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印象(六) 胡里山炮台
刘庆文
胡里山炮台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始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历经2年多时间,于清光绪22年(1896年)竣工,该炮台依山临海,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由南向北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有东西两门主炮,两门护炮,附属设施有作战室、供弹室、暗道、弹药库、壕沟、官厅、营房、瞭望台、军火库、城墙、观察所、射击垛口等,这些建筑糅合了欧洲半地堡式风格和我国明清时期的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的建筑神韵,用优质花岗岩筑成,是当今保存较完整的海岸炮台,也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重要史迹。
胡里山地势非常险要,与对岸的屿仔共同扼守着厦门港的出入航道,素有“八闽门户,南天锁钥”之称,寓意是谁占领了炮台,谁就取得了开启“八闽门户”的钥匙。当年建胡里山炮台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炮台建成后,日本公然派兵登陆厦门的时候,对胡里山炮台发动炮击,但我国奋起反击,击败了日本炮兵。
在景区门口,站在神奇的古榕树下,我们看到前方一幅巨大的壁雕《民旗魂》,它生动地描绘了炮台的那段历史,壁雕对面有两座大门,上面分别写着“奋武”“振威”两个大字,意蕴着要奋武,振威,抗击侵略者。
炮台内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克虏伯大炮,这门大炮于1893年经请旨朝廷,经光绪皇帝批准下旨,购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口径280毫米,炮重87吨,射程可达19760米,射角360度,它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击沉了日军的“箬竹”型13号舰,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战绩。胡里山的这门克虏伯大炮为世界现存的19世纪制造的最大、最古老,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的后膛海岸炮,被称为“世界古炮王”,进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据说,当年胡里山炮台其实有2尊大炮,当时的清朝总督签了合同是花了30万两白银买的2尊大炮,然而在20世纪的1958年,国家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厦门铁工厂建厂,缺少铁材料,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从当时的驻军手中购买了其中的一尊大炮,然后拆了西炮,正准备拆另一尊东炮的时候,消息传到当时的厦门市委书记那儿,市委书记急忙出面阻止了拆炮,所以现在仅存东炮。
景区炮台的克虏伯大炮的楼梯下部设立了高倍望远镜,瞭望台可以看见台W的金门岛、大担岛和二担岛,因为岛屿之间有一段扁平的沙滩看起来很像扁担,挑着两座山,所以边上的岛屿就叫大担岛和二担岛。
登上炮台的最高点,我俯瞰着整个海域,海风轻轻吹过,带来了海水的咸味和历史的沧桑,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士们,他们英勇无畏地战斗在炮台上,为了保卫家园而奋不顾身,那些英勇的事迹,那些感人的故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在胡里山炮台,我们还有幸观看了清兵操练红夷大炮项目,他们以炮台后山区为表演场地,以胡里山清兵操演红夷大炮为切入点,反映了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当年的军事盛况,红夷大炮清兵的历史原型为清朝八旗兵中的正红旗、正黄旗仪仗队列和操炮演示,其内容和形式运用背景音乐、八旗服装,盔甲、佩刀、战鼓和青龙大旗等,通过情景表演,再现清代红夷大炮炮兵操练及大炮发射的场景。
胡里山炮台,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让人心生敬仰的地方,它让我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韵味,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里将会继续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