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的故事和传说
文/
毋东汉
终南山天池寺,位于终南山北麓蛟峪山,南边是沙岭,遙望玉案山峰,西边和翠华山南五台相望,东边是土门峪小峪水库,东北方向有二龙塔。晴日可望电视塔。这里风景秀丽,四季游人不绝,更是骚人墨客吟哦诗赋的仙境。奇异故事和美妙传说口耳相传至今,文史资料中也有字迹墨香。
早在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发现了终南山北麓这里有一天池,起名叫“仰天池”。到了隋文帝杨坚,他在潜龙之时来到仰天池旁,得到了沙门所赐舍利子。后来他当了皇帝,登上龙位,觉得自己其所以能当上皇帝,可能跟自己得到舍利子,受佛保护有关,于是,就把“仰天池”改为“龙池”,并且修塔建寺,是为“龙池寺”。由于寺傍天池,当地人俗称天池寺。
唐代诗人贾岛曾游览过龙池寺,写有《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
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
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
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
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这首诗写唐代天池寺的冬夜景色,最后一句点明龙池寺建成的朝代,唐之前朝是隋朝。笔者尝试今译如下:
我应邀暂住在这终南山,
改变计划不去那石桥边。
山林里消逝了秋天迹象,
晚间上山参禅礼佛遥远。
枯黄如烟的草丛藏猛虎,
松枝栖息大雕月波安眠。
我是冬天临时相约到此,
龙池寺早在唐代已修建。
唐代诗人孟郊也曾游览龙池寺,他写下了一首《游终南龙池寺》: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这首诗写龙池寺的地貌、雨后山色、溪水清流、磬声悠远。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笔者尝试今译如下:
鸟儿飞不到的终南山顶上,
却有龙池寺和尚住的寮房。
池里似有蛟龙常年水碧绿,
雨过天晴后山色更加显亮。
出寺漫步白日依山显我高,
歇息时坐在清清的山溪旁。
山上太冷松树桂树都不高,
岩石太险道路也坎坷跌宕。
傍晚焚香磬声悠扬送香客,
遥远天边能听到几声磬响。

流传在民间的天池寺传说也多指在唐代。相传唐太宗在长安(今西安)皇宫听到敲木鱼的“铛铛”声不绝于耳,难以入眠,就派尉迟敬德出城打探。尉迟敬德循声跟踪,来到终南山龙池寺,见一位和尚坐在平顶松树上敲着木鱼念着经。尉迟敬德喝令制止,和尚不理。尉迟敬德挥鞭要打和尚,钢鞭落空陷入泥土,拔不出来。敬德好言相劝,和尚这才答言,说:“我要面见圣上。”敬德勉强答应,轻易拔出钢鞭。他进宫禀报皇帝,唐太宗亲自来到松树下,向和尚行了个礼道:“高僧有何吩咐?”和尚说:“我要借你一块宝地,在这里修寺。”唐太宗说:“这个好办,不知你要多大面积?”和尚说:“为臣只须一袍之地。”唐太宗估计面积不大,就答应了。和尚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遮天蔽日,方圆百里都盖在袈裟阴影下。唐太宗说:“咋这么大一片?”心里反悔,和尚笑道:“天子口里无戏言。”唐太宗只好说:“然。”唐太宗宣杜顺和尚进殿,赐号“帝心”,派杜顺和尚亲自督工,修建天池寺。
修建天池寺时,观音菩萨下凡化作老妪,斗胆承包了建筑工地大灶,一个人做五、六百人的饭,每天不吃重样饭,花色品种顿顿换。竣工那天,工头出难题,命令老妪给全体匠工包饺子,作为竣工犒劳。老妪满口答应,保证完成任务。她关起灶房门,独自劳作。工头狐疑,上房扒瓦偷看,只见擀面杖在案板上乱跳,似乎在擀饺子皮。菜刀在案上乱砍,似乎在剁饺子馅。老妪脱了裤子蹲在锅台,一边往锅里排泄,一边双手掬着翠华山运来的黄土吞咽。风箱自动地鼓着风,锅里沸水翻浪,上下浮动着饺子。工头悄悄爬下房来,不敢声张,猜想是神仙做法。到吃饭时,工头避开人群,采野果充饥。

午饭后,匠工们兴高采烈,都说饺子好吃,荤素皆佳。工头见老妪已走,一语道破天机,把偷看老妪为炊的细节说了一遍。工匠们越想越恶心,下山路上边走边呕吐,吐出来的全是黄土,形成门形山口,而且很肥沃,后来人们纷纷在此种粮食栽果树,屡获丰收。人们把这地方叫吐沫峪,后按谐音称土门峪,即现在的土门峪村。人们当时爬在溪边喝水涮嘴,又走了一段路,腹泻成堆,也是肥沃土圪垯,宜于耕种,后来人们为便于耕作,移居到此,形成村庄,就是圪垯村。近年两村合并,统称土门峪村,归王莽街道管辖。有民谣云:
“修起天池寺,
吃倒翠华山。
吐了个土门峪,
㞎了个圪垯子。
相传唐代天宝年间,发生大地震,翠华山倒坍,形成堰塞湖,即现在天池,与上述民谣暗合。也许人们对唐代盛世偏爱,许多传说都在唐代。天池寺内及其附近,遗存着敬德饮马石槽、观音菩萨捣米石𦥑、和尚念须平顶树遗址聒耳山、唐王上马石和拴马桩等。
到了宋代,天池寺毁了一次。到了明代,朱元彰的第二个儿子朱樉受封为秦愍王,相当于省长或西北局领导。他听到山上传来木鱼声,就去看望,原来是西域和尚无坏禅师,又称无坏尊者。无坏禅师用石甑蒸炊饼,用石罐烧水,供秦愍王及随从上千人吃喝管够。秦愍王下令修上、下寺。上寺即天池寺,下寺在沙场村东边塬上,年久失修毁于解放前,留有柱墩石和台阶至解放初。这是后话。无坏尊者死后,又来了一位西域和尚,面貌很像无坏尊者,他踪迹诡异:有时不吃饭,有时吃很多,有时请他喝酒,只喝不醉。他有时拉屎,搅在食物中,连屎一起吃。有位居士想跟他一起云游,他指着大便让居士吃,居士很为难,他笑着丢下居士,自己走了。后来,怪和尚拉屎的地方,常长出白莲花。
明代人赵崡对此事有记述,笔者今译如上。赵崡看到无坏尊者遗物,写了一首《参无坏禅师观所遗衣物》,睹物思人,表示崇拜和怀念。
明代朱樉时期的天池寺是该寺鼎盛时期,上下两寺钟鼓声遥相呼应,梵呗之声频传,上寺为僧,下寺为尼,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规模空前绝后,骑马关山门。朱樉所吃的大米,由沙场村供应。群众所说的“沙场村冷水晶大米给皇上进贡”,实际上就是给秦愍王进贡。他比皇帝小,比地方宫史大得多。从天池寺到山跟有石条铺的甬道,两边有石条为楞,相传从山上倒一升核桃,到山底不差一个。甬道延伸到山下从蟒鞍岭和上红庙村西直通长安城,世称为“御路”,至今尚有遗迹。
天池寺屡毁屡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3年),重修天池寺上院,留有《重修普光吉祥禅寺》碑为证。清同治年间发生兵乱,天池寺遭受焚烧,荒废不堪。民国初年,小股农民起义武装“麦秸贼”蜗居天池寺,他们铺麦秸盖麦秸,用麦秸代替被褥,故有此诬称。人们调侃“麦秸贼”的同时,把他们和辛亥革命英雄张云山相提并论。民谣有云:
“二龙塔掉了一蛋砖,
西新庄出了个张云山。
二龙塔掉了砖一蛋儿,
蛟峪山出了个刘随马儿。”
刘随马儿是“麦秸贼”首领,贫苦出身,他能和部下铺麦秸盖麦秸,足见其扰民轻微。
天池寺东南方隔沟相望的二龙塔,是唐塔,相传是唐太宗登基第二年修的。目的是斩断龙脉,禁止樊川一带将要涌现数字达一斗菜籽那样多的文臣武将,以免动摇统治。所以,群众民谣是对刘随马儿的肯定。
解放后,1966年破“四旧”,年轻人不懂珍惜文物,拆了天池寺五间殿堂。此后,护林站借用了后殿。僧房近乎倒坍,院墙残倒缺失。笔者上山砍樵,每次路过,释担歇肩,无奈喟叹。
21世纪初,东北黑龙江二僧释妙明随父亲释明法来天池寺。她四海化缘,重修四大天王殿、钟楼、鼓楼、偏殿、山门和围墙,建东、西僧舍大楼各五间两层。收回后殿,修天池和池上小桥。她圆寂后,继承衣钵者觉断法师继续修葺,焕然一新,堪比明代规模,功德无量矣。
如今,天池寺南边的扁担墚业已开发为新景点。天池寺的美景,继承了唐代的风采,亚赛明代的规模,增添了新时代的辉煌。贾岛、孟郊、赵崡若在天有灵,故地重游,必然新诗在怀,欣然命笔。笔者多次陪同作家樊耀亭、崔皓、高亚平、高掌乾、王剑利等游览天池寺。在妙明资助下出版拙著《天池寺与二龙塔》一书,深为天池寺的壮丽鞠躬。笔者用书中一首《天池寺》为拙文作结收尾曰:
“晋武封仰天,隋文改龙池。
秦愍大修葺,无坏功勒石。
明塔藏舍利,清钟醒四季。
唐王传奇多,法器邻山稀。”
天池寺的大雄宝殿是明代建筑,妙明修旧如旧。寺内舍利塔是明塔,钟是清钟,还有清瓮。还有明代大小磬。是沿山诸庙内文物最多的寺院。笔者应觉断之命撰此拙文,聊表对诸位上人的崇拜之意。
2024-12-20-于樵仙居。

作者简介
毋东汉,又名毋晓阳,自号太乙山人,笔名育圃,1943年生,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曾任县政协八、九、十届委员及其文史教卫体委员会委员,现任长安区关工委委员、王莽街道关工委专职副主任、王莽街道关工委终南文学社名誉社长。书房斋号:樵仙居(高智题)。座右铭:“抒人民之情”(贺敬之题)、“达观”(陈忠实题)。
从1964年至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近万篇 (部、首),结集为《风雨灯》《育圃寓言》《樵仙居诗草》《樵仙居文稿》《同窗俊友》《樵仙居碎戏》《育圃儿歌》《育圃童话》《育圃童谣》《樵仙居综艺》《作文教学刍议》《育圃拾英》《天池寺与二龙塔》《晚霞放歌》等,连同长篇小说《怪灵外传》《热土情焰》《学稼苦趣》均已出版。长篇小说《秋枫情殇》即将付梓。案头有《文学花蕊》《樵仙居暮歌》等正在编校。主编、参编,与人合著不计,获奖从略。
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区政协资深文史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画乡诗社《长安诗文》公众平台艺术指导等。(详情百度易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