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昌先生其书写风格,柔中带刚,变化多姿,传统功力深厚,结体端庄,飘逸清秀,气与贯通,笔墨酣畅淋漓,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发扬古代书法艺术优良传统,可谓称绝。马先生的书法作品师法自然,风格挺拔而淡雅,笔墨酣畅,气韵生动,趣味无穷,用笔简约爽利,如阵马风樯。
结构奇绝险峻的行书笔画省简,俯仰错落,加之空灵的章法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高远,是最动人心魄之处。整体风格散淡清丽,简约厚朴,颇有魏晋林下之潇洒风度,观之让人宝之、爱之、乐之。由与马先生主张书法不仅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作品,而且美学、笔划、结构、造型必须寻求韵味,耐人品尝,故观赏马先生书法作品具有横空出世,超然脱俗、美轮美奂,载馨载馥、拔新领异、匠心独具、在乎太和、情之动人的身心感受。
马泰昌,字千里、康健,号古洼人,成兴堂后人,1948年1月生,河北文安人。从军25年,任陆军团长、上校军衔、转业后任中央企业处长,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主攻书法、国画。先后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华国际宗教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协会理事,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天地华艺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2003年被中国书法导报、当代书法艺术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首届当代百名最佳书法家”。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给予马泰昌艺术品价值标准定为:市场价格4000-5000/平方尺。2014年参加美国纽约举办的世界文化艺术博览会,摹写的《心经》四扇屏和《福寿康宁》四扇屏获金奖;2022年9月荣获”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称号;2022年10月官方推荐为《人民书画家荣誉称号》。
翰墨古法之道 风骨继往开来
——记著名书法家马泰昌
受益于现代化社会的丰富信息,当代书法家的取法资源也是要远超于古人,但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弊端,就是在于当代书法家在面临信息化取法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以至于最后末学肤受,使作品充满了浮躁之气。而作为当下书坛内的一位翰墨名家,马泰昌先生显然也是有深知其中道理,故而习书作墨以来,从不巧作于蹊径,而是始终脚踏实地的行走在传统道路上,力求取法有正道,执笔不离宗。不仅如此,在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先生本人也都是有主张于一种风骨独树的文人境界,毕竟食古不化是为匠者,厚古薄今更不可取,唯有承古继今而不拘泥,方是大家风范之彰显也。
纵观先生的养生论作品来看,其书法用笔是谓挥毫有法,虽自如却不逾矩,虽纵横却也有致,笔法方圆相济,皆是有变化之妙也。用墨的浓淡更是有随笔法而生,墨浓之时笔酣意畅,墨淡之时飞白苍健,前者如壮士拔剑,遒健有力,后者似龙蛇竞走,姿态横生,整体作品的书行间距也是十分自然流畅,纵观之余,恰是书卷之气盎然也。古雅醇正,佳作可品。
马泰昌先生之所以能够在书法造诣上修至大成,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就是对取法的高度参悟和博取掌控。正如清人梁谳曾于《平书帖》文中所言那般,是谓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先生是学其精神气象,更是学其骨肉精髓,如此观得其草书众幅,既是有王蘧常章草的浑朴气象,亦有癫张狂素的逸气流露。如此一幅书风所展,真是古拙凝练,造诣奇绝也。
翰墨古法之道,风骨继往开来。静气和文人精神,可以说是当下书坛内所最为缺失的两样东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当下时代的快节奏文化影响。致使书法家为了快速谋求名利而作展览字体,更有甚者,直接以江湖书法作品横空出世,笔墨挥毫,千篇一律,书风怪诞,不堪入目。
但是我们从马泰昌先生的众幅书法作品中,却是完全看不到这种情况,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典雅入古的笔墨气韵和潜心入古,而由此所书翰墨众幅,自然也就是能让观赏者为之驻足赞叹。精深有得,斯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