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杂文《老爷儿与阴凉儿》
刘伙力
今个秋分,这节气交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一大早出门,看见借北儿的王大爷,终于不再找阴凉儿,而是找有老爷儿的地方了。顺便打个招呼,王大爷早,今个您终于挪地了。大爷打趣地对我说;这夏天哪我是找完东阴凉儿找西阴凉儿,打今个开始呀,就变成不找阴凉儿找老爷儿了。
说那个要问了。啥是老爷儿啊?老爷儿,是咱北京人对太阳的一种尊称,就像小朋友们把太阳叫太阳公公一样,没差辈儿。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大夏天的,奶奶哄小孙子在外边玩儿,小孩子闲不住,玩着玩着就玩到了老爷儿底下玩出一身汗,就听奶奶在大柳树底下喊;过来,过来,找奶奶来,这边有阴凉儿,别老在老爷儿底下晒着啦。
那时候,一到夏天哪,老人们都会仨一群,俩一伙的,找个大树底下碾盘子傍边,坐在一起聊天儿。他们不仅谈天说地,还会相互品尝着不知哪位爷新买的旱烟叶,抽上两口,冒着青烟,再吐俩烟圈,就开始评判着新卷的土炮有劲儿没劲儿。关东烟,哪买的,嗨,当兵时的战友,托他们老乡从东北给我带来的,不错不错。如果天气闷,老哥几个热还会呼扇呼扇的扇着芭蕉扇,听着手里拿着的半导体收音机里的评书联播。那离了骨的破扇子哗啦哗啦作响,还能扇出节奏来。那时的北京大爷可没有现在讲究,一到夏天,胡同里保不齐就会碰见一两个光大膀子的。
说完夏天了,到了这个季节以后啊,老人们就不找阴凉儿,开始找有老爷儿的地方了,尤其到了农村,庄家收完了到了农闲的季节,老人们就会找个影背底下靠墙根的地方晒暖。大部分人会拿个小板凳,但有的北京大爷蹲儿功特别好,往墙根底下一靠,一个小时不在挪地的。虽然是老爷儿底下晒着,但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冷啊,你再看老人们晒暖时的标配,不光穿着勒裤腰带的大棉袄棉裤还有骆驼弯的棉鞋,讲究一点的是羊皮袄和狗皮帽子。
现在可不一样喽,城市街区景象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到夏天,老人们的纳凉方式各式各样,街心公园,体育公园,小区广场,到处可见全民健身的身影,喜欢静的大爷们围在一起下着象棋,喜欢热闹的,到公园里尽兴,公园里到处可见吹拉弹唱的人们,你没见一群大妈们跳着广场舞,播放器分贝超大,弄的公园里巡逻的管理员不断吆喝快乐的人群,播放器声音太大了,音量再小一点。再说冬天,人们也不再去找有老爷儿的地方了,去图书馆,图书角里阅读,冬暖夏凉。街镇的文化中心里,舒适的活动场所里有学习教师,舞蹈教室,声乐教师,门类齐全。剧院里还会有专业团体送戏到家,如果还不觉得休闲,您还可以去附近的超市逛逛。
这说到底,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现在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处充满着幸福祥和的气氛。现如今哪,无论您是晒暖儿还是纳凉,家家儿安上了空调,老人们再也不用一年四季追完老爷儿追阴凉儿了。
202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