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建工程兵206团挥师皖南
作者/史政熬
1979年,国家建材局向国务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提出建议,由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承建安徽省宁国水泥厂的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经国务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同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由新疆乌鲁木齐市移防至安徽省宁国县(现宁国市),并指令,在1979年10月1日至12月8日撤出兵员为2500人,余部兵员要于1980年3月以前全部撤出新疆。
206团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积极开展移防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分批开始撤离新疆。
【注:1978年1月1日起,21支队206团划归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直属,从唐山移防新疆;1979年10月1日起划归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机关驻地安徽省马鞍山市)所属,移防宁国】。
一、 途中花絮
老兵移防乘坐的军列和新兵入伍时乘坐的军列一样,都是闷罐火车。但这趟军列和过去的军列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在列车中间挂有一节绿皮客车车厢,这节车厢由团首长和团机关人员乘坐,后面还有一节车厢装有新疆特产—哈密瓜。
闷罐车厢内仍然是无水、无电、无厕所。晚上点蜡烛,洗脸、解手到兵站,小便实在憋不住站在车厢门口解决。
每趟军列都有专用编码,用现在的话说叫密码。军列出发前部队要告知每个战士记好编码,一旦在途中因故掉队,只要向兵站的军代表说明情况和军列编码,军代表就会安排掉队人员乘坐绿皮客车追赶军列,一直追赶到军列下次停靠的车站下车,等候军列到站后再上车。
和平时期移防的军列速度比较慢,特别是没有复线的火车线路段更慢,一般都要让客运列车和货车先行,基本上站站要停,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定。移防在线时间比较长,常常发生一些有趣故事。
(1)
1979年10月26日,我们二营部机关及五连和团部机关乘坐的军列,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出发约20公里左右,在即将要到达乌鲁木齐火车西站时开始变换轨道,列车不断的发出“咔嚓、咣当”的变轨声。可能是随车移防的活猪受到变轨响声的惊吓,突然,一头猪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量,从闷罐车厢的窗户洞口窜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迅速起身看了火车一眼后,四蹄子翻花一溜烟似的开始狂奔。大家眼睁睁的看着这头自己喂养大的大白猪发疯般的绝尘而去,留下了的只有惊呼和叹息。
(2)
二区队部机关的全体同志在一个车厢,由教导员李国君带队。军列在新(疆)兰(州)铁路上奔驰,时常一个或两个小时也看不到一个村庄很正常。大家或坐或站在车厢门口,看着茫茫戈壁,畅想万年,各抒高见。不知什么时间,实验室六六年入伍的刘老兵站在教导员身后,怯生生又不好意思的说:教导员,我想解大手。在门口周围的大家立即说:去去去,解什么大手!非常老实的刘老兵也不说话了,满脸惆怅的站在那里。过了一会,卫生员王明书说:教导员,憋的时间长了不好,要出事的。教导员说:解!于是,安排四个人分别拉住刘老兵两只胳臂,在车门口屁股朝外解决。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好在全是男同志。
(3)
在到达甘肃省武威火车站的前一个小货站时,军列停了下来,但不知要停留多长时间。文书白向明内急,就下车到军列旁的一个厕所去解决。说来也巧,从下车到进厕所也就是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咣当”一声,军列启动了。大家赶忙高声喊话,但为时已晚,只有看着战友掉队,毫无办法。
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这小子是故意掉队,想坐客车,坐客车舒服。材料助理王宗德笑眯眯的说:我看得清清楚楚,刚蹲下,刚蹲下,起来也来不及了。
白向明是温州市兵,见过世面,人聪明也有头脑,对掉队并不害怕。从厕所出来后,扒乘煤车赶到武威车站,找到了军代表说明情况。军代表看着这位没戴帽子有些慌张的小伙子,心中有点疑问,当向军代表准确的说出了车次和军列编码后,才给办理了当晚八点乌鲁木齐至上海的51次客车乘车手续。本想乘客车享受一下,谁知车上人员爆满,就是坐位底下也躺着人。为了不影响军人形象,老老实实的在走廊上站了一夜,于次日凌晨在兰州西站追赶上了军列。
(4)
军列到达陕西咸阳兵站吃过午饭后,知道了下一站就是西安。那时非常幼稚,幻想着坐在敞篷火车厢上,沿线就能看到西安古城和城墙是什么样子了,所以我和技术组长凃治良、会计叶家恬、材料助理田桂明等在开车前就一起坐在装满活动板房的敞篷车厢上,心想看完了西安城后再下来。本来基本上站站要停的军列一反常态,到西安车站没停,一直向前开。10月底西北的傍晚凉意浓浓,敞篷车厢上更是冷风嗖嗖。我们只有竖起活动板房的板块在前面挡风。一直到满天繁星月牙高挂,军列才在华山车站停下。古城和城墙没看见,反而被冻得鼻涕直流。
(5)
军列到达徐州车站时,天刚蒙蒙亮,炊事员戴安彩推了推睡梦中的给养员章国辉,章国辉听到了蹩脚的普通话:“死猪、死猪”后心头一惊!心想,刚发车跑掉了一头猪,被教导员批了一通,现在猪又死了,这还不得很训我呀!急忙起身:“死猪在哪”?戴安彩手指了指站牌,原来是“徐州”。把“徐州、徐州”听成了“死猪、死猪”,章国辉虚惊了一场。
(6)
那时,哈密瓜五分钱一斤,采购了4000来斤,那些都是熟透了的哈密瓜。由于列车的颠簸和晃动,使瓜产生碰撞,在军列在进入江苏境地时,有些瓜就开始坏掉了,大家吃不完,只有等军列到兵站或是临时停车时,分送给兵站或在火车道上捡煤渣的老百姓们吃,当到达宁国时,哈密瓜已所剩无几。
二、宁国施工
经过8天7夜旅途,终于在11月2日到达安徽省宁国水泥厂所在地—宁国县港口乡山门公社。先后到达的还有二营的其它连队、一营、土石方连、水电连、木材连、预制连、吊装连、汽车连和卫生队等连队。
宁国水泥厂成立于1978年10月,经国家批准从日本引进了一条40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当时代表着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国家引进两条,另一条是河北冀东),是改革开放后建材行业第一个采用商业贷款的项目,总投资为4.62亿元人民币。水泥厂整体规划布局分为:主厂区、厂前区、机修区、生活区。

△宁国水泥厂主厂区规划图
水泥厂主厂区就在我们二营部机关驻地旁边一片崎岖不平的荒山头上,水文地质结构复杂,施工条件不是很好。但石方工程不多,爆破工程量不大。
部队首先开展的是主厂区“三通一平”工作。测量放线工作完成之后,土石方连的挖土机、推土机、铲车、翻斗车、压路机一起上马,很快就完成了场地平整。为了确保在施工期间全天候能使建筑材料进场,必须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所有厂区主要道路路基工程。二营首先抢建的是一号进场公路,路基在压路机碾压合格后采用毛石铺垫,毛石全部是由汽车连车辆从山门村附近拉运。

△汽车连在宁国冒雪拉运施工材料
为了赶工期,1980年大年初一也没有放假,二营部机关全部同志参加劳动,整修路基,摆放毛石,每人发了3元钱加班费。
在进行“三通一平”工程的同时,部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会审施工图纸,了解新型水泥生产线工艺流程,一边查看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和了解周边自然气候环境,一边主动与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进行工程技术对接,参与工程设计审查会和施工生产协调会。
主厂区首先开工的是窑头、窑中、窑尾工程。但在基础土方开挖后,发现地基10米左右处有软弱下解层,怎么进行处理,设计迟迟确定不下来,主厂区工程处于停工等待状态。施工重点只有转移出主厂区。
一营、二营先后分别施工了生活区的5栋130型宿舍楼、3栋239型宿舍楼,以及室外配套工程和挡土墙排水沟,还有厂前区和机修区的食堂、哺乳室、汽车库、两个备品备件库、 纸袋加工车间、堆棚、8#井泵房、356变电站等工程,建筑面积共约1.5万平方米。
三、开拓市场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慢慢松动,市场经济的萌芽逐渐成长,基建工程兵总部也从1980年开始要求部队转变经营思路,走出军营,开拓市场,逐步实行自负盈亏。
根据兵种总部要求和宁国水泥厂工程处于半停工,施工任务不饱满的实际情况,部队开始对接市场,主动出击寻找施工任务。经过八支队领导的努力,在福建省福州市为206团开拓了福建省外贸中心、旅游大楼工程,楼高为20层,当时是福州市最高的建筑,还有茶厂等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
1980年1月26日开始,三营人马开始分批从新疆乌鲁木齐市直奔福建省福州市。随后,汽车连、吊装连、水电连和预制连部分人员也转战福州市配合施工,总人数达1000多人(由于206团要撤回河南平顶山改编,外贸中心大楼主体完工后交由203团继续施工)。
驻宁国水泥厂的部队,则以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盛文考为主,负责为其开拓施工任务。那时,施工队伍较少,工程任务相对好找。二营在宁国县先后承接施工了:
(1)上海胜利水泥厂(离部队驻地不远)的包装车间、石膏皮带天桥、铁粉皮带天桥、卸煤机基础、成品库装车线等工程,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
(2)在宁国县霞西镇的上海联合机械厂(军工代号526厂,生产木柄67式手榴弹、打伞兵用的榴弹,打坦克用的穿甲弹)的机修车间、 40户家属楼、24户家属楼、20户家属楼、子弟学校等工程,建筑面积为6763平方米;
(3)宁国县人武部的宿舍、炮弹库、场地平整、枪械库等,建筑面积876平方米,围墙368米;

(4)宁国县商业局:冷藏库建筑面积440 m2;
还有:芜湖冶炼厂家属楼,建筑面积 1990 m2;芜湖石油站浴室锅炉房,建筑面积313 m2。
一营在芜湖市,承接了芜湖市纺织厂改扩造的综合楼、宿舍楼工程:建筑面积为28225平方米。
四、业余生活
在宁国和在其他地方一样,部队每个星期都要放电影,片子类型多样,武打、戏曲、娱乐、侦探等都有。但当时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还是印度电影《大篷车》和《流浪者》。《大篷车》中男女演员表演的舞蹈使大家目不转睛,兴奋无比;而看完《流浪者》到处都可以听到 “阿巴拉古、呜呜呜呜”的 “拉兹之歌”曲调声。
由于水泥厂工程处于半停工状态,我们工作相对轻松。闲暇之余的中午或晚上,打篮球、乒乓球、扑克,下象棋。打扑克输家开始不准坐凳子,蹲着或脸上贴纸条,后来戴草帽,挂水壶,大热天穿雨衣。大家想尽办法出点子,千方百计为快乐,哈哈一笑,其乐无比。
从八支队调到测量班的一名干部,大家都叫王排长。王排长喜欢打扑克是出了名的。正在吃饭时,有人喊:“王排长,抓一把”,“来了,来了”,放下饭碗就到;躺在被窝时,“王排长,抓一把”,“来了,来了”,披起上衣,提着裤子,踢拉着鞋立马到位;正在厕所蹲着时,“王排长,抓一把”,“来了,来了,留个位,留个位”, 起身小跑到场。
大家都喜欢喊袁士术(材料员)打牌,但没人愿意和他打对门。只要对门抬牌,只要起不到好牌,嘴就开始嘟嘟,不停的埋怨对门:“你抬的什么牌呀,瞎×把抬,臭手,你会不会抬呀,臭手,瞎×把抬,这打个锤子呀”。从开始到最后,不停循环这几句。一次副营长王乃玉和他打对门,王乃玉气的:“妈那个巴子,你那嘴和老太太屁股一样,嘟嘟嘟,嘟嘟嘟”,把牌一摔走了,一圈人和袁士术一起哈哈大笑。

△作者与会计谢德福(中)、文书白向明(右)1981年10月25日在宁国县剧院前
财务组门前有一个铁笼子,里边养有兔子,外边养有一只小狗,大家割来青草喂兔子,剩饭剩菜喂小狗。兔子大,小狗小,时常有人把小狗放进兔子笼中,兔子把小狗咬的乱叫乱跑,引起大家阵阵欢笑。

△通讯员林强在营部宿舍前
星期天,我们外出游玩,在依山的小河里摸螃蟹、抓小鱼和小虾,在水塘或水田中捡田螺,带回军营或蒸煮或爆炒,配上当地1.2元一瓶的“敬亭牌”白酒,那是一种满满的惬意。我们还在山中挖回兰花,载在盆中观赏;我们上山挖回竹笋,切片加盐煮熟后晒干储存;我们在附近的木匠铺里请师傅用硬木做凳子,用毛竹作躺椅。凳子和躺椅的制作质量非常好,到今天还在使用。

△二营副营长丁一信(前排左三)
与营部部分同志在营房前篮球场上
我们沿着田间小道,穿过流水小桥,到港口镇赶集游玩,港口镇虽然不大,街道也不宽,但具有千年历史。街上店铺间间紧密相连,座座房屋古香古色,白墙灰瓦马头墙,尽显徽派匠人的精心。走在油光发亮的石板小街上,仿佛穿越千年。沿街店铺中,斧头锤子、镰刀铁锹、铁锅铜勺、扫把搓板、扁担水桶、油盐酱醋、葱姜蒜菜、针线布匹、蓑衣斗笠、山鸡野兔、山木竹货等,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港口古镇街道)
五、美丽宁国
穿过了西北戈壁的空旷和豪放、贫瘠与荒凉,来到了皖南大地上肥田沃土、山清水秀的宁国,天地山水令人耳目一新。
宁国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紧邻苏杭,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但山多而不会让人烦躁,水多而不会让人厌恶。一年四季,美景不同,春兰秋菊,景色各异。
秋天,遍地金黄,稻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淡黄的芦苇杆在风中摇曳,雪白的芦苇花在风中像跳舞一样;浅黄的梧桐树叶像异形名片,好像见人就想发放;银杏树叶渐渐变为金黄,又大、又圆、又黄的银杏果挂满枝头,尽显高傲与珍贵模样;红杉树成片成排挺拔气派,由青绿慢慢变为深红;菊花争艳,亭亭玉立;秋天真好,天高气爽。
冬天,苍松、翠竹和红杉树结伙为伴,共同抗击风霜。当霜雪覆盖时,她们全身晶莹剔透,松竹透出浅绿,红杉树显现出浅红。冬季人心并不感到寒冷,满目方显几分暖意。
春天,桃花红、梨花白,杏花粉,交相生辉;樱花像雪,雪白中透着粉红;金灿灿的油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百鸟齐鸣,歌唱嫩枝新芽;蜜蜂劳动,蝴蝶起舞。春天,万物复苏,一派生机。
4、5月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火焰,如红霞,花繁叶茂,鲜艳夺目,绚丽多姿。它不嫌贫爱富,即使土地贫瘠,即使你对她不管不问,他都不口出怨言,始终对你仰视微笑。整个群山,就像被五颜六色的羊毛绒毯铺满,令人好想在这绒毯上翻滚一番。当你沿着山间小路漫步时,步步芬芳,赏心悦目,你会情不自禁的唱起“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6、7月份,梅雨季节也随之而来,阴雨连绵,时停时下。雨大时,豆大的雨珠,打在芭蕉叶上,噼里啪啦,滴滴答答。雨小时,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细雨蒙蒙时分,当你站在山包之巅远眺,薄雾层层,烟雨茫茫,青山下隐约可见粉墙黛瓦,炊烟人家,给人朦胧之美。你会看到田间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耕作的老农、小道上手撑花色油纸伞行走的少妇、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近看,还有水塘中碧绿的藕叶、畅游的小鱼、悠闲地鹅鸭和岸边欢唱的青蛙。眼前的整个世界那就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江南韵味”“烟雨江南”绝句在这里显示的淋漓尽致。如果,地上不湿,空气不潮,衣物不容易发霉,整个梅雨季节就完美无缺。
夏天,蝉鸣鸟叫,树木成荫,绿草青青,松竹碧翠,意境清凉。当你沿着山间小路走过古树、小桥、流水、人家,当你游走在山间瀑布小溪旁,不由自主地就唱起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去……”。唯一要小心的是,有时小路上有蝮蛇拦路,树枝上有竹叶青蛇昂头望你。只要保持一定距离绕行,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说宁国历史和风景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村庄和山洞,那就是有着“神奇山门洞,千年隐士村”之称的山门村。
山门村是宁国县文脊山中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小山村,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休养生息,韬光养晦。过着有多少人向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山门洞就在山门村,山门洞距离我们驻地大约有3公里左右。星期天我们相约到山门洞去玩。

△左起:通讯员林强、文书白向明,
前任文书李晓光在山门洞前
我们说的山门洞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指由两侧山体相连,自然形成了的一个像城门一样的门洞,高约10米,宽约17米,是山内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左右两边都有千年银杏把守,人车均可通行的过道洞口叫山门洞

第二个是指山中的其它洞穴,据说山中有水洞、天洞、莲花洞等大小有72洞,洞口大小、洞穴深浅各不相同。 洞内怪石林立,错落有序,暗河流水,滴水叮咚,石笋、石乳,形状各异,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留下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作者穿越过的山门洞穴
上口下口均可进出)
六、撤离宁国
1982年初,基建工程兵要撤销改编的消息已在部队传开,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部队开始了撤销前的准备工作。因206团家属基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领导决定206团撤回到平顶山市进行改编。
在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年8月19日正式下发《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文件之前的8月11日,由副营长肖都远带队,我们一行数人作为先头部队,乘坐团部的大巴客车离开了宁国水泥厂,开始了大部队撤回到平顶山前期的立足准备工作。
七、宁国水泥
在206团在相继撤离宁国水泥厂后,由冶金部中国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承接继续建设,并于1983年点火试产,1984年通过国家验收。
1996年,在宁国水泥厂的基础上,以大小海螺山为名,成立了海螺集团,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1997年,成立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从此,海螺水泥确立了在中国水泥行业的老大地位, 经济效益和水泥产能也在世界同行业中独占鳌头。曾一度有说法:“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水泥看宁国”!
能为中国水泥的建设事业,特别是当时代表着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宁国水泥厂建设做出贡献,是我们基建工程兵的光荣和自豪。
注:1、在写作本文时,白向明、章国辉、赵海林、林强战友进行了回忆并提供了部分照片,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史政熬,河南省新野县人,1971年兵,1972年6月入党,服役于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1983年9月改编后在中建七局一公司任职。2004年退休。

荐稿人何林简介
何林, 男 ,汉族 ,中共党员,1948 年12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1969 年4月1日从四川省西充县应征入伍,在重庆市綦江县基本建设工程兵第206部队服役。
1979年7月2日,从新疆乌鲁木齐基建工程兵00030部队调到北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后勤部营建办公室工作,1982年7月20日,又从北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机关申请到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机关物资科。1983 年 9 月15 日随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部队撤销后被分配在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材料科,内联企业深汕建筑材料公司,核电大鹏设备材料部,一建工贸公司,1990年底集体调入深圳市建筑设备材料进出口总公司创新实业公司做贸易业务,任贸易部部长、公司副经理,总公司第五支部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何林是建设开发深圳初期的第一批拓荒牛,为深圳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5 年 8月退休,2012 年12月编写出版《岁月情怀》画册、散文著作,被国内100多家主要图书馆捐赠收藏。2021年庆党100周年华诞,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一线频道,湖南卫视、广东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晶报,深圳教育时报,深圳新闻网,南方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和罗湖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局,纪监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党政机关人员的专题采访和报道。
2021年7月1日,庆党100周年纪念日,参加罗湖区《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何林受到了原区委罗书记接见。
何林从过军、出过书、办过展、拍过片、代过言、作过演讲,光荣在党50年以上,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党报头条等多家新闻媒体有过报道。

出品人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