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盛赞甘肃会宁安万剧团赴西安演出现场掠影
(散文)
作者:张富贵(冷军油)
秦腔起源于古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因古代陕、甘一带属秦国,故称之为“秦腔”。秦腔,最早的发源地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和凤翔区以及天水市秦安县。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周秦歌舞、汉代百戏、唐代梨园戏的影响。 秦腔不仅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京剧,秦腔,豫剧,越剧)之一。它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传统唱腔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同时也有婉转悠扬的闺阁唱法。秦腔的剧目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剧目超过1万本,但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此外,秦腔在天水也是发源地的说法。是因为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传说中,秦穆公曾广泛搜集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使其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开来。尽管有观点认为秦腔发源于甘肃天水,但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陕西和甘肃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对秦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成为陕甘地区共有的特色文化艺术形式。
秦腔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西安一地就有36个秦腔班社。秦腔的流行范围广泛,不仅在西北地区深受欢迎,还曾进京演出,形成空前盛况。秦腔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安万剧团是一家来自甘肃会宁的民营剧团。团长安万本人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乡,自13岁从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用心良苦,唱念做打都优秀。安万他因自幼患有血管瘤而左脸一肿大,但依然坚持秦腔事业,被誉为“西北秦腔王”。他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解秦腔技巧、分享秦腔故事,展示秦腔的独特魅力,并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粉丝。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乘势组建了自己的百人剧团,并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演出。安万剧团的成员们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表演风格地道醇厚,深受广大戏迷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甲辰龙年岁末,安万剧团158人在西安的八天八夜义演是一场秦腔文化的盛宴,博得了广大戏迷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引起了古城西安乃至全国的轰动。以下是在西安演出的一些亮点和背景信息:
①演出时间 :2024年12月22日至12月31日,共10天。
②演出地点 :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和开元剧院。
③演出内容 :剧团演出了多部经典秦腔曲目,包括《大升官》,《生死牌》,《打金枝》,《兴汉图》,《二进宫》,《斩黄袍》等剧目。
④演出特色 :观众反响热烈 :每天演出都能吸引上万人观看,观众人数最多时达到几万人。演出结束后,观众和演员会一起唱秦腔经典选段,现场氛围非常震撼。
⑤情感共鸣 :演员在台上动情演绎,观众在台下热泪盈眶,甚至出现“安万在台上泣,观众在台下哭”的情景。
⑥社会影响力 :演出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上至中央台,下至地方台,都让秦腔艺术重新受到关注。
这次义演很接地气,不仅展示了秦腔的艺术魅力,也传递了西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安万剧团的演出激发了观众对秦腔的兴趣和热情,为非遗文化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践行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 我出生在甘肃泾川,与陕西长武接壤,从小受父母影响,爱看秦腔戏,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十里八里外的盖郭丰台村镇,都要走路去看。小时候看戏人太多,个子小,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看,或在脚底下垫上东西支撑起来看。由于耳濡目染,也就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二胡,至今为止,还能为自乐班上拉秦腔曲调和民乐哩……。 据悉:西安演出结束后,又赴平凉,兰州等地进行义演活动……
今天我和其他秦腔戏迷一样,为没有亲临现场观看演出而深感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了却心愿,通过三天的收集资料和观看视频,下载了网友的抖音作品,书写拙诗6首,收集有关剧目视频,奉献给我的戏迷朋友,并在都市平台上发布,请喜欢的朋友分享收藏!
(仄起,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1.6
未至古城安万剧,心怀遗憾意焉平。
红妆粉黛声犹在,锦瑟龙年梦未成。
月下风前独自叹,花开酒后又伤情。
七律.安万秦腔剧团西安八天八夜义演盛赞
(仄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1.2
秦韵声声贺巳年,会宁安万展豪缘。
八天八夜连轴转,一幕潼关动万弦。
台上演员情意动,古城轰动意缠绵。
演出盛举传佳话,非遗秦腔实不凡。
七律.盛赞安万秦腔剧团
(仄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1.6
古镇西安夜色浓,民营戏剧映苍穹。
八天连演情难尽,满场来宾意难穷。
戏中悲欢人物现,舞台风华韵声融。
为民义举传奇誉,魅力秦音耀长空。
【注】这三首诗均以七律的形式,赞颂安万秦腔剧团在西安八天八夜成功义演而作。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表达了对安万秦腔剧团在西安八天八夜成功义演的敬佩和赞赏之情。
作者:张富贵
秦腔激越古城喧,安万剧团展宏篇。
八日连台情未了,八宵传唱意绵绵。
声如裂帛惊风雨,情似奔泉润心田。
义演盛情传四海,秦音绕梁永流传
古风.古城秦韵情满天
作者:张富贵
古城西安夜未央,安万秦腔韵悠长。
八天八夜情如火,一曲高歌震四方。
台上风华映日月,台下掌声动心房。
义举为民传佳话,秦腔艺术永流芳。
古风.《潼关》
作者:张富贵
一曲潼关天下情,半张花脸人间泪。雄浑激愤戏迷赞,荡气回肠精神贵。
山外青山楼外楼,万达唱火几时休。
声腔迷得万人醉,直把古城当雍州。
这三首诗均以古风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表达了对安万秦腔剧团在西安八天八夜成功义演的敬佩和赞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平凉人民太热情了,300架无人机高空送安万感动了
↑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唱秦腔这么多人观众,平凉见到了
↑陕甘一家亲安万剧团西安最后一场演出,戏迷上台打赏扔钱和物品,包括鸡鸭鹅二师兄等直接送上台
↑安万剧团兰州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窦凤琴现场助阵演出
↑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斩韩信》
↑甘肃人去西安唱秦腔,郭德纲在北京讲相声,这算不算打擂台
【作者简介】董念学,陕西富平人。从军23载,曾任团参谋长等职。退役后任《今早报》《三秦都市报》《西北电业职工》编辑。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兰品之书画院院长,中国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安诗词研究社副社长。国风社陕西分社社长,国风西北文学书画社社长,著有《念典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