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学家的故事,颂建设祖国的英雄”(十)
《于敏的故事》
文字整理:慧日长辉
1967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氢弹,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被尊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就是于敏。
1926年于敏出生在天津,家里虽然不宽裕,但他从小就显露出非同寻常的聪明,所以父母非常支持他的学业。从小学到中学,他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校,于敏待人真诚和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非常敬重。1944年,18岁的于敏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但因为父亲患上了重病,家里负担不起他上大学的费用,他的一位同学好友得知后伸出援手,才使于敏进入梦寐以求的北大读书。于敏深知自己求学不易,所以更加刻苦。虽然北京离天津很近,但他为节省开支,寒暑假也待在学校,把时间统统用在学习上。有一次数学考试,题目极难,全系的平均分才二十多分,而于敏居然考了满分,一时间轰动了全校,他成了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天才。但于敏谦虚的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只是比较勤奋而已。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北大的第一届毕业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完全靠自己研学,但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焦点,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没有留过洋,却也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国产专家一号”。1961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钱三强把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他,于敏说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上空,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为了祖国的氢弹研究,于敏经历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研制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核试验,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于敏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在荣誉面前,更是淡定从容。他在世的时候只有两次公开露面: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作为代表发言;2015年又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今天的中国,已拥有原子弹、氢弹等核威慑重器,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此时我们深深地怀念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是建设祖国的英雄,他们像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丰碑,永远在祖国的大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