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畔看神泉
文/青山依旧
七里河,因位于古邢台城南七、八里处而得名。泱泱河水,流经千载,流淌着一河故事,成就了百泉美景。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驴南下,走到姚平村北河边,身下的毛驴嗷嗷大叫,不肯喝水,也不肯过河。张果老觉得蹊跷,转身一看,原来是一群村妇在河里洗涮衣服、物件,把河水弄脏了。一气之下,张果老神鞭一挥,将河水打入地下。这时,河神显灵拜见张果老,恳请大仙指路。张果老口中念念有词:“水呀水呀莫发愁,四十五里以后再抬头。”河神听罢,随水流潜入地下,一直暗流四十五里,到城东南一带又钻出地面。于是,七里河下游呈现出“百泉喷涌”的奇妙景象,邢台古城也由此被称作“泉城”。
适逢元旦,暖冬的阳光依旧灿烂,邀朋友一起到七里河边去看泉。
首先,我们来到晋祠村前的“月亮泉”。“月亮泉”又叫“月亮井”或者“月牙池”,井口北侧直,南侧呈接近半圆的弧形,犹如一道弯弯的新月,称之为“月亮”或“月牙”名副其实。一白玉石雕刻的龙头从北侧井壁半腰处伸出,一股泉流从龙嘴里汩汩流出,泉水清清亮亮,不大不小,不紧不慢,乡民称其为“狮子流水”。水流跌入井中,溅起簇簇浪花,犹如棉花团般晶莹光洁。
据介绍,晋祠村从前东、西、南各有一眼古泉,世称“晋祠三井”。村东为“太阳井”,村西为“星星井”,村南晋祠庙前的泉就是“月亮井”。“月亮井”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造成这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官府动员山西晋祠一带民众迁居这里,因怀念家乡亦称其村名为“晋祠”,并仿照故土悬瓮山晋祠庙格局建庙堂一座。明嘉靖年间,顺德府知府李攀龙来晋祠庙游览上香,品尝井泉之水,心中大悦,当即吟诗一首:
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白鸟欢。
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
清道光二年(1822年),月亮泉曾经重修。遗憾的是,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晋祠庙被作为封建糟粕毁于一旦,村民们填井盖房,太阳井、星星井也被埋在了房屋之下,月亮井成了唯一一处保留下来的古迹。近年,村里对月亮井加强了维护,在井口处加固了四层方石,而方石之下的陈旧青砖则仍然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遗物。这口古井,见证了数百年的风云变迁。
接下来,我们前往七里河边去看华庄泉。这眼神泉位于华庄村南、七里河观光步道下侧堤岸边,泉眼处经过了精心的整修,建有漂亮的亭子,六根红柱亭亭而立,飞檐高翘,华丽的亭盖犹如一把巨伞罩住了亭子中的泉井。走进亭中,俯视井内,泉水从井底冒出,咕嘟嘟翻着浪花。亭子南侧石壁上并排三个白玉石龙头,清清泉水从龙头中喷涌而出,跌入龙头下的长方形石井中,荡动一圈圈涟漪。水井外是一长方形水池,清澈澈一池碧水,蓝天、行云、华庭、树木连同泉旁的游人倒影水中,俨然一幅恬淡靓丽的水墨丹青。
泉水旁,手持水桶、水壶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接下一桶桶、一壶壶清冽的泉水,带回家去。我问他们接这泉水派什么用场,一位老者回答说:“烧茶、饮用、做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同行的朋友介绍说,她一位亲戚在水检部门,说经检测这泉水水质纯净,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堪比天然的矿泉水,可以直接饮用。我触手入水中,感觉这隆冬时节的泉水竟然温温的,没有丝毫凉意;掬一捧泉水入口,清爽之中泛着淡淡的甜味;再掬一捧泉水洒在脸上,顿觉精神一振,眉目清明。
也有人说,这泉水可以健身治病。泉水旁就有几个彪形壮汉,在这十冬腊月天里赤身裸体仅着一条裤头,提一桶又一桶泉水,劈头盖脸顺着头顶浇灌,乐呵呵的,一副痛快淋漓的样子。
随后,我们去了百泉鸳水公园,即曾经的狗头泉公园。《山海经》云:“出襄国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上下两泓,中有径如鸳鸯背,两泓如鸳鸯翼,又名鸳水,郡以此名。”百泉鸳水为明清时期顺德府十二胜景之一。如今公园内大面积水体其实是一个硕大的泉水湖,叫作“鸳水湖”。狗头泉隐身于浩渺的湖水中,而在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泉,分别叫作“甘露泉”和“银沙泉”,喷珠吐玉,引得游人驻足观看。
我们还到百泉村东去看了百泉湖,所谓百泉是因为大大小小的泉眼不计其数而得名。武家庄村南的黑龙潭名气很大,据说是由大潭、小谭、井潭和小妮潭组成的一个泉群,大大小小的潭错落分布,交相辉映,景色十分壮观,可惜景区正处于封闭改造之中,未能一睹芳容。
人说“泉自西方来”,邢台西部的太行山是百泉水域的渊源。这或许并非张果老将河水打入地下的缘故,而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有关。百泉这一代处于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且在邢台周边地势最低,且地下为复杂的断层穹隆结构,西部山区丰沛的雨水顺流而下,经过地势平缓的砂质河床时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暗河,待断层穹隆之中的地下水饱和时便会在应力作用下透沙而出,从而形成众多泉眼。
邢台因泉水而兴盛。史料记载:“古今吏邢者,开浚沟渠,筑之堤闸,以滋灌溉。”泉水丰沛,为地跨邢台、沙河、南和三县的七里河下游提供了灌溉用水,使这一代成为富甲一方的膏腴之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邢师上学时随家在当地的同学到百泉水域,亲见泉流潺潺、芦苇葱茏、稻谷飘香的水乡景象,曾触景生情写下《邢台的江南》一文。
后来,由于泉水过度开发利用,加上天气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枯竭。近几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落成,限制水资源滥采滥用,地下水位迅速回升,曾经干枯的泉眼恢复了泉水复涌的盛况。
走进七里河湿地,走近灵秀神泉,沐浴郊外清风,呼吸湿润空气,我们尽情感受“太行泉城”的特别韵味。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