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 胡素双 主播:灵云
在岁月的幽径上踱步,父亲的形象宛如一幅浓墨重彩却又藏着细腻留白的画,缓缓铺展在我心间。
记忆里,幼年时父亲总是缺席家中诸多日常。那时,他常年在外地上班,家中的顶梁柱仿佛隐在了遥远的地方。柴米油盐的琐碎、孩子生病时的慌张、逢年过节的忙碌,都由母亲柔弱却坚韧的双肩一力承担。我曾满心委屈与不解,看着别家孩子在父亲肩头嬉笑,自己却只能在暗夜的思念里,对着父亲寄来的信件,摩挲那熟悉又陌生的字迹,埋怨着这“不称职”的父亲,与他的距离,仿若隔着万水千山,亲近不起来。
可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知晓了父亲在外的坚守。他身为党员离休干部,在藁无栾合并时期,担任劳资科科长,周旋于复杂人事,平衡各方利益,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且公正。后来成为藁城轴承厂厂长,正值国家艰难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饥荒肆虐,他却一头扎进工厂,与工人同甘共苦。一张他腿浮肿的照片,如一道刺目的光,让我第一次触碰到他在外的艰辛——为了集体,他舍下小家温饱,饿到浮肿,只为撑起工厂的一片天。
再后来他调到经委管人事安排,手握“权力”,却守心如一。送礼的、托关系的,踏破门槛,其中不乏上级亲戚,言辞恳切间满是利诱。可父亲,一脸严肃,将礼品悉数退回,将求情者一一劝退,哪怕面对家人的期盼、孩子就业的难题,也未曾动摇半分。那些年,我对他的怨,在了解这些过往后,渐渐化作丝丝敬意。
离休后的他,依然是那个倔强的老头。看病能全报销,单位安排单间疗养,他却吹胡子瞪眼,念叨着不能给国家浪费。彼时我已懂他,懂他一生对党、对国的忠诚,那是深入骨髓的信仰,比血脉亲情更让他执着。
如今,父亲离去二十年了,往昔那些不解、疏离,都化作深沉的思念。我在生活的磨砺中愈发明白,他虽少了陪伴,却用一生的正直、清廉与担当,为我铺就成长之路,如熠熠星辰,照亮我灵魂深处,让我知晓,何为大写的人。
作者:收获希望,本名胡素双,藁城区老年大学古诗词研讨班学员。1970年出生,初中毕业于南营乡中,后来参加工作在造纸厂上班。
退休后寻求与诗歌相关的交流机会,如参加本地诗歌社团、分享会等,旨在进一步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丰富退休生活,分享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