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在古代是指是猎取,按照旧历法,每年的十二月为腊月,意思是猎取食物祭祀先祖,南朝梁代宗檩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这一天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佛教中,腊八也称之为“佛成道节”,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历经苦难悟道成佛的日子,也是佛教开斋念经的日子。
还有一种传说是朱元璋落难牢狱时,在腊八这天从老鼠洞里搜集出一些五谷杂粮熬制了一锅粥用以充饥,后来贵为皇帝后为了回忆那段经历,就下令在腊八这天要普天之下都吃粥,定名为“腊八粥”。
无论那种版本的传说,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时至今日,腊八节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我们古浪山区的腊八粥叫做“豆豆饭”,在我的记忆当中,好像没有“粥”这一概念,主料基本是自家产的青豌豆和小麦,熬制“豆豆饭”必须要用泉水结的冰块。
腊八这天一大早,我还在睡梦中就被奶奶叫醒,穿上“一脚蹬”棉裤和“鸡窝窝”棉鞋 ,恋恋不舍地离开热炕,跟随父亲去潘家泉上凿冰块。月牙努力将一丝微亮撒在乡间小路上,繁星点点,好奇地注视着早起的人们,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声在小山村回荡,崎岖地山路上偶尔有一只野兔跃过,惊起的小鸟扑棱棱地飞向远处,几声嘶鸣应该是在抱怨我们搅醒了它的美梦。跌跌撞撞,终于走到了沟底,小泉周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股甘泉喷涌而出,顺着山涧努力向远处延伸,所到之处皆是晶莹剔透的世界。父亲给我出了个“猜猜”(谜语):“沟里流,沟里流,只见骨头不见肉”,我挖空心思的猜着,直到一路“打滑槽”(溜冰)到“天涝池”,才恍然大悟:谜底不就是冰吗?

“天涝池”是一个巨大的石头,静卧在大山之间,因顶部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坑而得名,泉水经过艰难的奔波,到这儿被“天涝池”挽留,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因此变成了厚厚的冰层,这才是熬制腊八粥的最佳原料。
“天涝池”周围早已聚集了许多乡亲,大家相互寒暄着,“咔嚓,咔嚓”地凿冰声响彻山谷,不一会工夫,我们便满载而归。
奶奶早已把锅灶收拾的干干净净,将冰块倒入大锅中,顿时热气腾腾,浸泡了一夜的豌豆圆润饱满,麦仁玲珑剔透,几粒珍贵的葡萄干、花生仁和冰糖簇拥在大红枣周围,融入冰块之中,化作灵魂,弥补我们匮乏的肠胃。风箱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麦草在炉膛里尽情的欢舞,经过大火煮沸,小火慢炖,豌豆酥软,汤汁浓稠变红,一锅 芳香四溢的腊八粥便大功告成。奶奶迈着三寸金莲,焚香化表,磕头作揖,将第一碗粥敬献完毕,再舀出一大盆,才能轮到我们动手。
一锅腊八粥,是温馨、真诚、甜蜜、好运的化身,是平安、富贵、快乐、健康的期望,分享给左邻右舍,是美丽乡村的和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腊八粥又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但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蕾依然偏爱那一碗“豆豆饭”。
杨登福 作于2025年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