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担孝德,仁心谱华章
——张培兰的至善之行
作者:李列荣
在县医院攘往熙来的预防保健科中,有一位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光彩照人的女子——张培兰。一袭白衣的她,是守护健康的医者;回归家庭,她便化作公婆身旁的暖心孝媳,以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孝”的动人篇章,其情可嘉,其行可赞。
张培兰对公婆的敬爱之意,早已在邻里间传为美谈。往昔公婆身强体健之际,她常伴左右,欢声笑语萦绕家中,满是温馨祥和之景。然而,命运的风云变幻莫测,婆婆突遭疾病侵袭,瘫痪在床,生活的艰难困苦纷至沓来。但张培兰毫无退缩之意,毅然决然地肩负起照料婆婆的千钧重担,以柔弱之躯为家庭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身为专业的医疗人员,张培兰凭借着扎实深厚的医学素养,为婆婆精心谋划了一套详尽周全的康复计划。每日晨曦微露之时,她便悄然而起,步入厨房,悉心甄选新鲜食材,精心搭配,只为给婆婆烹制出营养均衡、易于吞咽的可口饭菜。盛上一碗热气腾腾、软糯适中的米粥后,她先是轻轻吹散热气,继而用汤匙缓缓舀起,送至婆婆唇边,眼神中满是疼惜与宠溺,每一口都耐心等待婆婆安然咽下,容不得半点马虎。餐毕,她又端来温度适宜的清水,手持柔软洁净的毛巾,轻轻擦拭着婆婆的面容与身躯。她的双手仿若灵动的精灵,在婆婆的肌肤上翩翩起舞,从额头的皱纹到眼角的细纹,从手臂的肌肤到指尖的末梢,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倾注着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那些旁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琐碎之事,她却做得从容不迫、泰然自若,事毕还会贴心地为婆婆换上干爽整洁的被褥,让婆婆周身舒适惬意。
婆婆常常眼含热泪,对邻里街坊感慨道:“我家培兰呐,那真是打着灯笼都寻不到的好儿媳!自从我这把老骨头瘫倒在床上,心里头没少愧疚,觉得拖累了孩子。可她呢,从来没有半分不耐烦,事事都考虑得细致周全。喂饭时的耐心细致,擦身子时的轻柔小心,我都瞧在眼里,暖在心头。夜里我稍有动静,她就立刻起身照料,比亲闺女还亲还贴心。我这是上辈子积了什么德,能有这样的好儿媳守在身边!”
张培兰深知,婆婆久卧病榻,精神上的慰藉至关重要。故而闲暇之时,她总会在床边轻轻坐下,温柔地握住婆婆的手,将邻里间的奇闻轶事、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绘声绘色地讲给婆婆听。她时而模仿孩童的天真无邪、活泼俏皮,逗得婆婆眉开眼笑;时而分享医院里的感人故事、暖心瞬间,让婆婆深切感受到人间的善意与希望。她的话语恰似潺潺流淌的清泉,缓缓润泽着婆婆的心田,使婆婆在病榻之上也能领略到生活的五彩斑斓与美好温情。
在张培兰的悉心照料与关爱下,婆婆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气色也日益红润光泽,曾经被阴霾笼罩的家庭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她的孝心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家人前行的道路;又似和煦温暖的春风,吹拂着邻里乡亲的心田,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竞相学习的典范楷模。
张培兰,这位在县医院默默奉献的预防保健医生,以深沉似海的爱为神奇妙方,以炽热如火的孝心为强大力量,仿若冲破黑暗的黎明曙光,为婆婆的黯淡时光带来了璀璨希望。她在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不渝,在琐碎日常中的倾心付出,共同奏响了一曲悠扬婉转、至真至纯的孝亲乐章。那璀璨夺目的孝心之光,不仅温柔地照亮了公婆的暮年岁月,更如同一粒粒蕴含生机的种子,播撒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沃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于无声处听惊雷乍响,于细微处见真情流露。张培兰的孝行恰似那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润泽着家庭的每一寸土地;又仿若那蕴含无尽能量的火种,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美德的尊崇与传承之火苗。它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在岁月的长河中,孝行或许没有气吞山河的磅礴声势,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坚韧执着与磅礴力量。这份力量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华夏大地薪火相传、奔腾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熠熠生辉、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引领着我们在爱与善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让温暖与美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永绽光芒。
作者简介
李列荣,陕西扶风人,中学教师。 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扶风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4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教育专刊上获奖,《高效课堂语言技巧》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语文高效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性探索》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散文《传薪楼记》在国家级刊物《雪莲诗刊》上发表。作品散见于《扶风文艺》《扶风地名故事》《周原文艺》《都市头条》等书刊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