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彰显五种精神
向德荣

我把铁道兵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五种精神: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忘我奉献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铁路工匠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可以简述为: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一、 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固定下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地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铁道兵精神的思想本源。铁道兵部队从成立之日就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这支部队始终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始终坚持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辱使命、不畏艰难,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每项任务。铁道兵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全体铁道兵指战员的行动准则。
在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朝鲜战场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援越抗美中, “为伟大的祖国争光,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争光,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争光,为伟大的中国人民争光”。铁道兵在这两场战争中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用血肉之躯打造了一条条 “打不烂、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对国家、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争做祖国忠诚的卫士和建设者。铁道兵战士更是秉持 “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局,不图名、不图利,永远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 博大胸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为发展铁道沿线的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军民鱼水情,拥军爱民,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全心全意为筑路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服务,为保护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国际主义是指倡导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的政治运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对这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其特色为主张政治活动应考量全世界人类的状况,而不是只专注于某一特定国家的利益。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中,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相统一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既从中国的安全利益出发,也从朝鲜人民、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需要考虑,更着眼于世界的和平。也就是说,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绝不仅仅为了本国安全和利益,还是为了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南亚局势,更是为了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美战争中,出国参战人员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有一些铁道兵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昭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忘我奉献精神
“志在四方” 出自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讲的是春秋时期虞国人百里奚家贫30岁结婚,恋恋不舍娇妻守在家中。其妻杜氏劝诫“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百里奚于是奔走列国实现抱负。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堪称一代名相。“志在四方”形容立志广阔远大,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去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铁道兵官兵是 “志在四方”的热心勇士。
路是线状的延伸,蜿蜒着伸向远方,东南西北都是它的方向,这个方向服从于国家战略,满足于人民的安康。从江南水乡到大漠戈壁,从碧波荡漾的旖旎沿海到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都是安营扎寨的地方,大好河山刻录下了永恒飘荡的歌声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筑路的性质确定了铁道兵长久的家是流动的家,改写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历史概念,对铁道兵来说却是 “流动的营盘流水的兵” 更为贴切。因为铁道兵以建设铁路、抢修铁路为业。一条铁路竣工之时,便是另一条铁路上马之日 ,往往是此条铁路还处于收尾状态,新一条铁路建设就需要厉兵秩马上阵开战,许多人等不到铁路通车时听一听山谷间回响的汽笛声,看一眼机车行进的矫健身影,带着几分遗憾回眸告别亲手修建的铁路,毅然打起行装,奔赴另一条新的铁路建设工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军人,服从命令, 雷厉风行,割舍眼下的留恋,到远方建设新的家园,有的战士写到“竹竿当柱茅草边,石块压稳油毛毡,四面透风全不惧,只争朝夕建新线。”正因为四海为家、频繁迁能的工作性质,铁道兵的“营房”一直是简陋状态,投资成本、建筑标准都比较低,日月轮回,艰苦相伴,用几 代人的拼搏织就出通往四面八方的铁路网,正是:立下四方志,织就八方网,通达强国路,促进民安康。铁道兵人把志立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铁道兵部队,除铁道兵总部机关和大部分工厂、农场等单位的驻地固定外,所辖师以下的部队平时铁路建设中是随着一项项工程完工,不断从一地开赴 新的区域。拆旧屋,盖新房,永远是部队生活的一种常态。为修建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铁道兵兵部从北京搬到广西贵县和福建南平办公。由于流动的性 质,铁道兵的 “营房” 总在新建、拆迁的循环往复中。加之驻地大都经济落后,建筑房屋的自然环境差,营房主要是帐篷、干打垒、砖瓦、土墙等建筑而成。《铁道兵志在四方》是1962年4月发表并流传至今的军歌,这首歌是铁道兵战士的心灵之歌,伴随着铁道兵战士南征北战,鼓舞和激励着铁道兵指战员战胜困难、创造辉煌。
现如今,中国铁建各单位召开会议、举办文化活动必唱这首歌;铁道兵老战友们每逢相聚集会,都会唱起这首兵歌,歌声响亮,感情投入……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两个务必”之一,即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铁道兵历史就是一部不畏艰辛、奋勇拼搏的战斗史。铁道兵修路的地方,大都荒无人烟,西南热带丛林,西北孤烟大漠,高原高寒缺氧,东北滴水成冰,千沟万壑,河流纵横,越是在条件异常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设铁路干线的任务越是迫切。只要祖国需要,铁道兵义无反顾。因此现实条件决定了铁道兵战士必须学会苦耐劳、艰苦奋斗才能完成祖国的建设任务。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安营扎寨。尝尽了自然环境的酸甜苦辣,在铁路线上洒下的血汗,浇灌出了铁路网的星罗棋布。由于物质匮乏、装备陈旧、技术落后等条件制约,建设难度是很大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 ,想想革命老前辈”,成为我们那时的口头禅。比如,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 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 、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 它 “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再“集零为整”,铁道兵战士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修铁路,架桥梁,打隧道,铺轨道,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在高原地带,一些地方基本上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没有人烟,没有绿色,没有水源,只有肆虐的狂风和荒凉的戈壁。缺氧、寒冷、大风、缺水。那风一刮,沙石四起,直打得人的脸生疼。在饮食方面,高原地带的战士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干菜、冻白菜、罐头、蛋粉、压缩饼干也难以保证,由于没菜吃缺少维生素,官兵个个嘴唇裂口、手脚脱皮,脸也被紫外线灼伤,等等。
铁道兵具有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乐观主义是对一切事物采取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是铁道兵修路、架桥、打隧道,战胜困难的思想根源。这就是在艰难困苦面前,他们很自信,不灰心丧气,不相信有完不成的工作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生活困难,把任何困难都放在 “不在话下” 的位置,自始至终保持必胜信心和旺盛的斗志。

三、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铁路工匠精神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体现的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劳动者身上有很多价值特点,其中工匠精神既能体现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质从 99%提升到 99.99% 的精神;工匠精神是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比执着的职业追求和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执着于产品和品牌,锲 而不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品质。铁道兵作为铁道工程技术兵种,就应该践行铁路工匠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在35年的建设发展中,铁道兵始终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改善装备水平、提 高施工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加强工程技术部门,壮大科技干部队伍,注重发挥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和引导广大指战员认真学习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 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施工部队与科研队伍相结合,科 学实验,科学施工,攻克了道道难关。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实现了由人工铺轨 作业到轨排生产和轨排铺设的机械化,各型铺轨机、液压起拨道机、液压捣固机、轨缝调整器等设备的广泛运用, 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各种 铁路舟桥装备器材的研发和运用,也大大提升了铁道兵克服江河障碍、进行战 备抢修的能力。
成昆铁路的胜利建成,是在当年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进行了各种技 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苏联释放第一颗人造 卫星并称为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惊世创举。成昆铁路建成之后,它的技术成果作 为重要的案例进入了中国各个铁道学院的教科书,为今天中国高铁建筑水平进入世界一流打下了基础,它是新中国路桥建设更新换代的重要里程碑。1986年5 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昆铁路建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 等奖的奖杯和奖状。
襄渝线路中段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加上1974年、 1975年连续遭遇几十年未遇的暴雨袭击,一些地段出现塌方或滑坡,严重威胁新建铁路的安全。铁道兵二师六团、八团在紫阳县的赵家塘至石庙沟段打入63根钢筋混凝土锚固桩,最短9米,最长48.2米,总延长1681米,开挖土石方4.54万立方米,灌注钢 筋混凝土4.53万立方米,稳住了山体,保证铁路的长期安全稳定,这项工程获1978年度国家科学大会奖,创造了筑路史上制服大滑坡的奇迹。
原铁道兵五师科技副科长魏武宁在《强国血脉之——贵昆线奇观》一文中 写道: “贵昆铁路上的天生桥两岸,是狮子口和老虎嘴两座山对峙。贵州端狮子山雄踞伟岸,威震四方。云南端老虎嘴挺拔峭立,虎视眈眈。狮子口隧道长1800米,老虎嘴隧道903米。犹如两个威武的武士镇守着滇黔锁钥。”
“1958年开工时,老虎嘴口峭壁挡住了筑路人前进的步伐。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经现场反复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终于找到了选悬挂安全绳的稳妥挂点。首炮成功后,战士们一鼓作气,扩大战果。此后掘进一直十分顺利。谁知,拦路虎突然出现。1960年的一天,老虎嘴隧道一炮炸出个大溶洞,一千瓦的探照灯竟然照不到对岸。顶部与底部,据推测长宽高约有个礼堂空间大。鉴于进口紧挨着天生桥桥台,出口衬砌完成较多且洞外系陡坡路基也没有移动可能,最后迁就现有洞口位置,在洞内改线。这就是‘天生桥上架天桥狮虎对唱筑路歌' 的奇观。”

四、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成昆铁路上有隧道 127座,总长 344.7公里,大、中、小桥 991座,总延长106.9公里。平均每 1.7公里一座桥,每 2.5公里一个隧道。桥隧总延长151.6公里,占线路长度的41%。有些地段找不到地方设置车站,不得不在桥梁上或隧道内建车站,全线 122个车站,这类车站就有 41个。在襄渝线上,有桥梁716座,最长的1600米,最高桥墩76米;隧道405座,其中长3000米以上有12座,长5000米以上有2座,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1685米。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的45%。全线有36个车站修筑在桥梁上和隧道内。这都是逢山 凿路、遇水架桥的见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成昆铁路沿线地带环境恶劣,被外国专家一致视为“铁路禁区”,那里长期被认为是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沿线地势险峻、地质复杂。线路从成都平原南下,傍峨眉山麓前行,逆大渡河转牛日河而上,穿越连绵的大、小凉山。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成昆铁路是多么的艰难。如果没有敢打敢拼的勇气和意志,就难以完成如 此艰巨的工程任务。同时,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充足的经验智慧也寸步难行。
例如,青藏铁路上关角隧道,位于青海天峻县关角乡,是当时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全长4010米的老关角隧道 1958年开工建设, 1961年因故停工,1974年复工后,由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和四十八团承担施工,在特别残酷的环境里,指战员们历尽艰辛,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 同年8月15日铺轨,洞内轨面最高处海拔近3700米。青藏铁路上的万丈盐桥:察尔汗盐湖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宽阔的湖面上,蒸发量比降水量要大140多倍。由于长期蒸发,再加上降水少,湖水已浓缩成一层坚硬的盐盖。在几十厘米至一米多厚的盐盖下面,是深达一二十米的结晶盐和晶间卤水,铁路实际上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的桥。盐桥全长为 32公里,折合约 1万丈,横跨整个察尔汗盐湖,俗称 “万丈盐桥”。据王民立撰写的《铁七师和中铁十七局战斗在青藏铁路上》 介绍:铁七师三十四团官兵和科研部门一道,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挤密砂桩加固、换填渗水土、排放承压水及回填片石、砂砾等办法,解决了特殊路段的筑路问题。三十四团十六连是挤密砂桩的施工主力,在有关单位协助下,连续奋战 10个月,打砂桩5.7万根,总进尺 13.5万延米。这些砂桩如擎天柱,支撑着湖面上的路基和钢轨,创造了万丈桥梁跨盐湖的人间奇迹。

五、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
1969年4月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上说: “我赞成这样的口 号,叫作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本色, 是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一不怕苦”是革命军人的苦乐观,铁道兵的 “一不怕苦”就体现在“志在四方、艰苦奋斗” ;“二不怕死” 是革命军人的生死观,铁道兵就体现在“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是铁道兵精神的基本内核。抗美援朝、 援越抗美,铁道兵抢修铁路的速度让美国人膛目结舌。和平年代,无论现实多么困难,铁道兵前无险阻,他们用忠诚奉献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不朽丰碑,光耀河山。 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大的部队。从1948年到1983年,8314名铁道兵战士献出宝贵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 501人。来时少年身,留下忠烈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血性是胜利的刀锋。血性是一支军队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是革命军人崇高理想 的璀璨光芒。最为突出的英雄有:侦察英雄袁孝文、排弹英雄向成湘、一等功 臣李云龙、登高英雄杨连第、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雷锋式战士薛银合、陈汉松;高原雪山铁九连、盐湖筑路攻关连、风火山口尖兵连、寒区军垦先进连、抗洪抢险模范连、抗震救灾突击连、拥政爱民标兵连、引滦入津猛虎连等等。他们是铁道兵的楷模,代表铁道兵的荣光。
铁道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道兵部队长期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和 优良作风,是铁道兵所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规范,铁道兵精神作为具有红色特征的先进文化,饱含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本质。历史凝铸记忆,精神力量永恒。铁道兵精神是中国铁建的根与魂,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将铁道兵精神融入新征程,在中国铁建人中持续升华和彰显,拥抱从那35年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精神之光,接续传承,使其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将永放光辉,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铁建智慧和铁建力量,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此文原载2024年12月出版的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
槛外人 2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