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9周年之三
周总理遗嘱
骨灰不要保留要撒掉
文稿整理:强军/陕西宝鸡
1976年周恩来逝世,邓颖超向党中央提请求:恩来的骨灰不保留。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敬爱的周总理走了。就在这一天,邓颖超同志向党中央公布了总理生前的遗嘱:骨灰不要保留,要撒掉。
1972年5月,周恩来在一次身体常规检查中发现患了癌症。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十年动乱”中数不清的磨难,使得他心力交瘁,病情急剧恶化。1974年6月,周恩来总理不得不住进医院。
对于自己的病情,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十分清楚。他一面以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一面为推动中国建设事业的继续发展而呕心沥血,并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冷静地安排政治交班。
在1975年3月到9月之间,重病在身的周恩来与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会见外宾34次,离开医院开会7次,在医院开会3次,外出看人4次。周恩来总理曾对为他健康而忧心忡忡的医务人员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离开医院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他还是穿着那身灰色的中山装,胸前佩戴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在热烈的掌声中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病痛的折磨下,周恩来总理明显消瘦了很多,但他那睿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报告中,周恩来以恢弘的气魄再次向大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在会议上,周恩来对大家说:“我已经得了癌症,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还要继续和大家一起奋斗,完成”四化“的宏伟目标。” 这是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也是他对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嘱托。周总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然对祖国的发展和统一念念不忘。
病重住院后,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事,更迫近地提到周恩来总理面前。邓颖超回忆:“周恩来同志说过:我死了以后,我的骨灰不要保留,拿去当肥料。死后不要增加活人的麻烦和负担,而且也许还可以起点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当时我们俩人这样约好,而且相互保证。恩来同志说:我可以保证你,你未必能保证我。”
周恩来总理十分理解邓颖超的心情,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他把自己的想法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了。周恩来总理不止一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人总是要死的。”
他还不止一次地说:“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去作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总理在弥留之际只提出这唯一的请求,他只希望自己去世后不给人民添麻烦,骨灰也不让保留,要拿去当作肥料。
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周恩来总理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真正实践了“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诺言。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在弥留之际,周恩来总理看到床前的医务人员,他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说:“大夫,这里没有事了,你去照顾别人吧。”
周恩来总理去世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到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时,邓颖超郑重地向他们公布了周恩来生前的遗嘱,内容让人泪目:第一,恩来同志要求不保留他的骨灰,要求撒在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第二,我个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搞吊唁活动,至于开个人追悼会,那是毛主席提倡过的。
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遗言,他的骨灰被撒在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邓颖超说:“由土葬到火化是一场革命,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我死后骨灰也不保留,也请党支部负责。这是我和恩来同志的一次革命啊!”
1月12日,邓颖超把张树迎同志和高振普叫到办公室,说:“恩来同志不要保留骨灰的请求,毛主席、党中央已批准,叫你们二人来就是要研究一下把骨灰撒在什么地方。”
“你们二人跟随恩来同志工作多年,已向中央请示并得到批准,由你们二人执行撒骨灰的任务,这是你俩为恩来同志办的最后一件事。”邓颖超的嗓子哽咽了,高振普强忍多时的泪水夺眶而出。
邓颖超尽量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安慰他们说:“接到中央批准的消息,我高兴。高兴的是,恩来说过,他担心我替他办不成这件事,今天可以办成,就要成为现实了。我很想亲自去撒,但是,目前条件还不允许我去做,再说天气太冷,我年岁也大了,出动目标太大。恩来同志是党的人,我委托你们二人去办,我相信,你俩会很好地做好这一工作的。”
高振普告诉邓颖超,周总理去世后的这几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非常悲痛,人们冲破各种戒律,用各种方式悼念总理,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为了给人民以安慰,给广大群众更多的悼念机会,是否能把总理的骨灰多留几天。
对于高振普提出的意见,邓颖超只是摆了摆手,说:“我的请求,党中央已经批准,已有了安排,就不要再提了。你们要认清,撒骨灰也是一场革命。由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我死后骨灰也不保留,这是我和恩来同志的一场革命啊!”
邓颖超让他们都找一找,哪个地方可以撒,最好撒在有水的地方。高振普和张树迎最先去了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地方。一月的天气实在是太寒冷,很多地方都结冰了,没有选中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党中央决定派一架飞机去撒骨灰,并规定了投撒的时间、地点。
在大会堂的西大厅,总理的骨灰已经安放好,高振普和张树迎站在邓颖超的身后,向总理的遗像默哀。邓颖超用双手抚摸着骨灰盒,她的手不停地在抖,双眼含满了泪水,坚强地说:“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泪水。
追悼会结束后,西长安街、西单、直至八宝山的道路两旁都站满了人,他们等着运送周总理骨灰的车从这里经过,最后向总理告别。高振普从邓颖超的手中接过骨灰盒,穿过大会堂的地下室,坐上周总理生前坐过多年的苏制灰色吉姆车,邓颖超和秘书等人坐上另一辆车紧随在后。
车辆到达坐落在北京城东郊的通县机场,高振普和张树迎登上飞机,邓颖超挥手向总理作最后的告别。在飞机上,高振普回想起当年和周总理一起工作的场景,陷入了沉思:多少年来,您到各地视察,我们跟随着您,同坐一架飞机;您出访亚、欧、非各国,我们也跟随着您,同坐一架飞机;今晚,我们还是同坐一架飞机,我多么想再看到您戴上眼镜批阅文件,再听到您谈话的声音。可是,已经不可能了。
随着驾驶员一声“准备”,打断了高振普的沉思,并撒下了总理的第一包骨灰。飞机穿过密云水库的上方,径直向天津飞去。机舱内的温度开始持续下降,高振普和张树迎穿好机上已经备好的羊皮大衣、皮帽和皮靴,但是也挡不住这刺骨的寒气。随着飞机的抖动,他们全身都开始发抖,几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鼓励着,不怕寒冷,完成这最后的使命。
到了黄河的入海口,高振普撒下了最后一包骨灰,并于16日凌晨返回机场。经过四个半小时的飞行,中间没有停留过,按照选定的投放点,没有再惊动其他任何人,更没有搞什么仪式,完成了周总理生前的遗愿和邓颖超的重托。

1975年9月,周总理在医院抱病会见外宾
16日上午9时,高振普和张树迎前往西花厅向邓颖超汇报,邓颖超已经在门口等了很久。他们二人快步走向邓颖超,邓颖超张开双臂把他们紧紧地抱住,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俩为恩来同志服务,保卫恩来同志到最后。”高振普和张树迎已经抑制不住双眼落下泪水,他们已经说不出一句话,三个人抱得更紧了。
随后,高振普和张树迎汇报了昨晚撒骨灰的经过。邓颖超满意地点点头,说:“我为恩来同志做了一件大事,他活着的时候我替他做这件事的把握不大,今天做了,他也应该得到安慰,我们也都为这件事高兴。”
尽管周总理临终前嘱咐不要搞吊唁活动,可全国人民都把1月8日看成是国丧的日子,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人民都用各自的方式悼念周恩来总理。无数人涌向天安门广场,花圈布满了纪念碑周围。孩子们高举着冻红的手,高声宣誓:“周爷爷,您安息吧!您的子孙、革命的后代,永远听您的话,把革命进行到底。”
许多儿女搀扶着老人,站在周总理的遗像前,挥泪捶胸,仰面高喊:总理啊!我们不能没有您!天安门广场虽大,但已经容不下悼念周总理的人群,从清晨到深夜,呼唤周总理的声音,响彻祖国的天空。
共3198字 2025年1月4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