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翠芽
——最北边的茶起源
作者:任金良【洛南】
作为秦楚交汇、豫陕边界的分水岭——箭杆岭,地处陕西省洛南县高耀镇龙河村与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兰西村交界处,位于洛南县城以东60公里处,是蟒岭伸入伏牛山隆起的最高山峰,海拔1220多米,因险峻挺拔形如铁锁,又称铁锁关,是中原入陕的咽喉要塞。这里秦首楚尾,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融,有着千年的边界文化底蕴,红色文化影响深远,文显山以文著称,森林苍茫绵延。地处蟒岭地带,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670米。多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02天。林地4.01万亩,主要生长着油松、栎树、柏树、连翘等树种。农业耕地面积1.9万亩。G344国道穿境而过,南北气候交汇,秦楚文化融合,自然资源风光迷人,传说神秘,历史传奇,有咽喉要塞铁锁关成为边塞文化、秦豫文化、南北风俗、饮食丰富、养生旅游的康养福地。
多年来,高耀镇党委政府高度注重新兴业态培育和孵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在高耀镇龙河村范山组组织专家、农技员、致富能手等培育新兴茶园百余亩。目前茶树长势勃发,茶叶品质优良,茶品优质,茶味醇厚浓香,茶品种类丰富,有龙井、白茶等五六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青、品茗,过起了悠然人间的高端生活,康养之风溢满秦豫。

龙河村范山组位于北纬33.4度处,老茶园与新茶园交相辉映,独味一绝的茶叶源远流长,流传着神奇的传说。
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县范启源编《洛南县志》“寓贤”载:“四皓者,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祖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也(《高士传》)。
这里面记载了商山四皓归隐文显山,畅游龙河岭,留下了仙骨道风,也留下了生活和游历的足迹与佳话。
话说古时镇守东方的青龙途径龙河村时由于长途飞腾,困乏不堪,便缓缓降落在此岭。当地有一人突然发现神龙降临,赶紧召集四邻朝拜,并担水泼身,祭祀贡品。青龙不好意思,为感恩百姓解困之举,随之吐泡为河,龙涎含草,这里便有了龙河,留下了龙芽一株在深山老林中繁衍散生。青龙当年所卧之长坡,便被命名为龙卧岭。当年秦末战乱四皓就首先隐入这里,在此采食灵芝,水煮白鱼,品茗下棋,听涛观云,面对千米高山,回响山谷溪流,山还水绕,好不惬意,情不自禁,弹琴畅歌。

有一日,有樵夫偶遇四皓饮茶,见杯中淡黄清明,隐隐有龙影翻腾,闻之大醉而眠。次日醒来,四皓早已不见踪影。樵夫找寻半日,只留下青石上几片茶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经久不消。樵夫回想起四老鹤发童颜,疑是长期饮用这种神仙树叶的缘故,便在龙卧岭周围搜寻月余,终于找到了与四老留下的树叶一模一样的茶树数棵,精心栽植在瓜园坡上,多年辛苦照料,代代饮用品味,竟也辈辈长寿。
多年前,龙河村范山沟组有一青年陈氏在南方江苏打工,深受当地茶饮恩泽,想起家乡长寿传说,心有所动,于回乡之时珍藏茶种和数株茶树。在范山沟经过多年悉心栽培,成功培育出一分地的最北边的茶树。
2023年3月高耀镇龙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龙河村范山组、瓜园组等新建茶园100余亩,品种多样,有白茶、黄金芽、龙井43、陕青一号、华茶等,茶树长势喜人,引来有人摘尖体验,为康养高耀打响了闪亮名片“最北边的茶”。
如今的高耀镇龙河村范山组沟里,专家一批批管护,游客纷至沓来,踏青寻香,在茶园走廊上徜徉,陶醉在茶叶的芳香之中,举杯畅饮,好不开怀……

任金良,陕西洛南人,爱好文学,喜欢书画,偶尔飙歌,间或体育健身,广交好友,策马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