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卷:
超越周永年的明代济南大藏书家刘龙
侯 环
之一,一方明代墓志铭,济南最大藏书家刘龙惊艳亮相
明代嘉靖年间,济南出了一位大藏书家刘龙。说出来你也许不信,你道他的藏书有多少——“数十万卷”。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清代大藏书家、一代大儒周永年,藏书十万卷,而刘龙的藏书则是他的数倍。
真的是了不起的大藏书家呀!
周永年的纪录被超越了。
刘龙无疑是济南也是山东古代第一大藏书家。
这是济南城市、济南文化的骄傲。
父亲侯林有言:济南自古是书城。此又一证也!
这一记载,深藏在明代济南先贤、官太仆寺少卿的于鲸为刘龙及其妻子彭氏所作的《明故诰封中宪大夫浙江杭州府知府刘公配封恭人彭氏合葬墓志铭》中。(以下简称《刘龙、彭氏合葬墓志铭》)这是笔者近日考察济南先贤墓碑时所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刘龙妻子的墓志铭《明故诰封恭人刘母彭氏墓志铭》。

《明故诰封中宪大夫浙江杭州府知府刘公配封恭人彭氏合葬墓志铭》
于鲸,字子长。历城人。少年时便聪明颖异。四岁授章句,九岁通《左氏传》。他十五岁成秀才,得童子试第一名。大诗人王世贞感慨地说:“就连阿懋也比不上你呀!”阿懋,指的是王世贞的弟弟、鼎鼎大名的王世懋。于是,于鲸以“隽异”的名声蜚声齐鲁。德王府长史许邦才招于鲸为婿,并特意让高官老友殷士儋收下于鲸作徒弟。嘉靖四十三年,于鲸中山东乡试,与此后成为户部尚书的赵世卿同榜。隆庆二年,于鲸成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河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风采凛如,政绩斐然。(详见侯林、侯环《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从“隽异”少年到凛然御史:藕市街上的“冏卿”于鲸》)
书丹者刘宗岱,历城人。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三十八年成进士。仕至陕西按察司副使。篆额者郭宁,历城人。嘉靖二十二年举人,仕为淮王府长史。
刘龙妻子《彭氏墓志铭》则由陈九畴撰文。陈九畴,号东华。历城人。万历五年进士。历官山西按察司副使。撰额者为于鲸。而书丹者贾希夷,则为万历五年进士。历官河南按察司副使。
如此的“豪华”阵容,足见刘龙一家在济南的影响非同一般。
据于鲸撰《刘龙、彭氏墓志铭》、陈九畴撰《彭氏墓志铭》等文献资料,笔者梳理刘龙生平事迹于后。
之二,白手起家,终成大贾
刘龙(1505——1586),字文盛,别号西楼。世代为历城人。高祖刘璠,曾祖刘温,祖父孜,父亲刘堂。
刘龙年幼时,父亲因疾病去世。自此生活穷困,家徒壁立。当时,奶奶还在世,一家人吃不饱肚子,依靠积纤累微,精打细算过日子。但作为奶奶的食物供应,却一如父亲在世时一样。刘龙长大后,娶了彭氏即后来诰封的彭恭人为妻,他们一同过着勤俭的日子。彭氏经常做些酒水调料之类售卖以贴补家用。而来济南做买卖的商人,看到刘龙忠厚讲信用,都喜欢与他交往,以至登门者络绎不绝。

《刘龙、彭氏墓志铭》
这样,刘龙年少时,做些小买卖,十年后,便成中等商人,又二十年后,成为大商人,事业隆隆而起。
之三,贾名儒行,买书聚书数十万卷
有了金钱,刘龙没有沉湎于享乐或其他,他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
他要买书,他要积书。
刘龙虽然是一位商人,但是他名分上是商人,思想行为上则是读书人(《彭氏墓志铭》:“贾名儒行”),他极其喜好读书,这是他的境界使然。
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他不惜斥重资买下数十万卷图书,收藏起来并叫儿子们阅读(“公虽游于贾人乎,顾好书,斥买至数十万卷。庋而授诸子。”)
“数十万卷”,这等规模,天下罕有。
商家变为诗书之家。
刘龙还以丰厚的待遇,聘请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为儿子传授知识。
尤其可贵的,彭氏目不知书,却也喜好书,并督促儿子读书。三个儿子刚刚会说话,便教导他们走正路、做好人,稍大些,离家就学于师傅,回到家里依然要他们读书学习,必然要点上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而母亲在一旁作女红陪伴他们。母亲不下令儿子不敢休息睡觉。刘家孩子治学之勤勉,在附近街巷很有名声。(《彭氏墓志铭》:“甫能言,即以正导之。稍长,出就外傅,归而考校不殆。至夜,必焚膏继晷,而以女红随之。不令寝不敢寝也。绩学之勤,声动闾里。”)诸子都得到读书多、治学勤的大好处。大儿子成了进士,小儿子考中举人。


《彭氏墓志铭》
之四,不忘根本,富贵后一如布衣时
刘伯缙作蠡县令,接父母到蠡县供养,每天吃饭时,刘龙必以不要贪污纳贿、对老百姓要轻刑仁厚相告诫。后来,刘伯缙迁杭州太守,升按察副使,治兵上党。父母不能跟从前去,但刘龙依然寄去书信谆谆教诲,如同在蠡县时那样。
刘龙秉性坦率,从不以降低身段取媚于人,里中有急迫、困难的事情,他往往居间判断是非,使人们都能满意而去。
刘龙从来不去攀接权贵。省城的官员,常想来拜访他,而他则推脱有病予以谢绝。他有时行走在济南的街巷里,穿着粗布衣服拎着小孩,慢吞吞地走路,遇到有权势的贵人,往往回避。人们不知道他也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于鲸感慨地说:刘龙由一位微不足道的穷苦之人而起家(“公起家至微”),即使后来有了钱财与尊崇的地位,依然安静地走在街巷里,如同普通人。他自己已经贵崇而忘记贵崇,与那些未曾贵崇而自觉贵崇的人,相比何啻霄壤!(“安步里闬,一如布衣时也。夫已贵而忘其贵,与未贵而先贵,人之度量,相去奚啻星渊也。”)他的儿子均为廉吏,何以故?于鲸说:“有是廉贾,奚患无是廉吏乎?”
晚年,他的视力听力不太好,彭氏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早晚不离。想不到,不久,恭人因疾病而逝。刘龙的悲伤,惟有他自己心里清楚。第二年,他便因哀伤过度而去世。
之五,聚书之家,子孙得厚报
上面谈到,刘龙的两个儿子,皆以读书上进而成名。
刘龙长子刘伯缙,清乾隆《历城县志·列传三》有传。刘伯缙字荐卿。隆庆二年进士。初任蠡县,便将蠡县治理得堪称典范,深得百姓拥戴。此时兵部尚书谭纶正在蓟辽总督任上,他在向皇帝的奏疏《举劾有司官员以昭劝惩疏》中,这样说:
“蠡县知县刘伯缙博雅宏才,廉明善政,法纪行之,豪右宿蠹为清。催征不事鞭敲,额赋尽起。能洁己以爱民,罔违道而干誉。”
(《谭襄敏奏议十卷》卷十)

谭纶《举劾有司官员以昭劝惩疏》“刘伯缙”
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太高了,高到令人吃惊。“博雅宏才”,那正是常年读书的浸润,而“洁己以爱民”,正符合刘龙夫妻的家教。另外,刘伯缙重视文化,他主持修纂《蠡县志》。
刘伯缙迁户部主事,榷北新关税,使得税收增加二万四千馀金。
万历六年,刘伯缙升为杭州知府,他掌修万历《杭州府志》,编纂《杭州府水利图说》,一新杭州文化面貌。他两此平定军民大变,其一为上虞丁仕卿招致四方亡命叛乱,来势凶猛。于鲸在《刘龙、彭氏墓志铭》中称:
“副使君之守杭也,两平大难于仓卒间。其事甚伟。事定之日,口不言功,功亦不及。”

书影:《千顷堂书目》“刘伯缙《杭州府水利图说》”
刘伯缙升陕西按察司副使、潞州兵备道。他曾经自作座右铭曰:
“居则为端人正士,出则为循吏良臣。”
他自筮仕至宦归,无异布素,县人咸仰其清标。于鲸在《刘龙、彭氏墓志铭》中称他:“比归,囊箧萧然,外无长物,图书数卷而已。人以是多君,谓君之忠清出于天性,而不知出于封公之教不少也。”
刘龙季子刘伯绶,号吾山。万历四年举人。历知浮山、顺义、上元三县,所在有声。京兆府诸县令谒见有权势的宦官,都用“长跪”的礼节。唯独伯绶抗礼不从。他在三县缉江寇,理关务,以廉敏闻名。据民国《浮山县志宦绩》:
“刘伯绶,万历间知浮山县,善政甚多,民颂其德。”

民国《浮山县志宦绩》:“刘伯绶”
再后,刘伯绶升云南楚雄知府。他“加意抚夷,境内肃靖。”
刘伯绶生平好学,老而弥笃。
又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九》刘伯绶子刘化光,字汝化。天启七年举人,候选推官。崇祯十一年,他奉命训练回民兵,以保护济南西郭,他植栅挑壕以为防备,清兵至,他率众拒守,崇祯十二年己卯,济南城陷,他与儿子、崇祯三年举人刘汉仪俱力战而死。堪称壮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