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咸阳散曲研究会习作200期之际
作者:史高座
咸阳散曲研究会的习作已经迈进200期的大门,此时此刻,不由人思绪万千。2017年11月15日咸阳散曲研究会成立了,在曲友们的多次建议下,经过反复考虑建立了散曲群,开展作业交流活动。2018年6月29日,完成了第一期作业,有11人参与,坚持到现在的只有 史高座、龚步智、周文潇等三人;2018年7月22日,完成了第三期作业,有15人参与,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史高座、龚步智、周文潇、韩景凤等四人;2018年8月17日,完成了第五期作业,有18人参与,坚持到现在只有史高座、龚步智、周文潇、韩景凤、白锦忠、田丰等六人。现在参与的人数达到了40多人。虽然人员不断更替,但我们的“三句话宗旨”始终没变,这就是:“只纠错少点赞;只务实少务虚;只读曲少看人。”这个宗旨,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伟人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都是他们心志和态度的写照,其核心点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光,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虽然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但是,勤奋这个做人的原则却是相同的。关于“勤奋”,有好多成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等。韩愈有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在《进学解》中也写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也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对于我们来说,勤奋就是“勤读、勤写、勤思”。
勤读。北宋的汪洙在《勤学》中写道:“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人的气质与读书的多少有关,多读书,即使生活简朴,但也会脱离低级趣味,给人以高雅的感觉。这里的“勤读”,主要是读唐诗宋词元曲,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为我所用。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如果读今人的作品,更要取精去粗,不被所谓的名人所左右。屈原在《卜居》中写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就是这个道理。
勤写。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这样写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白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写作上,我们只有字斟句酌,才能达到脍炙人口。切不可断章取义,切不可被急于求成的心态所左右。在写作上,切忌平铺直叙、无病呻吟、故步自封,既要写出心意,还要写出新意。否则,只能是文字游戏,甚至是笨拙的文字游戏。
勤思。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写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的人,犹如只拉车不看路的人,那是很危险的。看看左右,想想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才是正道,这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一个“勤”字带出的“读、写、思”,实际是老掉牙的话,但绝不是无病呻吟,只是提醒大家,也是提醒自己,求得共勉,牢记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走进微群,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愉悦心情,只是愉悦的方式不同罢了,有高雅的、有低俗的,我们只想求得高雅,远离庸俗;昂首耕耘,活出自我。
“ 曲坛有情,切磋无限,携手同行。九州风景添游兴,脚步腾腾。经冬夏心怀爱憎,历春秋笔有边棱。知时令,求得纵横,古韵再传承。”——〔中吕·满庭芳〕祝贺《咸阳散曲研究会习作》200期(新韵)
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