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特色
《王龙吊子》
记录者:张庭怀
2025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公益记录者深入固安县牛驼镇,来到传承百年的《王龙吊子》馆。一踏入餐馆内,宽敞的大厅便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那是美食的诱惑,是味蕾的期待。食客们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他们或品尝着美味的“吊子”,或与亲朋好友畅谈。他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热闹的氛围。此时,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者热情地迎了上来,与我们亲切问候,他就是《王龙吊子》馆的创始人刘子芳。香气朴鼻的“王龙吊子”配上小米面制作而成的炉糕是一道享誉远近的美食。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每一口“吊子”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和匠人的心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宁静的王龙村里,一个名叫刘子芳的小伙子,初中毕业后,就肩负起了传承家族美食的责任,跟随父亲刘芝涛学习制作吊子美食。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他都会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为乡亲们准备清香味美的吊子宴席和传统的八八豆腐素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刘子芳逐渐掌握了许多烹饪技巧。他熟练的技艺和真诚的态度,赢得了街坊四邻的称赞与信任。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家后的刘子芳与妻子韩春凤,决定将这份家族传承的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们就开了个饭馆,以当年备受欢迎的吊子美食为主打,起名为“王龙吊子”馆。
创业之初,“王龙吊子”馆只有三间简陋的西厢房。这简单的餐馆承载了刘子芳夫妇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真诚待客、用心制作每一道菜品,尤其是那道传承已久的吊子美食,更是让每一位食客流连忘返。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龙吊子”馆的美食在过往食客中口口相传,渐渐有了良好的口碑。客人们称赞其菜品的美味与独特。人们开始对“王龙吊子”馆的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从天津、北京大都市慕名而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坚守,“王龙吊子”馆在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成功获得了当地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正式成为了当地知名的餐饮品牌。
这一路走来,“王龙吊子”馆见证了刘子芳和韩春凤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从业者成长为备受尊敬与信赖的餐饮美食家。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人们的信赖。
刘子芳韩春凤夫妇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热爱、有努力、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据了解,他们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自吊子馆开业以来,刘子芳没睡过一天懒觉,每天清晨,夫妻俩便开始忙碌,起早挂晚儿料理着饭馆的生意。他们的饭菜干净卫生,色味俱佳。
“王龙吊子”馆自创立以来,始终以炖吊子为主打菜品,炖吊子是猪下水猪肠子炖制而成的美食,在刘家祖孙三代的近五十年传承中,“王龙吊子”的加工程序始终严格精选配料。经过浸、煮、焖等多个环节,最终呈现出暗红色的炖吊子。这道菜透着浓郁的香气,吃在嘴里清香味美而不腻。其独特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嚼一口烂而不碎,浓郁的香味越吃越浓,久久挥之不去。还有,“王龙吊子”馆的小米面炉糕、三合面窝窝头和酥脆可口的油酥烧饼,深受顾客喜爱。
每到午饭时,“王龙吊子”馆的生意非常火爆,南来北往的顾客络绎不绝,餐馆内总是座无虚席。他们始终将顾客奉作“上帝”,周到和真诚地服务。
2020年,“王龙吊子”馆逐渐发展壮大,换新装、展新貌,为进一步提升顾客用餐体验、营造更加舒适的就餐环境,从最初的三间平房,建成如今上千平米的两层楼房。现在餐厅正式投入使用,以清新雅致、别具一格的面貌迎接广大食客的到来。无论是社会家宴还是团体宴会,他们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宽敞的宴会大厅和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 刘子芳一家人通过辛勤付出使“王龙吊子”馆生意兴隆,逐渐富裕起来。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在九十年代初春,刘子芳韩春凤夫妇得知王龙村建学校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时,立即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以支持学校建设。他们的慷慨解囊,解决了建学校的燃眉之急,为王龙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善举,体现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彰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重视。他们的行为,如春风般温暖了王龙村的教育环境,如甘霖般滋润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使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2015年,本村人李江涛的爱人刘燕被诊断为白血病,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治疗,家中已耗尽所有积蓄,并借遍了亲友,她需要再次赴京接受更为高级的治疗才能挽救生命,刘子芳伸出了援手,与儿子们商量,送去了一笔慰问金,并鼓励他们坚强面对。李家人珍惜并感恩邻居刘子芳一家人的情谊与支持。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之际,刘子芳父子又为疫情一线捐款,体现了他们的无私和大爱。

2016年,“王龙吊子”被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刘氏家祖孙三代的不懈努力和传承精神得到了社会认可,象征着刘氏家族荣誉和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在未来的日子里,“王龙吊子”馆将继续传承祖孙三代的精湛技艺,为更多的食客带来美味佳肴和温馨的就餐环境。
2024年12月25日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