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周永军,民族汉,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1967年8月出生在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1986年10月参军入伍,1989年开始发表新闻稿件,诗歌,散文,多次在全国文学作品大赛获奖。2000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 ,现是江苏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办事处安全监察。
大伯父家的堂哥
我大伯父与大伯母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儿女,两个女儿,五个儿子。堂哥周永强排行老二,也是长子。周永强,今年六十六岁,这个身材不高,却十分壮实的农村老汉,一生造了三次屋,每一次造屋似乎都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缩影。堂哥一生勤劳节俭,节俭得似乎不近人情,二伯父家的两位堂哥和我都不愿意去他家做客。堂哥三次造屋,墙上的每一块砖都能拧出一滴滴汗水来。几十年前,堂哥家和我家是邻居,他们一家九口人挤在两间土坯草房里,那样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六十年代初,还未成年的堂哥就开始筹划着造屋。那时,堂哥和我两位堂姐在生产队上工,一有空三人便背着箩筐去大队土窑厂空地上捡断砖头。几年来,捡来的断砖已堆成一座小山,看着这座“小山”老实巴结的堂哥呵呵地偷着乐。那是他和他的两位亲姐妹像蚂蚁搬家一样换来的劳动果实。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1975年夏天,堂哥在生产队批准的新地基上盖起了五间砖瓦房,从此一家八口人搬进了新屋,告别了土坯草屋。为什么变成了一家八口人?这年春节后,大姐周美琴出嫁了,自然尝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堂哥盖了砖瓦房,这是当时生产队三十二户人家中第一户搬出土坯房的,着实叫人嫉妒和羡慕。但是嫉妒又有啥用呢?那是人家用十多年的汗水换来的呀。
时光荏苒,一晃堂哥已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了,自然,有好心的人来说媒。在这说媒的队伍中有一位是我的父亲,我父亲心想,自己的大侄子造了屋,不能单着,他要是单着下面的四位侄子找对象可就困难了。邻帮邻,亲帮亲,父亲到处帮堂哥永强张罗着对象。父亲想到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仪征县月塘公社的王有仁。王有仁与我父亲是几十年的知交。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父亲提着两瓶洋河大曲,哼着扬州小调,走了二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老朋友王有仁家。王有仁热情招待了我父亲,两杯酒滑下肚,我父亲这才说明此行的目的。王有仁长得“人高马大”,生产队的人便给他取个诨名——“大砧板”,“大砧板”性格开朗、乐于助人, 爽快地答应下来。王有仁给我堂哥介绍的对象是他的侄女王晓芳,要是这门亲事能成就是亲上加亲了,我父亲很积极也很兴奋。两位长辈酒后约好日子,安排堂哥与王晓芳会话。会话在我们当地就是见面的意思。王晓芳是生产队的赤脚医生,这在当时是十分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这门亲事最终能不能成两位老朋友没有把握。一天,王有仁把自己这位漂亮侄女领到堂哥新盖的砖瓦屋前。看到崭新的瓦屋,王晓芳心存满意。父亲与王有仁瞅准时机安排两位年轻人进屋会话。可堂哥看着穿着时髦的王晓芳却一个字都吐不出来,这真要人命。也难怪,由于姊妹兄弟多,堂哥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放牛。这次会话两人尴尬得没有话讲,按现在的说话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吃饭的时候两人更是无言,堂哥也不知道说说客套话,他就是这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父亲和王有仁看着此情此景 只能坐在一旁干着急。王小芳又听说堂哥家兄弟五人,五间房屋,结婚后分家五兄弟一人一 间, 妈呀!这怎么住呀,她心里直犯嘀咕。饭后,她把两位“媒人”拉到一旁含蓄地说:“小周人太老实,两人没有话讲,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这门亲事就这样黄了……
时间又过了几年,堂哥已是个三十出头的“困难户”了,他脚底下的永和、永国、永红、永正都已经成长为一个个大小伙子了。在当时的农村,家里有兄弟五人找对象是困难的。我的父亲又着急了,老大单着,还有老二呢,老二不能单着,于是,父亲又把目光瞄准了老二永和。永和初中毕业后在公社电管站当电工,他有一门手艺找对象就不困难。在我父亲的张罗下二堂哥永和首先成了家。当年,堂姐美 华也出嫁了,这已是八十年代后的事了。1983年初,我国农村开始了分田到户,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开始瓦解。年轻小伙子农忙时种着自家的责任田,闲时纷纷进城打工,头脑更活络的人琢磨着学一门手艺。堂哥永国高中毕业后学了泥瓦匠,永红报名参军在北京武警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永正在家开了一个烤蛋糕的小作坊。兄弟几人各有各的前程。大堂哥永强当了一名架子工,也就是奔跑在各个建筑工地搭脚手架,虽然十分辛苦,但每天都有钱进口袋。所以,堂哥乐此不疲地忙碌着。还有几个兄弟未成家,口袋鼓起来的大堂哥永强同几位兄弟达成共识 开始了第二次造屋,他们一口气盖了十间进深八米的大瓦房。那年1986年的8月,堂哥家又成了生产小组人人嫉妒和羡慕的对象。1988年11月,在部队服役期满的堂哥永红复员回到了地方,由于没有手艺就在老五永正的蛋糕作坊打下手。二十好几的人没有对象,大伯、大妈着急呀。老两口商量着想把在永正蛋糕作坊当师傅的老高的女儿小翠介绍给老四。老高是安徽省和县人,女儿小翠从小没有上过学,十五岁就跟着老高烤蛋糕。小翠二十刚出头,鹅蛋脸,打着一条长长的黑辫子,很是俏丽。经年的打工生涯养成了她勤劳、朴实的性格。在蛋糕作坊劳动期间,堂哥永正与这位勤劳、朴实的姑娘产生了微妙的情愫,憨厚的老高一点儿也没察觉到。一日,大伯与大妈把老高师傅叫到一旁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想讨小翠做四儿媳妇。老高回答说:”我问问孩子再回话“。晚上,老高把女儿叫到床前说:“翠翠,大伯、大妈想你跟刚从部队复员的四哥处朋友" 。高在翠低着头不语,算是婉拒了。她早已暗暗地喜欢上头脑活络,办事有主见,懂经营的老五永正。大伯与大妈把小翠不同意处对象的事情告诉了老四永红。老四永红听后,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于是他选择离开蛋糕作坊另谋出路。
老四永红憋着一口气,去了他三姨妈家大女婿的建筑公司当了一名保镖,似乎这回专业对了口。不久,老四的表姐夫在贵州省贵阳市一化工厂接到一个大项目,老三永国,老四永红随表姐夫千里迢迢来到了贵阳。这一来不要紧,二十好几的老四,和三十出头的老三,在贵阳交上了桃花运。由于公司的需要,表姐夫在贵阳当地招了一批女工,在劳动中老三、老四都与其中的两位姑娘谈起了对象。不久,两弟兄在贵阳租房结婚生子。两年后工程结束,老三、老四两兄弟带着家小“衣锦还乡”,率先盖起了两层楼房。老五见状不甘落后,凭着多年开蛋糕作坊的积蓄也盖起了楼房,并顺利与小翠结了婚,不久有了一对儿女。弟弟们都成了家,四十出头的大堂哥永强还打着光棍,四位兄弟如同小燕子一般飞出了窝,筑起自己的小巢,作为长兄的永强心里自然为他们高兴,可只有自己形单影只,内心又不免失落。
时光缓缓流淌,永强成了生产队唯一的一名大龄光棍。说来也巧,正当堂哥过着孤寂又平淡的生活的时候,在村里当赤脚医生的我的表哥金家忠乐呵呵地来到堂哥永强家,说要讨一杯喜酒喝,弄得堂哥永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几年后,表哥金家忠又成了给我介绍对象的媒人。金家忠的口才出奇得好,四邻八方,哪家有什么矛盾,只要他 一到场,说几句话劝和,准能摆平,人称“金铁嘴”。表哥给堂哥永强介绍的对象是长金村新丰组的一个“半边人”童翠萍。在农村人们忌晦寡妇这个称呼,便用“半边人”来代指寡妇,也没有人愿意给寡妇介绍男人,因为怕把晦气传到自己家里。童翠萍四十三岁,比我堂哥永强大一岁。她那干理发匠的丈夫得了胃癌,最终撇下童翠萍和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可怜呀。按常理,人家是不愿意为寡妇说媒的,可表哥金家忠却不信这个邪,琢磨着给堂哥永强介绍对象成个家。表哥下定决心撮合这门亲事,第一道难关就是童翠萍的老公公,这个思想守旧的大块头老头儿。几次有好事人上门给童翠萍介绍对象,都被这个顽固的老头儿拒之门外。老爷子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儿子不在了,媳妇再改嫁,一双未成年的孙子、孙女儿怎么过活?表哥上门,通过几个回合的谈判,总算做通了老头的思想工作,条件是倒插门 ,堂哥永强和童翠萍一起撑门立户养育一双儿女,表哥满口答应, 有了这个把握表哥金家忠这才登上了堂哥永强的家门。
不久两人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按照农村的习俗,四十出头的堂 哥办了上庄酒,和童翠萍组织了新的家庭,承担起养育一双儿女的重任。两年以后,儿子谢晓鹏很争气,考上了南京一所职业学校,女儿谢晓兰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男朋友 。一天晚上,堂哥翻来覆去,他向童翠萍说出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心事,他想和童翠萍生一个孩子。刚开始大嫂童翠萍不同意,自己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早已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可又想,这两年永强和自己辛辛苦苦地经营着这个残破的家,实在是不容易,他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答应了堂哥的要求,这晚堂哥抱着堂嫂着实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两人一大早就起来,高高兴兴地去乡卫生院做取环手术。过了几个月,堂嫂的小腹渐渐鼓起来,并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取名周兴友,那年她四十五岁,堂哥四十四岁。有了自己的骨肉,堂哥的生活更有奔头了,他又盘算着第三次造屋。两年后,堂哥拆掉了瓦房,在原地盖起了两间楼房, 把堂嫂和小友子从新丰组接回自己的家。几年后,堂嫂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成了家,这家人本应走上幸福的轨道,可不幸又降临,堂嫂得了癌症,不久便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堂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堂嫂的离去,让堂哥走进了人生的低谷,堂哥只能坚强地带着儿子继续生活。
时光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十几年后,小儿子也已长大成人,跟者我二伯父家的二堂哥学了门木匠手艺,他有了事业,很快成了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六十六岁的堂哥做了爷爷,他本可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可勤劳、朴实的堂哥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每天奔波在各个建筑工地干着老本行——架子工,听说还当上一名小组长。一次下班,我看到佝偻着身体在菜地里干活的堂哥,我凑上去对堂哥说:“大哥你已经六十六了,该歇歇了。”堂哥真诚地回答:“老弟啊,家家都是为儿为女,趁我现在还能苦,我要减轻他们的负担。”其实,我知道堂哥内心深处已有了新的计划,现在农民有条件的都到城里买商品房了,堂哥也计划着为小儿子在城里买房哩。我大堂哥这位勤劳朴实的农村老汉,就像一匹黑马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堂哥你什么时候才能停下你的脚步,享受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两部文学大典征稿

第一部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第二部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见证大国崛起的百位功勋文艺家》隆重征稿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色↑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