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连波第2届中国作家诗人艺术家交流峰会作家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感谢组委会能给我这个机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在今天的作家论坛说几句。坦率地讲,作为一个文学诗歌界的非职业新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不吝指教!
一、首先,我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来自山东威海,我的名字是“常连波”。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经“常”,一个波浪“连”着一个“波”浪,那是何等的伤悲,但又是何等的壮观?!轻轻拂面的微风,柔柔照射的月光,宁静的河水,轻词曼舞,这样的人生谁不希望?但,承受山一样厚重的压力,忍受冷酷残忍的磨难,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浪之后,而获得的慷慨豪烈的美丽,岂不是人生的一种更加壮烈的渴望?!
之所以,我今天以这种方式开始我的演讲,就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俨然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状态。文学文艺,向来都是擂鼓助威的,所以,我觉得,这让我们举办的这次活动拥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即将画上句号的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招待会的讲话中指出,“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讲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在这个伟大变局时代,我们的文学文艺、我们的诗歌就是通过文字作品激扬起一股澎湃的“势”,用这股“势”来助强国建设的“力”,然后,用“力”再来加强这股“势”,我们的强国建设,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会“势如破竹”,形成全民族的“磅礴之力”。这就是我这次“丰功伟业”当代文学艺术大赛投稿作品《存在》这首现代诗创作的思考源泉。
很多时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困境,并不仅仅是客观的,更多是思想上、情绪上的。如果精气神提振起来,很多看似困难的境遇都能扛过去。最怕的是,大家都被一种迷茫的雾霾所笼罩,惶惶不可终日,就连微小的困难都能把人压倒。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先生,在一个文艺论坛上讲得好,“我们拥抱文学就是在打捞鲜活的当下中国。今天仍然需要文学,既是为了克服历史健忘症,也是在重新体会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更是要把个体的精气神汇入源源不断的民族文化传统中。” 波德莱尔曾说,现在是沉醉的时候,周围的很多人都说,现在是躺平的时候,但是我想说,现在应该是思想的时候。思想,是一个杠杆,它需要一个支力点。而我们文学,我们的文学作品,今天所有从事文学文艺创作的我们,就是要做个支力点。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就是思想的伟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夜空中的星星,总会在漆黑的夜里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金庸老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有句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那我们的真气是什么,就是“四个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对于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我们的真气,就是我们的底气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第二,弘扬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参加各类爱国主义宣讲,也为自己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根植于内心的信念,这种信念蕴含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里,历经千百年传承,天然而持久。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契而不舍地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距离我们很近的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谈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目前这种风险挑战倍增的大变局下,我们更应从我们文学文艺创作者的角度,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我们的文字去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不然就真应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先生所言“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网络的发达,思想多元,快餐盛行,娱乐至上,群体焦虑,喧嚣浮躁,在特定的时刻已然成为一种潮流。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也改变着我们的文学诗歌创作氛围,剥夺了我们深思的时间与空间,导致愤怒感加剧,争论丛生。“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沧海横流,心有热忱,用最小的文学文艺创作的细节,去浓缩最大的生命现实,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要写好每一篇作品并利用多媒体传播正能量,不把虚名荣誉作为目标,脚踏实地的文学匠人精神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作为一个新人,真得没啥资格谈论什么创作方式方法和经验,记得第一次写诗是在2017年4月,也没想到当时自己诗歌能够被我们威海市的官方报刊《威海晚报》文艺专刊栏目采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作为民盟盟员,积极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的各类征文活动和比赛。
对于诗歌创作,我觉得,诗,就像石头,可以叠起来,把思想叠在里面,形成一个防波堤——蛮有感觉。我们自己总会与一些人、事、物、景产生连接,仿佛触及到了灵魂,有时是绵绵不绝的长久热爱,有时就只是微小而转瞬即逝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创作的灵感,却也足以支撑我们长久地站立与远行。所以,诗歌创作,是一种从内到外自带的使命感,不是被动产生的。
以下是诗歌创作的几个重要节点,和大家分享:
(1)2018年3月23日,在民盟山东省委举行的“不忘初心——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中,小诗《为党喝彩》荣获二等奖,同年4月在威海市委统战部开展的“风雨同舟七十载——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中,作品《穿越在那一天》被威海统一战线公众号采纳并发表,成为本次征文活动中市委统战部精选的两篇文章之一。同年11月24日,为热烈庆祝港珠澳大桥通车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行,礼赞新时代,现代诗《绿洲》被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文苑撷英”刊登。
(2)2019年4月3日,《春望》、《青松颂》等两篇诗词作品,同时被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官方网站“文苑撷英”选登。每一篇诗词都与时代大势紧密结合,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2020年8月19日,《俯思》、《行香子•五月花迎》等两篇诗词作品,也同时被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官方网站“文苑撷英”选登。一首现代诗和一首古体诗,充分诠释了“伟大祖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恢复经济发展,风景这边独好”的时代主题内涵,展现了基层盟员的精气神和良好风采。
(3)2020年9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盟成立80周年,在民盟山东省委开展的“我与民盟”主题征文活动中,小诗《民盟,心光的力量》荣获二等奖,并于2021年5月14日被山东省民盟微信公众号《鲁盟微讯》单独推送发表。
(4)2023年3月3日,《一七令•冬去春来》等三首特色“宝塔诗”词牌的词作品,被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官方网站“文苑撷英”作为头条选登。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抒发走出疫情阴霾,重整行装再出发,奋斗美好春天的豪情。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作为一名文学诗歌界新人,通过这次比赛活动,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巨大差距。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也永远在路上,一点点打磨初心,将那些一字一句的内容真正钙化成自身的骨骼,最终凝练成自己的信仰,为洞察社会问题,写出更好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征文活动,参加知名报刊平台的投稿,在文学诗歌领域,做一个手电筒式的人,专注力很强,只照亮前方,而不是左顾右盼,想三想四,演好自己的角色,发好自己的光芒,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山东威海 常连波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