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 共度浓情腊八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在寒冷的冬日,有一个温馨的节日,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祭祀、对神灵的祈求,更是家人团聚、共享美食的时刻。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同一缕暖阳,穿越千年的时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又称“法宝节”、“成道会”。它的由来,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所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这一天,佛教徒会举行法会,诵经念佛,以此来纪念佛祖成道,并祈求平安吉祥。佛教的融入,使腊八节成为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更加凸显了它的文化价值。
腊八节,这个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古老的童谣,唤起了多少人对腊八节的记忆和期盼。
腊八节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腊八节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腊八节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腊八节,一碗热粥藏深情,八味珍谷蕴厚意。腊八寒风起, 温情粥中溢, 一碗暖心头, 家和万事兴。这一天,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熬制腊八粥,并且馈赠亲朋好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分享美食和快乐。这种家庭团聚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更广泛的情感联系,有力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腊八节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饮食方式。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的复兴,这种节日文化记忆的唤起,将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重营养、重健康、以食养生、强健身体,这是腊八节很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健康生活精神。
腊八节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可以说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 “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腊八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碗粥虽“小”,但“小粥”也可以“大作”,提炼出既尊重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要素。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更广泛的情感联系,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腊八节正是我们弘扬中华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腊八节这个古老而温馨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家的温馨幸福;它提醒我们注重健康养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它更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热粥暖心辞旧岁,家人共盼新篇章。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让我们共同庆祝腊八节,品味那份独特的温暖与幸福吧!
★作者系部队转业退休干部、丽园路社区党员
共1937字 2025年1月7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