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坞大集里溢出的“年”味
王志英
今日是小张坞大集,早饭后,我便与老伴悠然漫步在我村的大集之中。
今日的大集颇为独特,所摆之物皆为“年货”,诸如油光锃亮的麻花、酥脆可口的糤子、香甜软糯的油糕、卤制好的牛羊肉、迎新用的对联、门神、财神以及剪纸,还有核桃、柿饼、枣子,连同为过年预备的新衣新裤等等,全是年节所需的食品和用具。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商品,被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以及从南至北川流不息的人群串联起来,到处都是购置“年货”的人,令人目不暇接,心潮起伏,那浓浓的年味着实难以遮掩!
小张坞村的人钟情于油糕,尤其喜爱车盘油糕。正因如此,解放前村公所专门设立过一个“会”(即“集”),便是腊月二十四的“油糕会”,一年仅此一回,“只因过年时其他皆可缺,唯独油糕不可或缺。”近年来村里设立了一月三次的“会”(即“集”),唯有“年”前的这几个“会”上才有卖油糕的。今日就来了四个摊位,而且每家的油糕锅前都挤满了欲购买油糕的女子。我见有个人竟买了 20 多个,不禁好奇问道:“怎么买这么多?”她回应道:“留着过年时吃呀!”
在我们村里,过年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有客人来访时要先拾个盘子,就是将核桃、柿饼、红枣、麻花、花生、爆米花等放置于盘中端出来招待客人。故而一大早,集上就来了个爆玉米花的,一锅 7 元,“嘣嘣”的爆响声令孩子们兴奋得又蹦又跳,也使得摊位周边白雾弥漫,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香甜气息。由于其香甜酥脆,遂成为孩子们最为钟爱的零食,也是正月里“拾盘待客”必不可少的小吃之一。
迎新对联、门神、财神、灶王爷、土地爷、剪纸等摊位的出现,更是为春节拉开了帷幕,它们将本地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现得酣畅淋漓。我与老伴也凑上前去,让摊主为我和三个弟妹各自整理了一套,既增添了年味,美化了生活,又为兄弟姐妹带来了欢笑与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烟花爆竹摊位的周围挤满了人。有买堆堆大炮的,有买小鞭炮的,有买烟花条的,有买小炸炮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竞相购买,有的还时不我待,在摊位周边放起了鞭炮,一阵阵鞭炮声,炸响了通往新年的农村天空……
紧接着,就是采购核桃、柿饼、花生、麻花、猪肉、带鱼、油炸蚕豆……
提到买麻花,我便想起了结婚那年煮“麻花”的事。
俗话说:“二十八蒸馍煮麻花”。那时,我家颇为贫困,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根麻花。但老百姓有个讲究,即“纵使一年贫困,节日不可俭省”,父亲便在腊月二十八,联合了几家贫苦人家共同“煮麻花”,一家先拿出几斤油、一二十斤面,请来两位“搓麻花高手”,聚在一户人家中“炸麻花”。炸好之后,再依照比例分配食油和麻花。
因那年我刚娶了媳妇,父亲便发狠煮了 20 斤面的麻花。
天黑之前,父亲抬回了一大筐麻花。
刚进家门便说:“先给淑珍(我媳妇)房里放一篮子。”
话音未落,爷爷、母亲、婶娘、弟弟也都围拢过来,每人先分发一根,爷爷坐在椅子上悠然地吃着,两个弟弟却如“饿狼”一般,一根接一根地吃着,急得母亲大声呼喊:“你们慢点儿吃,麻花是大家的,命可是自己的!”
那时候,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只觉“过年真好”!
如今,家里富裕了,过春节也不再艰难。于是,大集结束后,老伴便开始煮猪肉、炸丸子、拌三丝、装火锅……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做什么,“总之,绝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嘴巴!”我这般想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