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承经典文化,方能延续中华国运
宋向辉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虽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等。“道教”虽得到国务院认可,但其它宗教文化渗入我们要倍加重视管理。若我们因过往的辉煌而盲目自大,忽视这些现实问题,不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它就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失去活力,难以长久传承。
遥想往昔,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曾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领着不同地域的发展。然而,岁月流转,如今只剩下中国。有些人便据此断言中国文化将永久长存,可这样的逻辑着实令人费解。三大文明古国的消逝,难道不正是传统文化可能灭绝的有力证明吗?从统计学的角度看,那灭绝的概率竟高达75%。就如曾经神秘而辉煌的玛雅文化,曾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天文、建筑等成就,可如今也只留下诸多未解之谜和残垣断壁,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模糊。
文化的灭绝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惨痛教训。玛雅文化的衰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曾经无比昌盛的文化,也可能在历史的变迁中走向消亡。我们不禁要问,谁能知晓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哪一代中国人身上灭绝呢?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现实问题。
当我们回首中华民族的历史,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深邃的哲学思想,从精美的传统工艺到丰富的民俗风情,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心血。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若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必须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大力弘扬国学。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则是软实力的核心源泉。只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认真学习中华元素阴阳新文化,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赢得尊重与认可,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好好地交给子孙后代。这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积极行动起来,不努力抢救、普及和弘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将难辞其咎。想象一下,当子孙后代只能从历史书中去探寻传统文化的踪迹,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啊!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在社会生活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文化产业中,打造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中华国运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守护中华文化的火种,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雄浑的汉赋、典雅的唐诗宋词,从深邃的先秦诸子百家到璀璨的明清小说,国学的宝库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将国学纳入基础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营养,塑造灵魂,让文化基因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
国学的传承不仅要以守为基,更要以创新为源。在当今时代,我们不能让国学仅仅停留在古老的典籍中,而应借助时代元素,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动画、影视、游戏等,让国学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例如,一些以国学经典为蓝本的动画作品,深受孩子们喜爱,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国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国学研究也应与时俱进,与现代学术相结合,不断挖掘其内涵,推动国学的创新发展。
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国学的关键。从学校到社会,都应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学校要加强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社会要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国学讲座、诗词大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国学。家庭也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习国学,传承家风。当国学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国学融入高考的选拔体系,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国学,传承文化。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华文化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为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当今时代,国学的价值愈发凸显。让我们敲响警钟,积极行动起来,把国学纳入基础教育,能让孩子们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国学在民族复兴与人类发展的征程中长流不息,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宋向辉,笔名祥维、宋祥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纪前沿文化学院副院长,教育硕士,客座教授,《文学与艺术》研究员。春泥国学院总策划,春泥诗社副社长兼莱西分社社长,莱西市作协副秘书长。《华中文学》古诗词总编辑,《中华精英文化》副总编辑,《世界诗人》副主编,《莱西文艺》编辑。在《诗刊》《中华辞赋》《参花》等刊物发表诗词1000多首,出版专著诗集三部曲《诗韵心语》等6本书,国家出版社出版29本书的主编,获得《诗刊》社举办第五届诗酒文化大会等十多个全国级大奖,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荣获“文学工程奖”称号、“全国首批文化学者”称号、“全国十大书香世家”称号、“全国五一文学奖章”称号、荣获“作家楷模”荣誉称号。荣获《全国首批文化学者》《宋向辉文学工作室》。 2024年12月,荣获昆仑文化奖“一等奖”,“昆仑文化奖·2024年会颁奖盛典十优写手”称号。荣获“四季文化节龙年大奖得主·中华冬至文化节文学之星”称号。中央CCTV编辑总部授予《首届中华文学精英特殊贡献奖》官方称号。莱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