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村铜乐社的前世今生
文/刘小怀
在关中大地上,几乎村村都有一个喜闻乐见的,由趣味爱好者组成的铜器鼓乐组织(锣鼓队),大体相同又各具特色,各有各的鼓乐曲谱。为重大聚会、庆典、庙会道场营造出隆重欢乐的纷围。
长安王莽街道孟家村,处于秦岭北麓蛟峪河畔汤房庙小学(长柞工委纪念馆)所在地。是樊川潏河上游一个中等偏大的村庄,村民一直以集体荣誉感强,口无戏言、以村风大局为重著称。据老人传说,早在民国古庙会兴盛时期,樊川以“二月二”东江坡、西江坡药王庙会对台戏,孟家村(江村)东社,蟒鞍岭(白家湾,吴家沟)西社汤房庙古庙会对台戏名扬樊川。老辈人讲,在民国有一年正月十几,孟家村有一个八、九岁男孩路过蟒鞍岭村,看到已张落“二月二”庙会半月之久的汤房庙西社蟒鞍岭,白家湾村民正练习着锣鼓曲谱,大人小孩围在蟒鞍岭村中间看热闹,好热闹的孟家村男孩挤进人群观看。蟒鞍岭一少年,扮着鬼脸自豪地对着孟家村小孩说:“孟家村东社软势,今年唱不起戏了,看我们西社牛皮不?”孟家村小孩不服,手插腰窝信口说,“俺村二月二也热闹唱戏呢!肯定比你村美,到时比着看你村美还是俺村美!”回家后,小孩在村中间炫耀路过蟒鞍岭看锣鼓队训练和蟒鞍岭孩童斗气打赌的事卖牌说“咱孟家村东社二月二庙会也唱大戏”显能耐。村里各族长听罢,生气地训斥小孩不该说大话,几位领头人商量既然小孩把话撂出去了,他再小也代表孟家村,咱再紧再仓促,庙会都要唱戏,明天立马派人叫戏去,要迟动争先。十来天的功夫,眨眨眼就到了二月一号下午,方圆看热闹的人们早早地来到了汤房庙前,只见汤房庙西社(蟒鞍岭、白家湾、吴家沟)汤房庙西社戏台已落成,挂灯、拉幕试调乐器一派繁忙。(孟家村、江柳)汤房庙东社只有二三十年轻人紧张地在台基上搭着戏台子,略显消停,傍晚七点戏台总算搭好,八点半戏剧准时开演。八点整时,西社舞台上灯火通明,弦乐悠扬,编鼓紧擂,等待看戏拉闲话的戏迷看到西社戏台马上拉幕开演,一窝风地向西社戏台前拥去,八点二十刚过东社戏台幂布灯光布置结束,在孟家村铜乐社一阵激昂的吵闹,紧三折锣鼓后,鞭鼓击打,弦乐高奏,幕布开处,演员“提袍甩袖亮靴底,喜怒哀乐总关情”西社戏台下人看孟家村东社戏台上戏演的好,又一窝蜂的拥向东社戏台前,西社戏台下只剩下力弱体软的不堪拥挤的少数看戏人,东社在时间紧仓促筹备下又搏得了观众一片叫好声。西社当然也不示弱。观众来回跑,西社和东社都给人们带来快乐。
说起孟家村铜乐社历史悠久,据老人记忆在清朝前期,老辈锣鼓爱好者就步行上塬从师于杜陵塬巅旧寨子村罗鼓队,在旧寨子师傅的精心指导下,苦练台架及铙钹马锣,银锣的敲打技巧,一两年后就以娴熟的鼓乐曲谱和紧张热烈豪放的敲打表演在杜曲川南名声大噪,临解放某年在神禾塬畔正月十六鸡子店庙会上各村锣鼓队铜乐社接撞相遇,孟家村铜乐社紧凑精彩的演艺招来了马厂村锣鼓队的不服,发生了激烈的聚众械斗,解放后法院对行凶者酌情进行了劳动教育。孟家村铜乐社从小培养后继人才,据说解放前后在老辈资深鼓手刘承恩(恩子伯),刘振安,单个严格培训下,言传身教在外出上社远进各村锣鼓队扎滩竞技场上,孟家村七八岁龄的童年鼓手马文易(成年后易俗社担任乐队队长),毋锦堂骑在大人脖子上,头上用红绸绳扎着一撮头发轮翻上阵擂鼓献技,鼓点清脆,动作花美,头上红绸扎的发型上下闪颤,精彩美伦的鼓技赢得人海的阵阵掌声,庙会主办方隆重地为两位儿童鼓手挂彩搭红。成为奇美的庙会佳话。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九七六年国家召开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英模代表大会。孟家村铜乐社接到了迎接学大寨英模凯旋归来的重任,由于当时正属困难时期,农业生产非常繁忙,且距劳模代表回归仅半月时间,好多年铜乐社都没有活动了,在上级驻孟家村大队宣传队的鼓励和大队干部的组织下,召集铜乐社仅能聚拢尚在会敲的罗鼓队人员,培训少儿、青年,加班熬夜单个训练,逐个单考,经过刻苦认真练习在农业学大寨代表会结束前已熟练的传承了《吵闹》《長流社》《脑后摘金瓜》《龙斗虎》《狮子铃》《蛤蟆鸣》《风搅雪》《翻海底》等近十套鼓乐曲谱。
在开会代表回乡当天黎明,孟家村铜乐社已集合完毕,最前面两面龙牙大旗上都绣着“孟家村”三个鲜亮的大字,大旗后红色平绒布横幅上“孟家村铜乐社”六个大字格外醒目,二三十面彩旗整齐排列,铜乐社队员正练着不紧不慢的行进鼓乐曲谱《长流社》。
“出发!”随着大队领导的一声令下,由年轻妇女、少童组成的仪仗队整齐有序地前面开路,铜乐社居中,看热闹的群众随后,长长的人流在悠悠的《长流社》鼓乐声中向公社前进。刚到公社门口,铜乐社首先以精练清脆的《狮子铃》和紧张热烈的《龙斗虎》两个鼓曲乐谱向公社领导作了汇报表演,赢得了领导及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孟家村铜乐社在公社统一组织下陆续蹬上预备好的解放牌大卡车,随着大卡车的启动敲着行进曲《长流社》前往通县城的公路迎去,当锣鼓队卡车行到下红庙村北和回归英模代表车队相遇时,铜乐社在鼓手格外提高的鼓锤示意下,一曲《吵闹》紧三折把王莽人民迎接英模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返回的路上铜乐社以饱满的热情,尽力倾情的铜乐击打技巧和紧缓起伏的鼓乐节奏释放着铜乐社娴熟认真的场景。五、六里的公路两侧人挨人,人挤人塞满道旁,锣鼓队在簇拥的人群前徐徐的跟在英模车后,让人们见证了隆重的真谛,那场面简直前无先例,后无超越,
在迎接学大寨英模代表后,孟家村铜乐社名声大噪,在每年逢杜曲寺坡《千碟子》和鸡子店《耍大蜡》时江坡等庙会日,孟家村铜乐社扎滩奏兴献技,围观的群众总是人众群拥,争相观赏。分田到戶后,人们各顾各,锣鼓队活动逐渐减少,甚至几年不动,老年鼓手、马锣铙钹银锣手相继老、弱、减员,铜乐社走上了萎靡不振的境况。
随着形势的发展,互联网上不时发出了各地锣鼓队展示的激情热闹敲打场面,那种尽情兴致的场景象磁铁般吸引着少年人的激动心情,撩拨着青少年好动燥热的双手,近年来在刘林林,刘滕,孟凯,孟航等七、八个好热闹的青少年自动聚集在铜乐社尚健在的毋养柱、刘迎喜、刘小荣、毋康来,孟牛犊等几位老手,在老手的耐心传授、帮带下已训练成一支朝气蓬勃,娴熟老练的锣鼓队伍,为孟家村的春节、庙会及喜庆场合烘托添彩,增加了隆重欢乐的气分,随着未来更多的青少年的加入,一支青春、阳光、朝气蓬勃的锣鼓队将会活跃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孟家村铜乐社一定会重塑过去辉煌的历史,创造灿烂绚丽的明天。
2024.7.29写于云静轩。
【作者简介】
刘小怀,长安人,一九六零年生,王莽街道关工委终南文学社副秘书长,《孟家村简史》编辑,长安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