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入诗的魅力与传承
——品奥巴牛《答罗兆熊》酬答诗
长风剑
要品读欣赏奥巴牛《答罗兆雄》时事入诗,及其带来的诗歌艺术之妙,最好是先读原诗。原诗不长,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酬答的:
答罗兆熊
奥巴牛
莫为明镜悲白发,霜叶红于二月花。
川普再度坐龙庭,拜登犹可临天下。
世事浩茫无解语,岁月静好有造化。
笑看风云阅古今,一路高歌向天涯!
甲辰小寒感怀
罗兆熊
朱颜辞镜莫伤嗟,世事沧桑梦里花。
残叶含烟风戏影,霜枫似火月笼纱。
浅斟玉盏醉心念,悄倚轩窗品物华。
一曲新词谁解语,且将幽意寄天涯。
看了原诗觉得,罗兆雄的《甲辰小寒感怀》事实上写得不错。他借小寒时节感怀,在诗中运用丰富意象进行抒发,像 “残叶”“霜枫” 等,很好地营造出了小寒的景致
。诗人情景交融,借景抒发对时光、世事的感慨及内心孤寂。修辞上,比喻、反问运用巧妙,“世事沧桑梦里花” 等使诗意蕴悠长。同时,全诗押“a”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整首诗层层递进,细腻展现出诗人复杂且幽微的情感
。
但奥巴牛给他的酬答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写出新的高度。他的答酬诗,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关于时事入诗的创作大话题。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当下,时事仿若一场永不落幕的宏大剧目,时刻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答罗兆熊》一诗别出心裁,将时事元素巧妙融入,为我们开启一扇洞察时代与生活的别致之窗,彰显出独特的内容价值与艺术意义。从诗学与历史创作成就角度细究,时事入诗更是意义非凡。
诗中“川普再度坐龙庭,拜登犹可临天下”,直接将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焦点人物——特朗普与拜登写入其中。这短短两句,高度凝练地呈现出美国复杂的政治局势与权力更迭。在现实生活中,特朗普与拜登的政治角逐吸引着全球目光,他们的政策走向、竞选起伏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诗人将这一宏大的时事场景凝于笔端,让诗歌突破了个人情感抒发与风花雪月描绘的局限,成为时代脉搏的记录者。从内容价值上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视角下的当代政治切片,让后人在未来翻阅时,能直观感受到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在艺术价值层面,这种对时事的大胆引入,打破了传统诗歌选材的边界,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话题性,使诗歌更贴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多元性。此句创作正契合诗学层面丰富诗歌题材内容这一要点,将当代政治时事引入诗歌,极大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范畴。
回顾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以时事入诗是个非常优秀的创作传统,历史上不乏艺术的经典范例。如伟大诗人杜甫,在其“三吏三别”创作中以时事入诗,在内容与艺术上成就非凡。他的“三吏三别”,在内容上都是描写当时安史之乱背景下发生的事实,真实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新安吏》中,朝廷因兵源匮乏,连未成年的中男都被征召入伍,“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描绘出骨肉分离的凄惨场景。《石壕吏》里,官吏深夜抓人充军,老妇无奈应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将官吏的蛮横与老妇的悲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潼关吏》则通过对潼关防御工事的描述,反映战争局势的紧张。《新婚别》中,新娘刚嫁便与丈夫分离,“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倾诉出新婚夫妻的哀伤。《垂老别》里,老翁虽年迈却仍被征,不得不与老妻诀别,尽显迟暮之人的无奈。《无家别》刻画了一位回乡后却无家可归的士兵,再次被征的痛苦。这些诗作拓宽了诗歌题材,不再局限于风花雪月,为后世提供了那个时代珍贵的社会史料。在艺术上,杜甫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叙事结构精巧,以小见大,从家庭的悲欢折射社会动荡。而且语言质朴自然,却饱含深情。杜甫在创作中以时事入诗,其意义在于: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树立典范,以诗歌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影响后世众多诗人关注民生疾苦,推动诗歌反映社会、干预生活的功能发展,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杜甫以“三吏三别”生动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以诗为史,展现战乱年代人民的挣扎与苦难外,白居易亦是此中高手。他的《卖炭翁》,取材于宫市这一社会现实。“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通过卖炭翁辛苦烧炭却被宫使以近乎掠夺的方式低价强买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宦官专权下的黑暗现实,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予以深切同情。从内容价值而言,它为我们还原了中唐时期的民生百态,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态的生动素材。在艺术上,白居易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事,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公,这正是时事入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以真实事件触动人心。
又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作写于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龚自珍以敏锐的洞察力,借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呼吁社会变革、人才涌现。此诗在内容上,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的痛点与需求,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写照。从艺术角度来说,龚自珍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对时事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望融入富有感染力的诗句中,展现了时事入诗可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从诗学角度分析,该诗借对晚清社会现状的忧虑,深化了诗歌情感表达,抒发了渴望变革的强烈情感;同时,以独特的手法展现时事,推动了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从诗学层面进一步来看,上述诗人以时事入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的内容还是艺术上都价值意义重大。首先,在创作上丰富了诗歌题材内容,为诗歌带来了广泛而鲜活的素材,使诗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田园、爱情等题材,延伸至社会现实、政治事件、民生疾苦等领域。像杜甫的“三吏三别”,还有《兵车行》,也是以安史之乱时期的征兵现象为题材,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极大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其次,时事能引发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其将家国情怀、个人感慨等融入诗中,深化诗歌情感表达,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与感染力。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中借对晚清社会现状的忧虑,抒发了渴望变革的强烈情感,至今仍不断地引起人们在类似境遇下的共鸣与引用。其三,时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还促使诗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以更好地反映现实,实现创新诗歌表现手法。例如杜甫与白居易的诗作形式,都采用叙事与议论结合、白描等手法,生动展现时事,让诗歌更具表现力和现实意义。而且时事入诗往往成为诗歌发展变革的新动力,不同时代的时事促使诗歌在形式、风格等方面变革。如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事,推动了新诗的兴起与发展,使其更贴近现实和大众
。
在历史创作层面上看,时事入诗同样价值贡献卓越。它能提供具体、生动的一手史料,补充官方史书的不足。如晚唐韦庄的《秦妇吟》,对黄巢起义及战乱中百姓的遭遇等有详细描写,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诗歌还可从多个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反映社会风貌,让后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比如苏轼的《吴中田妇叹》,反映了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同时,时事入诗能记录民众心声,表达普通民众的情感、愿望和诉求,使历史研究更关注底层人民。像诗经《硕鼠》反映了百姓对剥削者的不满与反抗,让后人了解到当时社会矛盾。不同时期的时事诗串联起来,更能清晰体现历史变迁,展现历史发展脉络和变迁轨迹。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到陆游的爱国诗,便能看到唐至宋社会由盛转衰及民族矛盾等历史变化。
回到奥巴牛的《答罗兆熊》诗,其在艺术手法上也颇为精妙。开篇“莫为明镜悲白发,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化用经典意象。前半句化用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之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劝人莫要因时光流逝、容颜渐老而徒生悲叹。后半句则直接引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以霜叶经霜后更显艳丽,暗喻人在岁月沉淀中亦可绽放别样光彩。化典的运用,不仅展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诗句在简洁的表述中蕴含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在熟悉与陌生间品味到独特的韵味。从语言风格来看,全诗语言凝练且明晰。像“世事浩茫无解语,岁月静好有造化”,化用了鲁迅先生的“心事浩茫连广宇”,意境非常开阔。短短两句,将世事的复杂难测与面对岁月的安然态度表达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却精准地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而从答酬的角度深入剖析,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罗兆熊丰富的情感与态度。诗的开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劝解友人莫为时光流逝而悲伤,传递出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这是对友人在面对岁月变迁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的疏导与鼓励。在提及川普与拜登的时事之后,“世事浩茫无解语,岁月静好有造化”表达出一种对世事变幻的无奈与对生活的随遇而安,诗人或许是在与友人分享自己对复杂世界的认知,劝慰友人不必深陷于世事的纷扰之中。最后“笑看风云阅古今,一路高歌向天涯”,则以豪迈的姿态展现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友人的鼓舞,希望彼此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携手一路前行。整首诗在答酬之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度交流,既有对人生的哲思,又有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展现出诗人在复杂世事中坚守的精神家园与对友情的珍视。
总之,奥巴牛《答罗兆熊》以其独特的时事入诗创作,在传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为当下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提醒着我们,诗歌从未远离生活,它始终可以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与深刻反思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们的诗人们,请不要忘记了中国诗歌创作的这种优良传统,请多关注当下,关注时事,拓宽诗歌创作眼界视野,而不要将创作只局限于个人的小情感表达,只写些无关痛痒、甚至是无病呻吟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