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诗行 大哲思
作者:苑枫
读苏轼《题西林壁》
说老实话,这首诗读了几十年了,也读了几百遍了,虽然就是觉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不清,道不明,不知所云。时不时的就顺手拿起来读读,背背。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不懂诗词。诗三百,食而不知其味,骚体,不懂体例,骈文、汉赋,更是不敢触碰,唐诗、宋词么,什么字有定数,词有定格,音有定律,对仗,平仄……对我来说,都是擀面杖炊火,一窍不通。不得不承认是个十足的诗词盲。
但俗话说得好,不知者不怪。这让我壮壮胆子,说说《题西林壁》,原文是:“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不谈格律技巧,就说说它的文字内容而已。 说它是小诗行,四行诗,28个字,我奓着胆子叫它小。它的文字平白、浅显、自然,一点都不为过。你看,通通通用的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大白话了,小孩子都一看就明白,文盲一听也就懂了。这还不叫小吗?还有啊,编排到小学课本四年级了,那还不是小诗吗?通篇没有一个难字,没有一个拗口怪癖字词,这大白话成诗,不就是给平头百姓看的吗,这岂不就是小诗吗?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果其不然,读的遍数多了,忽然觉得这诗怎么平中见奇,淡中有味,清淡若浓。似轻实重,普而有雅。又不知不觉中读出来奇妙、伟岸与哲思。读着读着,不经意间竟把读者带到大道之道的哲理中了。伶仃之间感到这看似小诗不小,小中见大,大中见奇。其中有奥妙!神奇!平白中寓深邃,浅显中藏精髓,淡雅中蕴含哲理,不知不觉中竟有辩证思维。让我读着读着悠然进入唯物史观的思絮之中。忽然觉得这看似小诗,其中竟蕴藏着极大的奥秘。哪里是小诗,分明是作者高超的艺术,创意的绝佳,构思的良苦,意蕴的非常。怎么可以叫它小诗呢?分明是恢弘大作,诗中极品!
我深深反思,原来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我笑自己可怜,我笑自己浅白,我笑自己无知。我笑自己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笑自己竟然是“天下可笑之人”。 回过头来再一看,这才叫大作。仔细参考一下,这首诗源自公元106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先生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廖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作诗以记之。
庐山的奇景,山水变幻一览无余,作者没有注重一山一水,一沟一壑,而是总览全貌,大处着眼,起笔直书左、右,上、下,远、近,高、低。托出奇思妙想,浑然意境,思路一跃而上,超然物外。用哲人眼光推出理性认知,含蓄蕴藉,思之渺远超然哲理。把大自然的景色与社会认知融为一体,巧妙的说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醒世名言。堪称千古哲言。可谓诗言志的典范。有人评论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谓大作之大作也。这让人感知到:什么叫蕴藉于中,含而不露了吧。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苏轼的诗才是真的高妙呀!别的不说,就说写庐山的名师大作,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山,那水,豪迈,大气,磅礴,渲染,夸张,文辞优美,世代称颂……,但与这首《题西林壁》相比,似乎少了那么点什么?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举世称颂吧,然而,在《题西林壁》的28个字面前,小巫见大巫,不能不承认吧!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看出没有高山显不出洼地。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在古代名流大家作品中,描写庐山的近百首诗词中名列前茅!常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此言不谬也!时至今日,凡是描写庐山的诗词中,无出其右者。
难怪有人在网络上报道过一则消息:据称,亚洲曾经有个:古今诗词评论最高代表的诗人大会,评论结果是苏轼夺得头筹。苏轼是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的全才,作品颇丰,世代相传,妇孺皆知,不一一赘叙。而且远超日本的松尾芭蕉,印度的泰戈尔,韩国的高银……无从企及。
苏轼的诗词脱胎于一般的描写,状物,抒情……而又独有的是平中见奇,淡而雅中赋予哲思,辩证法则,尤显高人一等,更胜一筹。致使今人也不能不佩服,不能不敬仰,不能不称颂的原因呀!
苑 枫 2025年1月6日12时19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