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蓝图
房思春
官庄村位于汶源街道办事处南3公里处。据村碑记载,官庄由左姓和包姓在此建村。建村时间无考。相传建村时东岭多生红野草,曾名红岭子官庄。清道光十年(1830年),刘姓由江苏省新沂县迁此,因村前山岭似一条石龙,遂更名为石龙口官庄,后称为官庄。
官庄村有650户,1864口人,耕地面积1309亩,山林地500余亩。
官庄村东与南金水村河接壤,西、北与东丈八丘村相邻,南接青冶行村。发源于腊山的季节性河流,汶河支流--青沙河,由南北转后又西折,弧围了多半个村庄,流向丈八丘村。每年夏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春秋季节,细流潺潺,清澈见底;冬季干涸。
横亘村南的腊山、攻山子、南洞、四山子四座山,由东往西依次排列,成为村南一道绵延起伏的锦绣屏障。山中自然资源蕴藏量丰富。腊山不仅有美丽的传说,还有秤砣石、石炕、石猴子、莲花石等奇妙的石群景观。攻山子、南洞两山有赤铁矿。据南洞洞口石刻记载,明朝时就曾有人在此采矿。1958年,经山东冶金地质队探明,储量约有304万吨,品位35%。1959年,沂蒙省建钢铁厂上马,曾有两个劳改大队在此建监狱,开采矿石。整个四山子由石灰岩构成,储量巨大,现在已经成为石灰石矿的原料基地。
官庄村民风淳朴,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建村之初,人们共同在村北凿井、在井西安置了石碾,供全村村民共同使用,被称之为“官井”“官碾”。
在井南槐树下,村民凿制长3米、高0.8米、深约60厘米的石槽,供全村耕牛饮水之用。石槽上刻有:“明万历三十年,官庄有左、包、刘、初、张、王、邱七姓”等文字。每当夕阳西下,从田里归来的耕牛,都会脚不沾地的奔向石槽,饮水、休憩。在晚霞的映照下,一派安闲、宁静,悠然自得的景象。井北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关帝庙,民国时重修。庙前有一平台高约1米,宽有3米,长与庙等,台面由石板铺成,据说此台为村民议事、集会之用。
只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古槐树被砍伐,石槽被毁,关帝庙被拆除。这些历史的见证,被人们毫不可惜的毁弃,实在可惜。虽然见证历史的东西没有了,但是官庄村村民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的传统仍被后人传承。
官庄村人富有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清末民初,国家局势动荡混乱,匪患四起。为保卫家园,村里自发成立了“红旗会”,组织民众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掠,使村人安居乐业。
1938年3月12日,董琰、边裕鲲及进步人士杨荆石、刘子升等人组织发动了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同年,中共蒙阴县委在黄庄建立,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村民安瑞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最早的中共党员。随即发展刘汉青、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官庄村党支部成立,刘汉邦任党支部书记。成为继青冶行村后,黄庄境内成立较早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成立以后,积极组织发动村中青年入军参战,领导村民们开展支前运动、对敌斗争,因此官庄成为革命堡垒村。
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吕岐山任区长,陈献荣任副区长,马传斌任区中队长,张士斌任区中队指导员。同时,各村的工、农、青、妇抗日救国组织也普遍建立。各级武装、政权组织的建立健全,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为官庄村留下了永恒的红色记忆。
自此之后,村民热情高涨,自动自发,踊跃报名,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先后有刘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抗日武装。其中刘汉明、刘志法、刘汉青、赵丙山、初立行等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
刘汉明,1904年出生,1938年由杨荆石、刘子升、吕岐山等人介绍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蒙阴县委委员、县公安局长、鲁中军区公安局侦察大队大队长等职。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顽军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部捕去。在狱中英勇不屈,最后被杀害于蒙阴大沙河。
参加过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的刘汉清,毕业后回家探亲时被敌人杀害。
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负伤,一块弹片在他的大腿部遗存了50多年,直到病逝火化后,这块弹片才从骨灰中找出,并被家人留存,成为永久的纪念。
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进驻官庄村。村民将三厂职工视若亲人,关心备至。村民在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将住房让出,搬进低矮的草棚。被服厂生产期间,白天儿童团为其站岗,夜间民兵为其放哨。村民争先恐后为被服厂搬运棉花、棉纱等生产原料,不遗余力。
1945年,被服厂在生产过程中,拉弓弹棉花不慎弹燃火柴引发火灾。当时风大火猛,棉絮漫天飞。在救火无望之时,村民把自己的财产、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是部队的生产原料、产品少受损失。军民团结一心,抢救三厂财产。终因火势凶猛,灾情蔓延,致使全村60余户200余间房屋和全部财产被大火吞噬一光。60余户村民无家可归,食无粒米,却毫无怨言。靠这家送粮,那家拿被,政府及时募捐送来衣物、食品,共渡难关,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亲的颂歌。
艰苦创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1953年,村里成立变工组,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东胜社、西胜社两个初级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整地、兴修水利。全村劳动力,靠肩挑人抬,在村东梨子沟修建起一座坝长96米、高10米、顶宽5米的小型水库,灌溉面积80余亩,使梨子沟周围的土地得以灌溉。从此,官庄村有了水浇地,靠天吃饭的历史被改写。
“农业学大寨”时期,针对每逢夏季河水泛滥,冲毁农田及村庄的实际状况,村里提出了“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治河口号。1969年至1975年期间,对河道进行治理。让河改道,叫水让路,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从此,河道通畅,夏季曾经桀骜不驯的河水象被驯服的野马,俯首帖耳,安然绕村流过。
在村东建起了一座长22米的三孔石拱桥,直通东岭。彻底解决了村民种地过河难的问题,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此桥在当时为黄庄公社第一大石拱桥。
1977年在冷泉沟修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修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
后来,张子松书记又带领全村人,开始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提出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口号,改山造田,栽植经济林果。先后发展起腊山苹果园、攻山子柏树林、南洞桑园、四山子花椒园等集体项目,绿化了荒山,扩大了村里的经济来源。绵延的锦绣屏障更加丰富多姿,七彩斑斓。
先后修筑3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3处,打机井5眼,电灌配套3眼,扩大浇地600亩。
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济型发展。建起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村里成立了建筑队,开始承揽集体和村民的建筑工程;在村南建起了砖厂,安置了大量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
张子松书记带领官庄村民,治山治水,改变了官庄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8年、1959年,两次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大会。1984年5月15日,被黄庄公社授予“模范村党支部书记”称号,同年被批准离职休养。
1995年,黄庄镇开展“公路建设年”活动,南北通达的黄新路从官庄村西头经过。从此改变了官庄村交通不便出行难的状况。
俗话说的好:隔河不算近。虽然从黄庄村到官庄村仅有3公里多的路程,却是隔着一道岭,两条河。大汶河、北岭、清沙河。
夏季雨水暴涨的时候,两条河里都是洪水滚滚,波浪滔天。隔绝两岸的交通。有一年夏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近百米宽的大汶河里波浪滚滚,水漫两岸。正好有黄庄村的姑娘娶嫁到丈八丘村,送亲队伍来到河边,面对涛涛大水束手无策。只好等到水位有所下降,将新娘子用椅子抬过去。幸好不是去官庄村,不然的话,要经过两条河。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往。道路修通以后,大汶河上、清沙河上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村西道路两侧很快就发展起了超市、餐饮、美容、维修服务等店铺20余家。
官庄村也积极开展道路建设。2003年春,修建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公里。2012年,在村东北修建宽5米的富民路1200米。2016年11月,硬化大街小巷3万多平方米。2017年9月,投资9万元,在村东修建宽4米的沿河路500米,改善了交通条件。
道路通百业兴。2001年,邱成军等人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到2012年,村里养鸡、养牛、养羊专业户发展到26户,其中邱成军养蛋鸡3万只。养殖业收入成了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同年,村里对黄新路两侧重新进行规划,发展民营经济房50套,超市、餐饮、美容、维修服务等店铺发展到30余家。2018年,蔬菜种植专业户达到50户,多采用塑料大小拱棚种植,提高了菜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2018年,换届选举,刘邦官连选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腊山旅游,建设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带动村庄发展的工作思路。
2018年4月9日,村里的畅享艺术团精心编排的节目,在村庄中心广场舞台上演出。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呼吁广大村民全力保护腊山的生态环境。内容上接国家政策,下接乡情地气,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村党支部书记刘邦官还向村民们介绍了发展腊山旅游的设想与初步规划,并向村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希望把腊山建设成为村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村“两委”干群积极行动,上争政策,下聚民意,耐心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着力解决老百姓便利问题,把旅游路建设作为赢民心、得民意的重点民生工程。
4月25日,官庄村挖掘机机声隆隆,铲车来来往往,拉开了旅游路修建的序幕。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将原来坑坑洼洼的1.2公里沙土路拓宽6米。这既是旅游路,也是全村人一条重要的生活和生产大道。
2019年,为解决好人居环境卫生等问题,在街道办的带领下,探索出了一条“村干部-党小组-村小组-党员-村民代表”的党建“网格化”之路。将全村1800余口人,分为6个村民小组,村内78名党员分为6个党小组,6名村“两委”成员分别任党小组组长,互相对应,将村民与党员紧密对接。党员带头清理、参与整治,带动了各小组内村民的积极性。将村内各处原来的柴堆、土堆、建筑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使原来“脏乱差”的村庄,焕然一新。
2019年,将265户村民的传统茅厕改建为水冲式厕所。2020年,为515户村民安装天然气。同年,600户村民饮用水接入自来水市政管网。从此,村民们吃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在9个垃圾投放点安置66个分类垃圾桶,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2021年,又是换届选举时。刘邦官又被推上了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做出成绩,才能不负众望,才对得起党组织、对得起官庄村的父老乡亲。
同年,投资8万元建成幸福院和幸福食堂,为村中40位85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解决了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硬化菜园南北道路300米,东西道路9条约1000米;投入150余万元对村里村外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清理“四大堆”8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50余处,清除小广告400余处。在主大街两侧栽植冬青2000余棵,松树40棵,红叶赤楠1000余棵。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2022年,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彻底杜绝了村中多年来污水横流的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做好应急工作的同时,开始探索党群齐心共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继续抓好闲散土地回收及综合利用,把闲置资源变成集体资产和集体收入;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服务,带动村民增收。
同年06月1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高永胜到官庄村开展“两委”班子“后评估”工作 。高永胜对官庄村“两委”干部扎实推进村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运行顺畅,工作能力强,精神状态饱满,群众反映良好,有力促进了官庄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应该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村庄环境,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
在村集体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加大投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一些生产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和村庄环境。
2023年,修建东岭生产路1600米,修建南山生产路950米,修建南河路600米,环村路铺设柏油1200米。
2024年,新建1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新修旅游路1800米,整修生产路地基800米。
为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土地综合利用,经过考察论证,今年年初引进了“遇见世外桃源亲子乡农场”旅游项目。
址在村南,总占地面积70亩。距莱芜区约21.28公里,距济南市约90.43公里,距泰安市约64.4公里,距淄博市约88.06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重大区域布局规划有亲子自驾游区、研学科普教育区、餐饮区、田园美学场景等去处。囊括了休闲观光、教育、培训、文创、商业等一体化开发。
现今,工程建设已经过半,明年五.一就可正式营业。营业后可为村民持续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年人均收入不低于5万元。可让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与再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看到了新农村蓬勃发展的景象,听到了官庄村脉搏的跳动,也看到了官庄村民的笑容。愿官庄村再添美丽的新风采,再绘新蓝图,把官庄村打造成浓墨重彩的美丽山乡!
房思春,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人,济南市作协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