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艳《爸爸的鸭绿江》
文/静川
今年《作家》10期,读了一篇余艳写的《爸爸的鸭绿江》。在众多对抗美援朝的追忆与叙述中,余艳的《爸爸的鸭绿江》,独辟蹊径,将关注的焦点精准地投向了战争的大后方——吉林集安这片充满热血与大爱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无畏付出的人民。这篇文章情感饱满,故事真实可信,由父亲诉说亲身的经历,以自己亲临吉林集安现场采风,每一个章节都让人读之泪目。
这不仅是一位父亲的个人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民族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
一、意象的运用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使文章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鸭绿江无疑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既是地理上的边界,也是情感上的纽带。鸭绿江的江水奔腾不息,见证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出征和胜利归来。对于父亲来说,鸭绿江是他走向战场的起点,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文中多次描绘鸭绿江的景色,如“碧绿的江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如流动的翡翠一泻千里”,鸭绿江的美丽与宁静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卫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浮桥和便桥、泡面和输血都是重要的真实及文学的意象。这些临时搭建的桥梁,在战火中承载着战士们的希望和使命,“辑安民众日夜抢修那些便桥、浮桥,为42万志愿军顺利跨江入朝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私奉献。
炒面则是另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它不仅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主要口粮,更是后方人民对前线战士的支持和关爱。“一口炒面承载着后方的关爱和温暖,甚至能在生死线上救下像我爸那样的战士”,炒面成为了连接前线和后方的情感纽带,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坚定信念。
在“英雄城,我们的大后方”和“血管里流着人民的血”等章节中,作者将视角锁定大后方,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巨大贡献,突出了战争的胜利是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展示了祖国母亲对前方将士的温暖呵护与精神支撑。
二、强烈的画面感
文章中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展现的是一幅幅挥之不去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作者详细描述了父亲第一次和第二次跨过鸭绿江的情景。第一次过江时,“队伍在鸭绿江面覆盖了好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浮桥上有尺把深的水。趟着刺骨的江水,寒风在江上呼呼的吹”,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秘密过江的艰难。第二次过江时,父亲乘坐闷罐车,“天空正飘着蒙蒙细雨,江对岸的枪炮声此起彼伏”,通过对环境和声音的描写,营造出紧张而又悲壮的氛围。
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作者通过父亲的回忆,展现了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如父亲躲避敌机轰炸的情节,“爸爸甚至都看清了美国兵的高鼻梁和嘴角的恶笑。刹那间,他敏捷地翻进地沟,抱紧仪器滚到一棵大朽木旁,再把发报机牢牢地护在身下”,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危险和父亲的英勇无畏。
输血的那个场景,画面感特别强。那位不知姓名的朴实无华的汉子,那一抹温暖而宽慰的微笑,仿佛黑暗中的一束璀璨光芒,瞬间给予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爸爸”以重获新生的希望和力量。从汉子手臂中流出的殷红血液,带着生命的温热与跳动的活力,缓缓注入“爸爸”的体内。这是血液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接力,是集安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无私的关爱与支持的生动体现。每一滴鲜血都凝聚着集安人民的深情厚意,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诉说着后方与前线紧密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
还有“炒面”现场,如“那一街排开的一口口大铁锅,个个炉火熊熊,一股股炒面像白浪在火光中的锅里翻滚”,展现了后方人民为支援前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大后方的全民参与和无私奉献。随后,话锋一转,更大的“后勤”现场出现了,纳鞋底、做军服,家家户户压锅炒面。自己可以不吃,把最好的粮食送往前线——那就是一代人的付出和牺牲,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付出和牺牲!
三、意境的营造
作者通过精心营造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章开头描绘了盛夏七月集安市鸭绿江边的美景,“五女峰葱茏叠翠,鸭绿江水波清澈”,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是残酷的战争和英勇的战士,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描写父亲受伤后被担架队从战场上救下的情节时,“不知过了多久,一场暴雨浇醒了一切,却再也浇不醒身边的战友。爸爸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凄凉的意境,让我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牺牲和父亲的坚强产生深深的敬意。
在描述父亲回到祖国疗伤时,看到辑安街头的炒面场景,“整个辑安城,空气中都弥漫着扑鼻的麦香”,营造出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意境,表现了后方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这个意境能让读者产生一串串联想:他们的双手因长时间炒面时的翻炒而变得粗糙,汗水在寒冬中顺着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拭。每一次挥动铁锹或木铲,都是对前线战士的深深牵挂;每一把精心炒制的炒面,都承载着对胜利的殷切期盼。“少掺玉米粉,多放精白面”,这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是集安人民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好的粮食奉献给前线战士的无私大爱!他们制作中的毫不马虎,精心挑选食材,用心掌握火候,只为让战士们能吃上营养丰富、口感优良的炒面,从而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昂扬的斗志,去冲锋去赢得胜利。
还是输血那场面,“爸爸”清楚地记得,窗外飘着雪,那些并不壮实、穿着破衣烂衫却充满坚毅的人们,为了拯救伤员的生命,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那红红的、热热的血,不仅温暖了爸爸的身体,更温暖了他的心灵。
这又带出一个更大的人民群体。从 1950 年冬到 1953 年夏,辑安 1011 人参加献血大军,共计献血 110 多万毫升。这一组数据背后,是无数颗无私奉献的心。
四、构思的精巧
这篇散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十个章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完整而又动人的故事。
文章以作者站在集安市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上开篇,引出父亲的抗美援朝经历,然后通过回忆父亲两次跨过鸭绿江的过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接着,通过描写父亲在战场上的冲锋、核工业事业中的拼搏,表现了一个永远的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一辈子都是一个“兵”的坚定形象。
“幸运,能活着见老娘”和“栓子伯,你是国家的孩子”等章节,则从家庭和个人情感的角度,描写了父亲对战友的怀念和对家人的愧疚,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最后一个细节,作者把气氛悄然推上高潮。“爸爸”临终前,断断续续的“一二三四”,女儿当时并没明白。来到鸭绿江畔,在爸爸两次跨越的鸭绿江大桥下,一组新兵喊出的“一二三四”,余艳终于明白,老兵的爸爸,临行前还以一个“兵”的身份,带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带着祖国人民的温暖,口号声声,列队前行。哪怕走向另一个世界,永远的兵,在建设保卫祖国、繁荣强大祖国的责任中,军歌永远嘹亮!
五、历史文化意义
《爸爸的鸭绿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篇散文为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侧面。通过父亲的亲身经历,我们看到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军队的坚实后盾,大后方是前方永远的根据地!在不忘那场牺牲惨烈的伟大战争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记为这场战争作出默默奉献的后方人民。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军队和人民永远是鱼水相连、生死相依。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章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上战场就没想过活着回家”,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后方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支援前线,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而父亲在战场上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依然坚守岗位,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风采。
同时,这篇散文也让我们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鸭绿江见证了战争的硝烟,也见证了如今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对战争的回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那艰苦的环境下,后方的每一份关爱和温暖,都是战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像周冯氏这样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母亲,聚合成祖国母亲,才有战士们永远都温暖、无尽的力量,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作者表示要到周冯氏坟上磕头,那种感恩更是情理之中。大后方的付出与牺牲,让前方的战士有力量有决心战胜敌人。而今天,作为当年军人的后代,回来谢过后方、感恩人民,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神洗礼。磕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礼仪,更是对集安人民无私奉献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感激。那落在地上的每一个响头,都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铭记,对伟大精神的继承。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集安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