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那涓清流(上)
作者/史玉环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5年01月01日 00:42 河南)
初冬的早晨,寒风料峭,天空阴沉沉的,还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更增加了清冷的气氛。路上的人们,无不竖起衣领或戴着帽子穿着臃肿的羽绒衣,他们或是为了赶上上班,或是为了生活奔波,行色匆匆,偶尔遇见熟人,也只是简单地寒暄几句,唯恐时间长而挨冻。路旁的高楼也无精打采地观望着南来北往的行人、车辆,仿佛在嘲笑他们:“快回去吧,这么冷的天,慌里慌张的,待在屋里多好啊!暖气开着,音乐听着,小茶喝着,多惬意的事情啊!”路边的行道树在拼力地摇晃着身子,想把那些失去了生命力、已经变黄的叶子甩下去,增强自身的御寒能力。这一切仿佛在告诉人们,冬天是一个适合蜗居的时节(对中老年来说),对于其他人,则更是无事不出门。
然而,在县文化馆二楼的戏曲培训教室,却已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地的戏迷,他(她)们正在热烈地交谈着,有交流唱戏经验的,有侃大山的,也有独自戴着耳机欣赏音乐的。他们大都五十岁以上,满头华发,反应力、记忆力都大不如以前,然而对戏曲的热爱程度却毫不逊色于那些整天忙着追歌星、影星等年轻人。我便是这些对戏曲的热衷近似于痴的人之一。本人是一位退休教师,对戏曲的热爱得益于小时候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那时候,电影每个村一个月才轮一次,只有到了村里面的“春会”、“春节”等节日里,才会由村办剧团唱几场戏,尽管戏唱的不怎么样,但却足以使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小孩高兴一阵儿了,去观看村剧团排练也成了一件美事,更不用说如能到后台看演员化妆 ,那就更像三伏天吃冰糕-爽得很,对戏曲演员的崇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参加了工作 买个收音机、录音机,听的最多的也是戏曲,那份热衷、那份狂热,到现在都回味不穷,每每县里来了省级或市级的剧团,我们那几个傻子更是戴着孩子,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去看戏,刹戏后,才披着星星追着月亮回单位。再后来,退休了,心想,这可自由了,我可以从事我热爱的戏曲了,但当一脚踏进了这道门槛儿以后,才意识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段简短的“未开言来心如焚”,能让我学上三个多月,自以为学的不错,结果让专业的人一听,一句话“你唱的是啥呀,要板没板,要眼没眼”,犹如当头一棒,从头凉到脚心,心想,这么难!比我教学还难!唉,什么时候有老师教,那该多好啊!
(一)初识薛老师,英姿飒爽,阅历丰富
正胡思乱想,一句轻轻的“老师来了!”,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抬头一看,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儿走进我们的教室,这是来教我们唱戏的老师?太年轻了吧。他行吗?接着一段简洁的开场白,让我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薛瑞旭。熟悉,是因为这位老师曾经在抖音平台直播唱戏,我进过他的直播间,聆听过他的唱腔,记忆犹深如“黄鹤楼”、“祝老兄到东亭雪中送碳”、“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等耳熟能详的唱段,他那时留给我的印象是外貌英俊、谦逊低调,总是一句“家人们,恁都想听啥,在公屏上打出来,我给你们唱”,用来征求广大戏曲爱好者的诉求,并且尽可能的满足。但后来我要带小孙子,进他的直播间就很少。他是那么多戏曲直播者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心想,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真人,那将是荣幸之至,今天夙愿以偿。
趁着老师还没开始讲课,好奇心驱使,我开始翻阅手机,查找老师的资料,这一查,我瞠目结舌:“薛瑞旭,文武小生演员,毕业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曾在《盘夫索夫》中饰演曾荣,《洛阳桥》中饰花云,《泪洒相思地》中饰张青云,《穆桂英下山》中饰演杨宗保,《抬花轿》中饰演文武状元。曾获洛阳市戏曲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第十届红梅杯大赛银奖,2019年代表洛阳市文旅局远赴德国文化交流演出。”年纪轻轻,阅历丰富,硕果累累。看他的视频资料,方知,在他饰演的角色中,有多愁善感、正直的曾荣,有武艺高强的花云、杨宗保、罗通,有风流倜傥、巧舌如簧、忘恩负义的张青云,也有对爱情忠贞的张志诚、张生等,这些人物无一不被他刻画的栩栩如生。他不仅演过整本戏,如《泪洒相思地》、《盘夫索夫》等,也演过折子戏《司文郎 闯狱》、《珍珠塔 跌雪》等,其中的《司文郎 闯狱》一折还获得2019年河南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无需再看其他,接下来的十天培训,让我脑洞大开。
(二)用爱心诠释艺术
上课第一天,怀疑大于一切。
薛老师,年纪轻轻,不苟言笑,这让我这个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班主任龄的退休老师将信将疑 。就他,这么小,还没我孩子大呢,能教好眼前这一群文化水平层次不齐,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阿姨辈儿的人吗?能镇住眼前的这一群“老江湖”吗?万一砸锅可咋办?谁知,我是杞人忧天,老师话一出,语惊四座,表情一带,让人眼前犹如闪过一道星光,实实惊傻一众戏友。短短的几句“想我崔氏,生来命苦;自幼嫁与那穷书生朱买臣为妻;每日里,忍饥寒,受熬煎;是我忍无可忍,我说到,你既无钱养妻,还娶妻做什么呢?就这样,噼噼啪啪,四记耳光,将他赶出去了!”念白,经过老师富有磁性声音的塑造,变换无穷的表情,惟妙惟肖的演绎,把一个嫌贫爱富、好吃懒做,蛮横、将丈夫赶出门外的泼妇形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如身临其境,大家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无不为老师高超的演技所折服;在教我们念韵白“强敌压边境,国家要征兵;爹爹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怎好让老人家,万里远征啊”,老师通过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柔转百肠的语言,通过忽而怒容满面,忽而忧愁顿生,忽而无可奈何的表情,人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位忧国忧民、孝顺、勤劳的女子一一巾帼英雄花木兰。我明白了,老师敬畏他所从事的职业,也更爱喜欢他的观众、戏迷,他在用爱心去诠释每一个人物形象。
几天下来,老师用自己的实力加人格魅力征服了这一期众学员:年龄和实力之间不能划等号。说实话,现在的戏迷水平不等,有超级戏迷(这些人大多或从剧团上退休,或因种种原因从剧团辞职的),他们大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基础好,悟性也好,学东西非常快;也有高级戏迷,更有初级戏迷(喜欢看戏、唱戏,往往唱戏时掉板抢板,接收能力较弱)。像我,参加戏曲培训班的初衷就是为了让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对自己的要求也低,只要能简单地唱几段戏就ok了。你看,我会唱“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银环下山”《朝阳沟》;还会唱“未开言来心如焚”、“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桂英挂帅》;还会唱“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大祭桩》,等等。但只是生硬的模仿,并且学得也很慢,但我却很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对待这样的学员该如何教呢?引用老师的话“万事岂能尽如意,但求无愧于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每一位学员都充满了爱心,他喜欢他教的每一个唱段,他爱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
他教我们的第一个唱段,是“马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挂两花”中的《穆桂英挂帅》,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在教之前,他给我们讲剧情,分析穆桂英这个人物形象,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穆桂英是一位巾帼英雄,爱国、爱家、爱自己的孩子,当国家有难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毅然决然的选择遵从圣命,率兵出征,保家卫国。在教我们唱腔时,带我们分析每一句唱腔包含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唱腔怎么处理,轻重缓急怎么区分,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比如,“我的儿一马三箭射得好,我的小女儿,她的箭法高,她箭射金钱落在了埃尘”,表现了对孩子高超技术的赞扬,“他言讲,住在河东啊,有家门,杨令公,是他先人,他本是宗保的儿子杨延景的孙,曾祖母 佘老太君,穆桂英,我本是她的母亲哪嗨呀”,多么自豪的语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老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让我充分地感受到了他对戏曲的挚爱,对学员的关爱。学员里不乏有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反应迟钝,但自尊心有特强,有一个动作学不到位就会责备自己 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来,面对此景,老师依旧面带笑容,不急不躁,三遍五遍,率先垂范 示范给大家看,纠正每一位学员错误的动作,指出每一位学员的失误,这一节课下来,工作量巨大,一节课带给人的感受一一酸爽!
作者简介:史玉环,女,1965年生。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86年7月参加工作。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