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九龙城、杨山、舒公山、灵龟山和廉贞寨等诸多名山淌出的泉水汇集成大金河,河道两岸肥沃的土地成就了勤劳的大金人施展劳作的新天地,这里不但给武穴市人口密集的大金浦提供了丰衣足食产地,同时还诞生了隋唐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华大地后的禅宗文化又一个 “禅农并重”新型学说,厚重的历史赋予了大金铺豁达开放的性格。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大金铺一带便是广济红色薪火种子的发源地;由于大金浦地理位置特殊,在明清年代,从广济县城到沿江商贾云集的重镇武穴,这里是三条古驿道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的缘故,大金铺成为广济重要的物流、人流聚散地,大金铺最负盛名当属幽居寺,时隔千余年,在舒冲村东侧的灵龟山还存有毁后重建的旧址,据文字资料记载: 幽居寺位于武穴市大金镇舒家冲境内。四祖大医禅师于公元603年云游到此,发现这一方圣士,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修建了幽居寺,当时地方族姓布施良田、山地作为庙产,幽居寺庙业丰厚,恰逢隋朝隋文帝诏令复兴佛教,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僧尼居无定所,托钵云游四方的状态,四祖提出“居有定所,禅农并重”的中原佛教新思想,为社会减轻负担。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元606年,幽居寺僧人已增至七百余人,遂扩建幽居寺,大小庙宇、僧房、寮房三百余间,规模宏大。公元607年,四祖在幽居寺收五祖弘忍为徒,五祖是禅农并重思想的忠实推崇者和执行者,不但改变了僧尼居无定所,“一钵千家”的流浪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使野生薯蓣演化成佛手山药,广种于武穴、蕲春、黄梅北部山区,豆科作物在当地麻谭砂砾渗出的碱性泉水的作用下成为石磨豆腐、豆泡等流传千余年的佛系素食---同时,四祖道信利用野生芥菜治好了大金浦宋财主家小姐的芥疮,宁可接受宋家的三百亩田产,而不肯成为宋家女婿,从而使幽居寺迅速发展壮大。自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卓锡武穴黄梅交界的破头山正觉寺后,幽居寺无人管理,在嘉清年间(1542年)荆王夺为妃藏寺,后又遭季兵烧毁无存。顺治八年(1651年),经官府断定幽居寺为无主王莊,由舒、宋、程、周四姓先人将此处买下,自行处理,四姓先人各发善心,捐资创建廊房殿宇、菩萨宝相金容,约费数百余金,四户分摊,百姓每年资助幽居寺,这样又过了百来年。幽居寺经四祖、五祖创下庙业不菲,未曾想留给后人诉讼纷纭,宋姓、周姓为山界碑不慎打碎,多次诉讼,经县太爷断案,量取稞谷若干石封储本寺仓内,以备僧人斋饭,余谷听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