗,谈何容易。
根据实际情况,新疆军×命令我团服从步兵第五师指挥。
我团的任务是:从石油沟到头屯河宽11公里,纵深50多公里区域进行全面防御;负责保护区域内的国防战备山洞;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调整,并配备轻重武器进行训练。
具体工作是:
第一,各级成立了战备和施工两套班子,既要战备也要施工,施工服从战备。
第二,对全体官兵进行备战教育,做好一切打仗准备。部队官兵停止探亲休假,已离队的发电报速回。这期间,有的战士写下了遗书,有的战士把钱和有关物品邮寄回家,表明了誓死保卫祖国,愿与新疆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
第三,配备了电台、报务员、译电员,增设了保密股。确保战时情报保密和联络畅通。
第四、配备了高射机枪,进行防空射击训练;配备了反坦克火炮、反坦克火箭筒,进行打坦克技能训练。
另外,还配备了能够快速部署、机动性强,可以发射榴弹、破甲弹等多种炮弹的82无后坐力炮进行训练。各连都成立了82无后坐力炮班,每班4个人,由五师教员讲授理论。据李文成战友回忆:教员讲的“间隔下面划一橫,距离密位横下乘,用手盖着所求数,计算公式自然成”,“上距离,下1000,间隔密位放两边”,“一周等于6000密位”等,开始根本听不懂。经过一段学习,在掌握理论后进行实弹打靶。每门炮打三发炮弹,首发命中才算优秀。如果只有第二第三炮命中,只能算合格。李文成第一个开炮,发发命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除了武器训练之外,一是还要挖战壕: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靠人工用镐和铁锹实施,那实在太困难了。这时,土石方连的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自卸车等机械都有了用武之地;二是还要修掩体、建弹药库:这时,瓦工、钢筋工、砼工等工种都派上了用场。真正体现了周总理说的:“一旦有事,好处无穷”。
我们营部机关人员,除了每人每天晚上在寒冷中轮流站岗一小时外,白天还拿着钢钎和锤子,在河岸边开挖防空洞。
六、 战云渐散
1979年3月16日,我国政府宣布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北部边疆战争警报基本解除,战争乌云也渐渐散去。
也许是因为有“周瑜气质、善守能攻”的新疆军×司令吴克华,也许是因为有“张飞气概、勇猛好战”的兰州×区司令韩先楚,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苏军才未敢踏入新疆领土半步。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我军英模报告团到新疆做巡回报告。时任广西军×独立师3团8连连长、战斗英雄,后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李作成是成员之一。报告团在头屯河露天剧场为我们作了报告,印象最深的是,李作成在战壕拐弯处与敌兵撞了个满怀,两人同时举枪对准对方,李作成眼疾手快,左手举起敌人枪管,右手扣动扳机,双方同时枪响,李作成的子弹射入敌人心脏,敌人的子弹射向天空。真是惊心动魄,生死就在毫秒间。
七、施工 轶事
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八钢”选矿部分改扩建任务,从1979年2月份起,部队开始对各营连进行工程进度、完成工作量、劳动生产率、工程质量、安全、流动资金占有率、成本和材料节约等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3月份,又下发了《技术人员责任制》《施工管理办法》《经济核算管理办法》,要求各工程均推行施工定额,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台账记录,搞好经济核算工作。为了提高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还组织瓦工、木工、钢筋工等主要工种进行练兵,开展技术比赛。
1979年,部队开始实行义务兵转志愿兵制度。在团部旁边的操场上,对符合条件转为志愿兵的部分工种,进行了现场实际操作考试。根据考试成绩,1979年5月和6月,401名义务兵被批准为志愿兵。同时,150余名老兵调往大庆市,加入了新组建不久的82支队,成为我国石油化工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新疆的冬季,天寒地冻,同志们发扬“八钢”建设初期官兵们爬冰卧雪,艰苦战斗精神,争分多秒施工。1979年11月份,多数连队已经撤离新疆,7连还在对石料库进行收尾。战士们身穿皮大衣、头戴皮帽、脚穿大头靴,顶着寒风,踏着漫过膝盖深的积雪,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步行到现场。在钢板下架火把沙子炒热,用热水搅拌,将冒着热气的砂浆快速转运到库筒体上部进行砌砖,后面专人勾缝清扫迅速覆盖,稍微一慢砂浆就会冻住。

经过艰苦努力,1979年12月,终于按期完成了改扩建任务。共完成土建设计投资2623万元,土石方22万m³,砼10273 m³,预制构件1109 m³,各种砌体15690m³。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品率40%,受到了新疆冶金厅高度赞扬。一连和三连分别被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政治部批准为大庆式基本建设突击队和大庆式先进单位。
1978年9月,华国锋主席和纪登奎同志等出访欧洲,回国途中在新疆逗留期间,计划要到“八钢”视察,地方政府和部队要选派人员进行欢迎,我也在选派人员之列。第二天上午,我们正准备集合前往“八钢”门前时,突然又通知不去了。后来据说,华国锋主席和纪登奎同志在新疆视察时被知青拦路(当时农垦系统知青闹回城),纪登奎同志鞋子被挤掉等,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还听说乌鲁木齐一个派出所丢了一把手枪,所以取消了视察,但不知是否属实。
当时,还有一件事情成为新疆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话焦点,也引起了全国媒体关注,那就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4团医院护士、共产党员、24岁的浙江绍兴未婚姑娘蒋爱珍,无辜遭人诽谤诬陷,人格及名誉蒙受极大损害和屈辱。由于派性斗争,在多次伸冤无果,哭诉无门的情况下,1978年9月29日持步枪杀死诽谤造谣者三人,打伤一人。后来,被单位定位“反革命杀人”,而诽谤诬陷者被确定为烈士,蒋爱珍被判死刑。
197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将爱珍为什么杀人》一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收到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大量信件,对蒋爱珍表示同情、支持和声援。有传言说,香港要派律师团来新疆为蒋爱珍辩护,但不知真假。
(1984年9月,新疆石河子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蒋爱珍无期徒刑。蒋爱珍提出上诉,1985年1月16日,新疆高院终审判决,改判有期徒刑15年)。
八、头屯河畔
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中部,流经庙尔沟、硫磺沟一路向北,全长一百多公里汇入青格达湖。河水主要是雪山季节性雪水和冰川融化水,流经之地全是低温地带,很少见到鱼虾动物。
夏季,冰雪融化,河水解冻,河面宽阔,水大流急。河底铺满鹅卵石,清澈见底。河水没有污染,是天然矿泉水。

△头屯河开冻
我们二营部和七连八连营房,都紧靠头屯河岸边。堤岸半坡上有一个农家小院,里面住着一户维吾尔族人家。小院在白杨树的掩映下显得特别幽静美丽,大家给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玫瑰庄园”。
“玫瑰庄园”里有一位十六岁的姑娘名叫“孜亚罕”,她身形窈窕婀娜,头发乌黑多辫;浓眉修长,睫毛轻扬;眼如宝石,大而明亮;鸭蛋型脸,高高鼻梁;唇如玫瑰,面如桃花;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孜亚罕”被中央民族舞蹈学院选中,但她说:如果去上学,好长时间不能见妈妈。最后她没去。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们顺堤坡而下,路过“玫瑰庄园”去河边散步时,都会深情的向这个小院里瞭望。
不久,大家看见“孜亚罕”骑马回家,她好像怀孕了。经打听,她嫁给了一位同族中年男子。大家扼腕叹息,叹息这一朵美丽的鲜花就这样凋零了。
(一)民俗风情
平时,我们经常与维吾尔族群众接触,称小伙子为“巴郎子”,称姑娘为“古丽”。维吾尔族没有固定姓,名字后面加上爸爸的名字,就是本人姓名。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乐观开朗,热情奔放,好像他们生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忧愁。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或一群人,都会聚在门口前的空地上,弹起冬不拉,尽情唱歌跳舞。有时路过停留观看,他们会打手势邀请你跳舞,尽管不会,也要上去学着样子比划两下。因为,在进疆前,部队进行过民族政策教育,如果不跳,就像我们好久不见面,人家要和你握手,而你却不伸手,这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也是一夫一妻制,但在落后地区,在有些人眼中,一个男人一辈子结婚次数越多,就显得越有本事。我们营房旁边的石灰窑附近,住着一位汽车司机,他的爸爸结了13次婚,他说自己必须要超过他爸,一定不少于14次。
(二)部队生活
那个年代,冬季蔬菜种类有限,除了大白菜就是萝卜和土豆,这些菜全部要菜窖储存。改善生活一般是土豆红烧肉,肉是凭票供应,不能天天吃。偶尔,也吃上一顿马肉。马肉纤维比较粗,没什么脂肪,口感柴,没有特殊的烹饪方法和调料有偏酸和腥味,不像牛羊猪肉那么细腻有口感,所以大家对马肉不感兴趣。
头屯河区域昼夜温差很大。盛夏,室外中午温度也达30多40度,但到室内很凉爽,睡午觉还要盖一条薄被子。天气再热,我们也不敢到河里去洗澡,因都是雪山融化水,水太凉。整个夏天,早晚离不开毛背心或外套,“早穿棉,午穿纱,抱住火炉吃西瓜”并非虚言。
冬春季节里大风较多,风力小则五六级,大则八级十级,时常“呜呜”作响并带有“哨音”。我们宿舍距食堂不远,大风或风雪交加时去吃饭,不但要弯腰伸头、扶墙迎风,还要双手抱紧怀中的饭缸饭碗。要不然,被风吹掉,不知要到何处去寻。
(新疆最大风口不在头屯河,是在吐鲁番到达板城之间的三十里风区。我本应乘坐1979年4月11日火车回河南探亲,但由于前一天的火车在行至三十里风区时,后几节车厢被大风吹翻,当天车次停运。4月12日,我路过三十里风区时,看到绿皮车全部变成了红色,露出的全是红丹底漆。车窗玻璃全碎,砂石灌满整个车厢)。
发生沙尘暴时,能清楚的看见远处飞沙走石,铺天盖地,犹如妖雾,上下翻滚而来。来时排山倒海,天昏地暗;走时悄然无声,到处灰沙。
隆冬,雪舞长空,冰封大地,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山舞银蛇千里,白雪皑皑万顷,那就是一个童话般的银色世界。室外温度十几、二十几度很正常,皮衣、皮帽、皮靴是出门必备服装。室内取暖靠煤,新疆的煤质非常好,煤块乌黑发亮,用火柴就能点着。我们的营房是自己修建的土坯房,隔热保温,有煤炉和火墙取暖,室内温暖如春。早上起来,可以看到房檐下的冰柱连接到地面,光滑如镜,晶莹剔透。
那时,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起,学习知识之风大兴。冬季不能施工,只在室内活动,战士们除了学习施工技术知识外,喜欢数学的研讨数学,喜欢理化的研讨理化。陈琳教授的《广播电视英语讲座》深受英语迷欢迎,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被年轻人喜爱,收音机成抢手之物。

△冰封头屯河
夏季,冰雪消融,绿意盎然。举头,观蓝天白云和山头积雪;平视,看草原青青和牛羊成群;俯首,见河水蓝蓝,清澈见底。

每年“八一”到“十一”节前后,新疆瓜果飘香,掏钱即可任意品尝。熟透的哈密瓜五分钱一斤,糖分十足,切成条状双手捧起享用后,五个指头张开时会撤粘丝;椭圆形状的无籽白葡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淡绿色的马乃子葡萄甘甜多汁;又白又大的白兰瓜和三分钱一斤的滚圆西瓜,脆甜爽口。我们还乘坐营部的生活车,到石河子建设兵团农场的西红柿地里打猪草,随时享用又大有红、酸香可口的西红柿。

△ 作者1979年新疆照
乌鲁木齐与内地时差是2个小时,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夏天,晚上看露天电影要等到10点半或11点左右才能放映。新疆广播电台中报告的时间是乌鲁木齐时间,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送的稿件和到地方上参加会议,听到的都是一遍汉语和一遍维语。
新疆的物价并不比内地高多少,辣椒单价0.48元,但那是公斤单价。一般烟每包也只高一到两分钱,在火车站吃一个馒头和一碗炖豆腐,也只要0.44元。
当时,国家工资制度划分为11个类别,兰州是最高类别地区之一,为11类。在新疆工作有边疆补贴,补贴的计算办法是:在内地的工资先调到兰州地区标准后,再上调26%。排级干部工资在内地是每月52元,到新疆后为71.56元。七一年志愿兵第一年每月工资则由26元上调到37元。那时觉得钱不少,但大家还是很节约,抽烟的同志一般抽新疆“漠河烟”,“漠河烟”没有烟沫,全是梗状,用纸卷成“喇叭状”,抽起来别有风味。
九、撤离新疆
从1979年10月1日起,206团调归基建工程兵八支队所属,奉命撤离新疆,任务是承建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和福州市外贸中心旅游大楼等工程。到1980年1月26日止,部队分批全部撤离完毕。

△冉中原2024年9月八钢照
我们进疆时,“八钢”年产钢量只有7万多吨,经改扩建后,1982年突破12万吨。现在的“八钢”,除了本厂外,还有巴州和伊犁二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宝武集团”的子公司,年产量超过千万吨,成为西北钢铁工业的弄潮儿。
十、友情深长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一晃47年了。青春不再有,风霜染白头。一起进疆的战友,年小的也已60多岁,年长的已90有余。
当年,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有的复员回原籍,有的转业在异地,无论在哪里,都在奋斗继续;现在,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里,无论在哪里,全都老有所依;有的走完了人生,先行一步,驾鹤西去,令人惋惜。
一朝为战友,终生情意长。不能见面的,通过电话、微信,相互联系,回忆友情问平安;能见面的,聚会小餐,茶酒一杯,笑容灿烂话当年。那激情年代、军中岁月,那冰天雪地施工、那第一次实弹训练备战,还有……,那一幕幕的故事仿佛永远也讲不完。
本文自阅多遍,删改数次,怎奈文笔水平有限,仍难尽人意。本文代表不了部队在疆的全部故事,只希望能唤起战友们更多的回忆,我就深感欣慰。
注:在写作本文时,冉中原、李文成、李来新、徐志学、白向明、黄学本、谢德福等战友进行了回忆,他们还和一位赴疆朋友一起对本文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史政熬,河南省新野县人,1971年兵,1972年6月入党,服役于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1983年9月改编后在中建七局一公司任职。2004年退休。

供稿人何林简介
何林, 男 ,汉族 ,中共党员,1948 年12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1969 年4月1日从四川省西充县应征入伍,在重庆市綦江县基本建设工程兵第206部队服役。
1979年7月2日,从新疆乌鲁木齐基建工程兵00030部队调到北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后勤部营建办公室工作,1982年7月20日,又从北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机关申请到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机关物资科。1983 年 9 月15 日随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部队撤销后被分配在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材料科,内联企业深汕建筑材料公司,核电大鹏设备材料部,一建工贸公司,1990年底集体调入深圳市建筑设备材料进出口总公司创新实业公司做贸易业务,任贸易部部长、公司副经理,总公司第五支部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何林是建设开发深圳初期的第一批拓荒牛,为深圳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5 年 8月退休,2012 年12月编写出版《岁月情怀》画册、散文著作,被国内100多家主要图书馆捐赠收藏。2021年庆党100周年华诞,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一线频道,湖南卫视、广东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晶报,深圳教育时报,深圳新闻网,南方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和罗湖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局,纪监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党政机关人员的专题采访和报道。
2021年7月1日,庆党100周年纪念日,参加罗湖区《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何林受到了原区委罗书记接见。
何林从过军、出过书、办过展、拍过片、代过言、作过演讲,光荣在党50年以上,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党报头条等多家新闻媒体有过报道。


荐稿人:代运通

出品人:李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