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里的心灵之旅
读《不朽的军魂·铁道兵长歌卷》
铁二师 姚才昌
还剩四天时间,2024年就将告别我而去,成为我的历史,也成为所有人的历史,我不甘心啊,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四天的时间转瞬即逝,惜时如金应成为人生的不二选择,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一、感恩遇见
正在思考之际,2024.12.27日傍晚我收到了《不朽的军魂·铁道兵长歌卷》,一看快递封面标签,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街道武昌解放路238号湖北人民医院宿舍18栋604号,寄件人史※腾,结合在兵网的经历,我确定中间的※是“锡”字,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史锡腾教授。激动啊,我何德何能经受如此恩惠?年终岁尾,收获大礼,分明是史教授为我请来了铁道兵一众诗人,立刻感觉蓬荜生辉,主意有了,抓紧拜读这本长诗卷,古人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具有正能量的书伴随时光不失为正确选择。时不我待,拖地净几,擦桌净手,顶礼膜拜,自我营造一种满满的仪式感,把众诗人请在尊贵之位,当晚开卷,聆听诗人充满深情的吟诵。
一旦开卷我便入迷。诗人的诗行里有我的过往,有我修过的铁路,有我经历过的风霜,那一幕幕已经成为过往的遥远,诗中的字里行间把那一个个熟悉的场景推送到眼前。其中有自己的青春,有自己的奋斗,有我的战友我的连,也有我曾经的驻地镇城底和三台山。从这一刻起,除了睡觉和吃饭,马不停蹄争分夺秒,与诗人朝夕相处,不离不弃,我要抓住2024年这最后的四天,不虚度时光,不辜负一众诗人,不辜负铁道兵战友网为此书付梓出版的所有组织者和运作者。到了我这个年龄,不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只求书中能引起我的共鸣,能感受到一种不老的时光,在滋润心田中追求一份闲适,让内心世界宽阔一些。
说实话,对诗我不懂,遇见长诗更是心里发怵,总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我一个下里巴人能欣赏得了的。不曾想,开卷后发现一众诗人具有白居易的亲民情怀,使文字功夫驾轻就熟,其成就既可登庙堂之高,也可处江湖之远,让我这个一辈子窜山撂菁,与隧道桥梁路基钢轨等硬通货打交道的人有了开卷就放不下的执着,以至于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四天不出门,除了吃睡洗出恭外,跟随一众诗人遨游天下,遇喜开怀自乐,遇苦感同身受,遇悲情不自禁泪打诗行,感佩诗人引人入胜的艺术,让我在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中领略到长诗的魅力,一魅三天半醉在其里醒不来,游到书尾407页时,老妻一声“吃饭了”惊醒梦中人,2024年最后几天,就这样在史锡腾教授为我请来的一众诗人影响下过得充实,嘚瑟有点小确幸,自我感觉没有辜负2024年岁尾时光,突然间飘来一句“岁月静好,我爱诗行”,有点自我陶醉。

二、诗人笔下有万千世界
35位诗人在近100首长诗中,有兵的故事,有将军的身影,有妻子的朝思暮想,有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字里行间藏着不朽的青春,千山万壑间军旗猎猎,江河挡不住,天变通途;战场上,不怕流血牺牲,不惧粉身碎骨,把该打的仗都打了,用生命筑钢铁长城给后人带来长治久安。诗中有对逝去战友(包括学兵)的深切缅怀与思念,有妻子对埋骨他国几十年后临坟抚碑痛哭丈夫的令人泪奔场景;颂扬着铁道兵的丰功伟绩,歌赞着不朽的历史丰碑。
诗里流淌35年历史,有200多万人的跟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在祖国大地上不断织密铁路网,为祖国的腾飞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值得颂扬的一支军队,这是不能忘怀的中国优秀子孙,青山不老,浩气长存。正如在梅梓祥先生转给我的链接中看到84岁高龄原铁道兵出身浙江大法官张德宝在2025年元旦给战友的“致信”中所说:“回首往昔,铁道兵的日子刻骨铭心。咱们一头扎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荒无人烟的大漠,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住的是简易帐篷,碰上狂风骤雨,被窝里全是湿漉漉的寒意;吃的是粗茶淡饭,可端起碗的那一刻,想到手头的任务,又觉得浑身是劲。开山炸石时,那震天动地的声响,是咱们向困难宣战的号角;架桥铺轨时,望着节节延伸的铁轨,满心都是自豪。”在诗人李武兵《赞美吧,青藏高原》诗序中“筑路青藏高原很苦,但正是在这种磨砺中,有一种情感和品质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和骨头里……”;梁君《战斗在大兴安岭(组诗)》“……我们在白云上边,历经风雨霜寒,夏日雨水当茶,冬来雪花拌饭”;网名远方(刘胜)《铁道兵,我的最爱》“……唯独我们铁道兵长年累月钻山沟,天南地北扎营寨,风枪大锤当武器,克难历险把路开。”“一身行装,云游四海,一顶帐篷,天铺地盖,一杆红旗,舞遍山河,一曲战歌,响彻天籁。”“走小路,修大路,没有小路的艰险,哪有大路的畅快?舍小家,为大家,没有小家的幽怨,哪有大家的抒怀。”“有多少年轻的生命之花,凋谢在祖国大地上;竞让新建铁路两旁的烈士陵墓,一座一座排成排!”
诗人网名远方(刘胜)《永恒的丰碑》,诗人胡安沁《血染周家山》等都有用生命筑就铁路的写照;诗人周振伦《哥哥坟前的诉说》《阴阳相隔四十载,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诉衷肠》的诗篇充满深深怀念,当我把全诗由头至尾读进时,那种画面感立体呈现在眼前,让人无法控制情绪,泪洒诗行。《想象中那些铁路》成昆线“刚到连队我问老兵/从成都平原到云贵高原/火车是怎样爬上去的/老兵说/是两千多块墓碑垫上去的”读来令人震撼。每一条铁路,都有无数个生命在永久守候。今天人们欢声笑语的舒适畅行,可曾想到向一个个不朽的生命致敬!
青山在,江河在,不朽的军魂在,每一寸铁路都是铮铮铁骨筑就,共和国的旗帜上有铁道兵人的风采!
读李汪源《三台山军营交响曲》初步感受汪源体,一是诗行不短,二是诗句最长,三是日常小事可入诗行。例如“宣传队长吴德才自信人生二百五,一顿吃了十根雪糕,外加一块冰砖/结果悲催了,嘴唇发青印堂发暗,六月天穿上棉衣坐在墙根晒暖/点儿太背,让刘庆堂政委撞见了,眉毛胡子一通猛刮/这小子还嬉皮笑脸,‘夏练三伏么,不晒对不起这红彤彤的太阳蓝盈盈的天’。”这样的诗句既有事实,也包含着风趣;初看以为是散文,看下去一段段都是诗行,曾熟悉的场景,因为我就在团部三台山。《我的六团汽车连》把训练、吃饭、打猪草、喝酒划拳等细节都放在诗句中,组成接地气的华彩篇章。从这首诗中我也知道了史锡腾教授就出自六团汽车连,史可法第十代孙,是当时连队里的文学榜一大哥。信息量大,人和事大都经历过,读来有一种认同与亲切感。

三、创新的展现
长诗共纳入35位诗人93首诗,也就是书页上有文字展现的部分,令人惊喜的是,有十几首诗可通过手机扫描诗尾的二维码听配乐朗诵,给人一种鲜活的冲击力,二维码中有作者本人,有朗诵者和视频制作者姓名,显得立体而饱满,当欣赏着音乐看着画面聆听饱含深情的朗诵时,完全是沉浸式的享受,一改纸质平面的古板,注入新时代元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书页中插有不同形状的尾花书法作品,都是訾振海所书“启功”体,诸如“逢山开路”“志在四方”圆形、“军魂不朽”“四海为家”“丰碑永恒”方形、“铁血赞歌高唱”“军旅战歌嘹亮”扇形等共二十七幅,笔走龙蛇中更加衬托出书成凤藻的成就,集书法、艺术、文学于一体,让读者在其中如同游泳采用仰姿休闲一般放松与享受。
诗人作品排序按内容分为“铁血颂”27首,“军旅风”19首,“家国梦”22首,最后是“山水情”25首四大部分,没有走按作者姓名一一罗列的老套路,想必编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全书“突破一人最多5首的限制,选用了一批高水平作品。”,我注意到可以用这样一个数据进行描述,就是1234567,即最少的一首,最多的7首,如果把作者人数当首位(三位数为前两位),作品数放在个位,则衍生出这样七个数据:17、24、33、36、52、55、161,例如“161”解读,“16”前两位数为16位作者、最后个位“1”意义为16位作者每人刊印一首诗;“24”解读为两位作者每人刊登四首诗,以此类推。把前六个数十位数之和加上最后一个数前两位就是作者人数,把前六个数个位与十位相乘之和加上第七个数前两位就是作品的总数。由此可见,以质量为要对稿件进行遴选,认稿为上,保证了长歌卷的高水平档次。
结束语
匆匆浏览一遍,还来不及细细品读,有的甚至是囫囵吞枣。好在书在我手,随时再看再读,相信有诗人陪伴的日子不会枯燥,有诗行入脑的内心定当逐渐丰满。霞光展现,与书为伍同行新的2025年,计划接续拜读《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
借邱光明在此书中题目为《长歌颂铁兵 豪情照汗青》序中的语言作为此次心灵之旅的结束。
《不朽的军魂·铁道兵长歌卷》“是一曲唱给铁道兵的颂歌,是一曲唱给军旅的军歌,是一曲唱给家国的赞歌,是一曲唱给神州的情歌。”我还要说是一曲永远回响在历史长河中的大路歌!
致敬所有诗人!致敬编辑团队!致敬所有为此书做出奉献的人们!
2025年1月2日于昆明
槛外人 202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