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说铁道兵精神
铁11师孙朝喜
当我从兵网文创中心获悉《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出版的信息时,心中无比激动,一年两册巨著,不能说这不是精神+速度。我第一时间向郑建平主任求购,结果是她大度地送我一本。我便连夜读起来。含英咀华之余,掩卷细思,好像有许多话想说。

铁道兵是有“铁道兵精神”的,这种精神令人感慨。那么铁道兵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当我通读了《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 和《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 时,脑子里突然有了答案。“铁道兵精神” ,就是叶帅为铁道兵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帅对“铁道兵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全球其他军队没有的、是我军仅有的、是铁道兵部队特有的精神谱系。它突出了铁道兵部队的工作性质,突出了铁道兵部队特别能战斗的作风,突出了铁道兵部队志在四方,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优秀品质。
铁道兵精神,是在前铁道兵时代“铸就”和“彰显”的,是在后铁道兵时代“坚守” 和“传承”的, 更是在《不朽的军魂》的华章中得以“弘扬” 和“传颂” 的。这正是黄世贤战友在序中所言,“ 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
我,作为曾经的铁道兵, 曾战斗在成昆、襄渝、京通三条线上,也亲手参与开凿过三座隧道,当过风枪手,进过木工班,打眼放炮、支木架排险都干过。在成昆铁路的施工中,我的脚被斗车砸伤,肿得像葫芦,我没哼没叫更没下火线。刘指导员发现后,在连队点名时讲有一个战士受伤仍坚持施工,他叫不出我的名字,但我知道他讲的是我。我的同乡战友就有四人先后牺牲在成昆、襄渝、京通三条铁路建设中。在京通线的马家沟大桥的施工中,一次事故有五名战士从47米高的钢塔架上摔下,当场三死二伤,其中二人是我同乡战友(一死一重伤)。这些鲜活生命的叠加,就推演出平均每公里铁路牺牲一名战士的算式。而正是这些鲜活而年轻的生命,铸就、奠基了“铁道兵精神”。 正如书中各篇中的人和事,融汇出“铁道兵精神”的源流之脉。 我曾三回故地,去追寻那逝去的峥嵘岁月,去寻找“铁道兵精神”的发迹地。
“精神” 是写在旗帜上的,旗帜是需要举旗的人。一杆大旗,往往是冲锋陷阵的号角,是决胜千里的引领。我认为,在后铁道兵时代的今天,高举“铁道兵精神”大旗的人们,必定是也必须是刘政湖、郑建平、王林山、郭培游、林建军为代表的,为铁道兵精神著书立说、审编刊印、让烈士回“家”的优秀作者和志愿者团队。他们,也只有他们,才配称“铁道兵精神”的举旗人。因为, 这些战友的骨子里深深地镌刻着“铁道兵精神”。
“铁道兵精神”卷,有图说、有诗韵、有论述、有风采,无不是对“铁道兵精神”的褒扬和传颂。我用军礼向这些作者致敬!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书中收入由林建军战友为《铁道兵英烈名录》写的后记,这样的编写,无疑是智者之举,是“弘扬”与“传颂”的结合。 为了让近万名烈士回“家”, 林建军一个人、一架相机、一具疲惫的身影,寻找在埋葬烈士的荒山野岭上,可说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行程。历经12年,她编纂了上下两册累累如砖的《铁道兵英烈名录》,这该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要付出多少心血啊!“名录”, 就是烈士的“家”, 让铁道兵烈士回“家”, 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林建军战友的精神力量,不正是“铁道兵精神” 的具体表现吗?
我最初被郑建平主任邀进文创中心群时,就感觉到这个群是为弘扬和传颂铁道兵精神而建,战友们用诗用图、用文用画,颂扬讴歌着一代代铁道兵人的精神。纵观这几年来的众多活动,无疑都是在蓝天白云间大书“铁道兵精神”。 我有个从24军退役的老兵文友,他与我晚饭后散步有长达20年的历史,兵网文创中心每有活动或新书出版,我都向他炫耀。他每每感叹:24军撤军后从不见这样的活动,有的是小范围团聚喝二两小酒罢了。他还说,你们铁道兵真不简单,都撤编几十年了还有这种“精神”, 其他部队是没有的。他又问我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铁道兵精神” 是深入铁道兵人骨髓的。
“铁道兵精神” 是特定时期特殊部队的产物,是铁道兵人的精神图腾。市场经济的后铁道兵时代,是需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与光大的。
槛外人 202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