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上风云
文/秋韵
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交界之处,隐匿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的寨上村。这里,北靠巍峨的大寨山,南瞰湍急的浆水川河流,西扼晋冀要塞,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历史的烟云在这里凝聚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历史的回响:英雄豪杰辈出
在春秋时期,浆水镇曾是邢国的陪都——夷仪城,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邢侯在这里建立了行台,进一步巩固了邢国的防御力量。此外,夷仪城在历史上的变迁中也经历了多次战争,邢侯曾在此驻重兵,那时的寨上,便是军事上的要塞,抵御着狄夷部落的侵犯,这片土地上已留下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足迹。
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寨上村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却始终屹立不倒,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烽火连天:抗日战争的烽火
时间跳转至20世纪,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寨上村再次成为了历史的焦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大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抗大军政大学四中队选择了寨上村作为他们的驻扎地,这里成为了培养抗日力量的摇篮。青年学子们在这里学习军事理论,进行实战演练,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然而,1942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寨上村的宁静。日寇发动了大规模扫荡,企图彻底摧毁这片土地上的抗日力量。在那场惨不忍睹的大寨山惨案中,40多名无辜的村民被日寇残忍地推下山崖,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悲壮的瞬间。那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日子,寨上村的天空仿佛都被染上了血色,但正是这份悲痛,激发了抗日军民更加坚定的斗志。 化悲痛为力量:不屈的抗争
面对日寇的暴行,寨上村的村民们没有屈服,他们将悲痛转化为力量,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村里的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他们知道,只有拿起枪杆子,才能保卫家园,保护亲人免受侵害。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寨上村的男女老少,无论是前线战斗的勇士,还是后方支援的民众,都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力量。妇女们缝制军衣,熬制汤药,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保障;老人们则口述历史,传授智慧,激励年轻一代不忘国耻,奋勇向前;孩子们虽然年幼,但也学会了坚强,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梦想着有一天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整个寨上村,仿佛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侵略的长城。 历史的记忆:铭记与传承
岁月悠悠,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硝烟已散去,但那段历史却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寨上村人的心中。大寨山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先辈们的英勇与牺牲。每年的5月,寨上村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那些在大寨山惨案中逝去的英灵,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民族精神。
如今,寨上村已不再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军事重镇,它变成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村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历史的记忆不会消逝,那些关于勇气、牺牲、坚持与希望的故事,如同一股不息的溪流,滋养着这片土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寨上风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苦难与辉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精神都将如同大寨山一般,永远屹立在寨上村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不断攀登生活的高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