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合理运用
孙式建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普遍兴起一股让孩子从小诵读、学习古文的“复古”热潮?为什么诸如《论语》等著作虽经几千年历史变革而经久不衰呢?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到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一个大趋势,这种大趋势势必促使人的道德、思想向一种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演变,而因为道德、思想的多元化却致使人们往往很难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一种一元化的正确、科学的评论,比如说克隆这种事情就是这样。而回过头去再去看一些经典古书,其价值又究竟在哪里呢?我想,因为当时人类社会正处于从野蛮向文明逐步迈进的当口,一些包括孔子在内的有先知先觉的圣人就在这个当口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言论,给本来近乎野蛮的社会定下了一些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意义的伦理和道德。而今天再去看这些东西,则可以给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彷徨和迷茫的人们一种返朴归真的基础教育,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将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更趋于科学和合理,更有利于人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这对每个人的为人处世都将有着很强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就试着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几句我们经常使用的古人名言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己所不欲”之与“勿施于人”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说自己都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
无疑,在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十分正确和适用的。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不妨再想一想这样做的方法是什么。记得现在IT行业一位叫李开复的名人在阐述自己的处事准则时说了一句“以正人之心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样的话,恰好可以作为这样做的一种思路或方法。我们知道,社会上往往会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用马列主义来要求别人,用自由主义来要求自己,这种思维方式正好与之相反,是我们所应该摒弃的。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现在提倡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孔子又说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两种不同做法所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和结果。当然“不令而行”是我们所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佳的效果。正所谓:“笃行重于认知,身教重于言传”,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去身先士卒,去率先垂范,切实发挥良好的引导、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真正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的话,历史发展的车轮也肯定不会在原地打转,而只会开足马力,以只争朝夕的速度滚滚向前的!
二、“无信不立”之与“名正言顺”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头几年,让很多老百姓真心感到变化最大的,就是咱们济南市的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工作。我们看到有大规模、大批量、大面积、大范围的违章建筑被彻底拆除了,而且先是从公家、从干部、从党员开始的,这也有力地证明,在拆违拆临工作中绝对没有例外,也绝对没有特殊,所有单位、所有人都会被一视同仁。正是因为在拆违拆临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公开与公正,而使城管这一政府职能部门的群众公信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进而使“其身正,不令而行”和“公生明,廉生威”已然成为一件名正言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也正因为这个道理,在拆违拆临、建绿透绿的工作进程中,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大为改观。在这方面,济南老城区的变化则更为显著和突出。可想而知,在很多地方,老旧小区都占了很大的比例,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越是困难,越能在细微之处见品质、见决心、见精神!有许多的“口袋公园”都是见缝插绿,都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夹缝当中顽强地将绿色“透”出来的。当然,这些“旧貌换新颜”的变化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崇德向善、和谐宜居、朝气蓬勃的美好景象。
三、“祸起萧墙”之与“和成天下”
应该说,在很多单位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局限”劣根性,那就是喜欢“窝里斗”,据我所知,“钩心斗角”这个词语大概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专门描写秦始皇阿房宫这一建筑物做工精巧、巧夺天工的。至于后来如何应用到社会人际关系当中去了,我不敢乱说。但是“钩心斗角”这种模式则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我在《论语》里就找到了类似的提法,叫做“谋动干戈于邦内”,并给这种做法下了一个断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用咱的话说就是:我看这事,不祸起萧墙才怪呢。换言之,就是“钩心斗角”导致了“祸起萧墙”,而“祸起萧墙”就是“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另外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是“花生油炒花生——自己炒自己”,文明一点的,在《阿房宫赋》就有现成的说法,就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不管怎么说,反正都是自己把自己给害了。这种例证在中国的历史上更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别的不讲,《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就是一个现身说法的例子。
如此说来,“钩心斗角”不好玩,“祸起萧墙”更是玩不得。那么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呢?愚见以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家和万事兴”。这在《论语》上又有所阐述了:“小人同(苟同)而不和(和谐),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管子·兵法》上也有一句话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好吸烟的朋友可能还没有吸过白沙集团最近新出的一种“和烟”,其包装上就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华文化之品格,人生事业之格调,其根本者,和。天行健,致中和,天地君子,会同和合。宁静致远,淡薄明志,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成天下。”我认为这段话对于每个人、每个单位和组织都非常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我先声明,我不是提倡大家吸烟(岂止是不提倡,简直就是反对——我也是从书本上看来的),而是在倡导一种文化——中华民族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和”文化。说到这里,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死于安乐”之与“生于忧患”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要想生存,必须取得自身的发展,但对待发展不可能是鼠目寸光的,而应当是志当存高远的,不是有句广告词就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嘛,想到的事情才能办得到,想不到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办得到的;还有一层意思是站得高就能看得阔、望得远,为什么蝉的声音能够传得老远,是不是借助了风的力量呢?那倒未必,一句古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曾经做出过巧妙的回答。唐朝诗人荀鹤也写过一首《泾溪》的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他的意思很清楚,无非是在教育国人凡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这句话又出自有亚圣之誉的孟子之口,也是正儿八经的圣人之言。
何尝不是呢,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所经受的磨难太多太多了,在近现代史上所经受的欺凌与磨难就更多更多了,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都团结一致,战胜了所有的艰难困苦,从而换取了今天的国家解放与民族复兴。而历史发展到了现在,类似于腐败堕落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这也就是所说的过于的安乐了。安乐应该有很多种表现,诸如懈怠、浮躁、麻痹、冷漠、享乐、喜功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有时,我们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就,但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能让我们自己满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正如毛主席在全国解放之后所言: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更远更长!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同样是毛主席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宜当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虽然没有谁赋予我任何的权利,但我还是想效前人之所为,奋臂一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想有了这种劲头,在我们的心里眼里还会有什么安乐可言,还会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吗?
五、“破窗理论”之与“责无旁贷”
有一次听大家在一起谈论足球世界杯,说起中国为什么老是不能出线,有一位老师的一句话似乎说明了问题:“在外国,教练对球员强调一个问题,只需说一遍,这个球员就在比赛中注意到并做得很好了;而在中国,教练即使说上十遍,往往还是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这样的话怎么能踢好足球呢?”我虽然不是球迷,也不懂球,但还是希望中国能踢出点名堂来的。这么多年没有踢好足球,敢情还是国人的“局限”劣根性在作怪啊!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就会注意到讲究原则性在工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想一想:如果我们基本的原则性意见拿不出来,大方向定不了的话,具体的执行人员就很难正确地执行下去,以致重复劳动,做一些无用功,那么这对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拿出正确、科学的原则性意见。
比如说档案管理工作吧,我们往往会在每年年初都对去年一年的一些具有参考、使用价值的档案加以收集、整理和归档,以备以后查阅、使用,其中的一条重要的工作准则就是检索。一检索,东西找到了,既省时间又省力气,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这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所以说档案管理一定要规范,这就是最大的原则性。这里就涉及到另一句《论语》上的话:“虎兕出于狎,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就是说,老虎和狗熊从笼子里跑了出来伤害无辜,明珠、宝玉藏在盒子里暗无天日,以致最终毁灭和腐烂是谁的过错呢?问题很简单,当然是看守老虎和宝玉的人的过错啦,这个责任不好推,“罪过”也很大,是应该及时整改并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的。
由此推而广之,我想到了管理学上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人做了一个试验,将一辆破了窗子的车放在一条马路旁边,结果没过几天这辆车就被人给偷走了;然后,研究人员又将一辆与被偷的车新旧程度同样,但是玻璃却完好无损的车放在了同样一条马路旁边,结果这次过了老长时间也没有被人偷走,于是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建议管理者对现场和环境维护必须及时、到位的“破窗理论”。于是我想到了咱们城管工作者这个角色,不也同样担负着这样一种环境维护的责任吗?我们通过拆违拆临、建绿透绿,让广大市民拥有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生活环境。如果哪个地方不干净,与整个环境不协调,我们都有责任马上行动起来对其进行整改,就像擦掉自己脸上的灰一样责无旁贷,非常的自然。而不要互相推诿,等着让别人去干,乐意让别人去干,如果那样的话,你自以为得了什么便宜沾了什么光,其实不然,等到你的“破窗车”也真的被人偷走了的话,到时候你也会后悔莫及的。这比如说口袋公园的环境维护工作,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事情肯定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唯一的办法就是催促自己赶紧行动!
六是“君子务本”之与“学以致用”
《论语》上还有许多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讲,大概就是“做事先做人”吧。所以说,必须把事业与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密地融为一体,也就是按照类似于古人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地循环往复,完成学习、提高与创新的一个又一个的过程,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进步和事业的有所成就。
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可见古人中就不乏重行动而轻言论的典范,这正与“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真理大讨论是一脉相承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而我就好像是只会坐而论道、班门弄斧、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始终没有补上实践这最重要的一堂课,也就是说没有完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直到弄懂为止”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比方说,对于一些业务知识,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那么也就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了。如果不懂得掌握和利用工作、学习的正确方式和方法,不能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地把问题摆明白、说透彻,也就更谈不上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了,即使是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念头,也只是管中窥豹、凤毛麟角,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也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因为那些都是不系统、不科学、不切实际的,大都会给人一种“擦边球”的感觉。
再比如说,《论语》上讲“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想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就需要我们学会乘风破浪的本领,当然也就少不了高尚的情操、聪明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要懂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为高尚的情操是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环境中“修身”得来的;还要懂得“学不可以已”,因为聪明的智慧除了大脑中固有的东西外,大都是从社会的实践和书本的理论知识中学习提炼得来的;还要懂得“仁者必有勇”,因为事业的成功还必须具备胆识、气概和本领。同时,在《论语》中又有“君子不器”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我们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追求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之功效,但这的确需要好好地学习和掌握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拿来为我所用,“学以致用”所讲的就是这层意思。
作者简介:孙式建,网名:香附居士、红丝一剪风,济南宏业音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系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日报》市民记者、“爱济南”新媒体客户端市民记者及特约评论员;系“泉城新八景”市民评审团副团长、“天下第一泉”泉友会会员、山东金融文学作家会员、舜网文学论坛驻站作家、望月文学社会员作家、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在《济南日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山东广播电视报》发表。通讯地址:济南市市中区二七南路14号济南宏业音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办公室。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