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五音不全”(随笔)
文/丹 舟
前不久,在网上见有人谈及“五音不全”,说“五音”是指喉、鼻、舌、牙、唇五种声音。“五音不全”就是缺少了其中某个或某些声音。此说似从生理角度诠释“五音”,科学否?与“音乐”搭界否?我不敢妄评。思来想去,对喉音、鼻音这两种声音,还能体会得来,至于舌、牙、唇是什么样的声音,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其实,“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指那些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音高的“音盲”。“五音”就是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现代咱们使用的七音阶,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相比较,五声音阶相当于简谱的1、2、3、5、6(do、re、mi、sol、la),比七音阶缺少了半音递升的4和7 (“fa”和“t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中国的五声音阶,古时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 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
正宗的中国古乐曲,绝对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比如,现在还脍炙人口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如果发现被称做“中国古曲”的音乐歌曲,出现有“发、稀”音阶唱名,那肯定是冒牌货!
(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