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居环境整治赋能乡村振兴作者:张腾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人居环境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整治与提升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关键作用,关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乡村人居环境现存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乡村道路状况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网络通信覆盖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环境卫生脏乱差
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河道和田间,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导致乡村环境面貌不佳,污染土壤和水源,也易滋生疾病,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三)生态破坏问题
一些乡村存在过度开垦、滥砍滥伐、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削弱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二、人居环境整治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通过整治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点,推进“厕所革命”,改善乡村的水、土、气等环境质量,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乡村生态空间,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和城市人口下乡休闲微旅游、创业居住,促进乡村人气集聚。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一方面,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乡村风貌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旺。
(三)乡风文明的培育土壤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参与环境建设与维护,增强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干净整洁的环境也有助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促进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爱护公物等良好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弘扬,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治理有效的推动力量
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协作。这一过程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事务,提高了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助于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谐,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机会增加,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同时,良好的居住环境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品质,使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
结合乡村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做到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企业投资、慈善捐赠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资金需求。
(三)强化村民主体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引领等方式,提高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引导村民自主开展庭院美化、垃圾分类、卫生清扫等活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对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整治成果长效保持。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良性互动,如打造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五)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制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管护等制度,明确管护标准、责任主体和经费来源,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环境持续改善,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四、结束语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解决乡村人居环境现存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整治策略,充分发挥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振兴各方面的赋能作用,能够推动乡村走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作者系东平县梯门镇西沟流村第一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