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78年12月31日,夜里9点多钟的时候,结束了在沈阳文化宫的新年晚会演出,我拎了一个黄色的帆布提包匆匆奔向沈阳站。
队领导给了我两天假。
我要赶夜里10点多钟的火车回家,我的家在盖县,从沈阳到盖县要三个多小时。
对一个军人来说,与家人聚少离多,能在新年时回家我满心喜悦。
火车“咣当咣当”的不紧不慢,车厢里空空的,似乎就我一个人,但我心里阳光灿烂。
车过鞍山,手表的秒针跳进了1979,那一刻,我感觉隆隆的车声就像时代的脚步声,我轻轻的说了一声,“你好,1979!”
接近两点时,车到盖县。从火车站到城里8里地,没有车,走在北方的雪路上,我大步流星。
当我敲开家门时,立刻被温馨和幸福包裹起来,妻知道我要回来,一直未睡,十几平米的小家里顿时成为了快乐的二人世界。
妻告诉我,当收音机里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丁雷、杨帆朗诵了我的诗 《朋友,请您想一想》:
当揭下日历的最后一张,
当迎来新年的最初钟响,
啊,回首过去的一年,
朋友,请您想一想:
三百多个日升日降,
你可否辜负了大好时光?
三百多次潮落潮涨,
你又有怎样的回想......
我的这首献给1979新年的朗诵诗,能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播出,这双重的快乐让我不能自已。我问妻,“有没有酒?”
妻说:“有白酒。”
随即,妻找出两个酒杯,各倒了半杯白酒。
我举起酒杯与妻的杯撞了一下,“新年快乐!”
妻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亮,“新年快乐!”
——我俩都醉了。
迎接1979,我用诗和酒。

3
2014新年那天,在南宁。
一大早,我和老伴在街边的小店里吃了一碗螺丝粉,便乘公交车去广西民族博物馆看铜鼓。
4天前,与老伴闲聊,我说:“我有个夙愿,想去广西,去看看贺敬之笔下的桂林山水;去看看历史书里所说的壮家铜鼓;去看看小时候读小人书《拔哥的故事》里韦拔群战斗过的地方......”
老伴眉毛一挑,“那就走呗!”
我以为她逗乐呢,谁知她立马订了两张第二天飞往桂林的机票。于是,我们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桂林逗留了两天,游漓江,逛阳朔,留影象鼻山......而后,新年前夜我们到达南宁。
第一眼看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时我愣住了,这个建筑太奇特了,圆顶外凸,楼身如腰,底座周边恍如一圈飞向八方的蛟龙,连接起如水的幕墙。揣摩了一会儿,我猛然反应过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铜鼓造型啊,由是感叹起建筑设计的匠心所在。
待走进展厅,闯进我眼帘的规格、形态、纹饰不一的铜鼓顿然震撼了我的心:馆里收藏有古代铜鼓346面,这是文物与艺术品的叠加、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通过这一面面铜鼓展现给今天和未来。
壮族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相传铜鼓原是煮饭的锅具,当时的人们吃饱喝足后,把它翻过来敲打,发现声音好听,进而作为了礼乐之器,使之具有了神圣、通灵的魅力。到了西汉时期,铜鼓又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听讲解员说,壮乡有铜鼓节,是壮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届时,击鼓祭祖,而后小伙子们组团进行击鼓比赛,可惜那热烈的场景我是无缘看到了。
走出博物馆,漫步南宁街头,仿佛置身画中。形容南宁的美,就一个字:绿。满眼的淡绿、浅绿、翠绿、碧绿、黛绿......重重叠叠,起起伏伏,如浪拍来,如云涌来。阳光亮亮的暖暖的,让这绿意似乎又泛着光,天地间绿得蓬蓬勃勃。
走到一个大酒店门前,我对老伴提议,“今天是新年,咱们奢侈一下,午餐就在这儿了。”
老伴说:“这还差不离儿。”
她话里有话:前晚在阳朔吃啤酒鱼时,她要用漓江鱼,而我为了省几个钱儿点的外来鲤鱼,为之她抱怨我是“小抠”。
酒店的大厅里,人声嘈杂,一家一家的人在酒店里过新年。我俩找了一个角落里的小桌落座。
服务员走过来,我点了一瓶啤酒、4个菜,有一道是清蒸漓江鱼。老伴高兴了,觉得我还挺大气,于是举起酒杯与我碰了一下,“新年快乐!”
此时北国冰封雪裹,而南方树绿花红,我举起杯感慨的对老伴说:“为祖国干杯!”
——2014新年,我在南宁感受祖国之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