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国——我熟知的北京军休榜样
文|诵:江川
与王润国的接触是2016年我移交安置到丰台军休十四所的时候,进所不久,王润国主动向我介绍所里的情况,并特别向我介绍了《军休之友》《丰台军休通讯》杂志,并动员我支持参与这项弘扬军休文化的工作。
随着交往的增多,感到他这个人很热情,在院子里遇到谁他都打招呼,谁有事儿他都帮忙。在所里他先后担任支部委员、副书记,为所里的工作尽心尽力,建言献策,是所里发展建设名副其实的高参。
我知道他经常熬夜赶稿子,在院子里每天看他骑个单车出出进进,忙的脚打后脑勺,时常提醒他,要劳逸结合,悠着点儿,别造坏了身体。他嘴上应承着,但实际从未有过停歇。 去年我们一起参加《军休之友》在昌平举办的宣传骨干培训,我俩正好住在一个房间,他和我聊起了退休后的心路历程和这些年的奋斗故事,真是令人感动和敬佩。
早在2003年7月,王润国就担任了丰台街道东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一干就是6年。
他上任后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居民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对东营里小区自建路进行治理。这条仅720米长、6米宽的路覆盖多个社区及5家单位,道路利用率高,但路面破损严重,因为没有路灯,到了夜晚一片漆黑,居民更是行走困难。在他忙前跑后多方沟通协调下,道路入口设置了大门和岗亭,配备了保安和保洁,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路面也进行了重新铺设,原本坑洼破损的道路焕然一新。 东大街社区是丰台街道最为繁华的地段,也是人口流动较多的区域。为加强社区人员管理,他从服务入手,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刘老汉租赁的店铺要拆除,王润国到处咨询,帮刘老汉在原店铺附近找到了新铺面;两名外来务工青年工作还没找到房租已经欠费,王润国雪中送炭慷慨解囊,直到他们渡过难关;东升玻璃店的老板裁料时不慎将左手4根手指锯掉,王润国主动帮助他准备相关证明材料,让他尽快享受到意外保险;逢年过节、重大节日期间,更是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
他用倾情奉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赖与尊重,大家都说“有困难找老王”。有人曾问他,“这么辛苦,图个啥?”王润国说:“作为一名退休老兵,能为社会服务,为居民做点事儿,是我最大的欣慰与幸福”。
王润国以笔杆为枪,用文字的力量,在军休文化阵地上细读深耕。
在部队时他既不是政工干部,也说不上是文字高手,从事的是专业很强的防化工作。退休后,为了弘扬军休文化,他补短板,从头学起。2002年,王润国担任《丰台军休通讯》编辑、编审,2017年担任《军休之友》编辑。接手编辑工作后,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站位;自学《新闻写作基本原理》《新闻写作教程》,充实提高自己;虚心向编辑同事和文友们学习,获取经验方法,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他积极组织鼓励军休干部投稿,巩固扩大宣传报道队伍。通过办班授课、座谈交流、电话沟通、上门指导等方式帮助大家提高稿件质量。近些年丰台区军休宣传报道工作得到大幅度提升,获评“全市宣传报道先进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加。他被大家誉为通讯报道的“引路人”“报靶人”。
王润国深入军休群体,挖掘榜样故事,展现人物风采。先后采访报道了蠓虫泰斗虞以新、盲人医生李志军、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陈荣超等榜样、模范人物20余名,刊发稿件200余篇。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军休干部”“宣传报道积极分子”。近些年连续被北京市和丰台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北京军休文化的名片越来越亮,王润国的名气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说起来,王润国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老伴儿的支持。据他讲,这么多年来,老伴对他悉心照顾,家里的杂事儿家务多是老伴承担。去年10月在丰台某校当教师的女儿不慎膝盖粉碎性骨折,老伴儿担心影响他的工作,独自把女儿送往积水潭医院安排住院后才告诉他。女儿出院回家修养需要一年的恢复期,老伴儿对他说:“你忙你的,女儿有我照顾就行了”王润国这北京军休榜样的荣誉着实有老伴儿的功劳。
如今,王润国已过古稀之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不懈地耕耘着……。正如他作为第九届“北京军休榜样”代表发言时说的:把荣誉作为继续前行的新动力、新起点,关山初度路犹长,策马扬鞭再奋蹄。忠诚无私守初心,老有所为做贡献。
这就是王润国的精神世界、行为准则和他一如既往的不懈追求。 王润国简介:
王润国,1951年3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河北省阜城县人,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防化参谋、科长,因部队精减整编,1992年2月从63军189师司令部防化科科长职务上退休,2000年7月移交安置在丰台区军休第十四所。2002年担任《丰台军休通讯》编辑,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任丰台街道东大街社区治保主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丰台街道宣传部宣传员、丰台区政府效能监督员,2009年5月担任丰台区监察局“政风行风”办件员。2017年任北京市军休安置事务中心《军休之友》编辑部编辑。
现任《丰台区军休通讯》编审,《军休之友》特邀评论员,军休的第一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