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迪生简介:1974年10月出生。鲁迅文学院第22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杂志总编。
2017年4月2日,黄埔区“诵古鸣今 诗韵盎然”——文学系列活动之一:市作协刘迪生副主席报告文学专题讲座《将生命大写在人间》在黄埔区图书馆香雪馆隆重举行。讲座由黄埔区图书馆馆长孔玉华主持。黄埔区文联主席庄汉山、中国作协会员、区文联副调研员赵绪奎、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顾偕、黄埔作协主席王国省和近百名会员文友一起参加了讲座。
黄埔作协目前注册会员大都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写作,对于非虚构的报告文学类写作,底子薄,基础弱。而报告文学的这种接地气,直抵现场的写作姿态和社会现实担当精神,这种积极努力建树文明信仰和核心价值的追求,正是文学创作走向社会现实和历史大舞台的一种很好表现。
为了推进《香雪文学》创刊工作,提升会员写作报告文学的水平技巧,讴歌记录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团体等先进事迹,弘扬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尤其是真实记录黄埔区“精准扶贫”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海归一族的排头兵精神,经黄埔区文联批复同意,区作协邀请了市作协刘迪生副主席开了本次专题讲座。
刘迪生副主席一开始围绕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作经验娓娓道来,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干脆放下了“我讲你听”传统讲课方式,与现场领导嘉宾和学员互动起来。黄埔区文联主席庄汉山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学员们关心困惑的问题,就如何写好报告文学,包括选题策划,实施采访和写作等环节进行提问,由刘主席逐一解答。面对着学员们的挖根究底,刘主席使出浑身解数,一一化解。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学员们收获满满,效果出乎意料。
主持人孔玉华馆长动情地说:刘主席用朴实的语言融合到他的专业知识中,又别开生面的与学员互动,让我感触颇深。我把它总结为三多:“多采访、多收集、多思考”;三有:“有情怀、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为写报告文学是一种体力活,还有就是要广泛的阅读。”
最后,刘迪生副主席还向黄埔图书馆举行了赠书仪式。

前排左二:中国作协会员、区文联副调研员赵绪奎
前排左三: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顾偕
在我看来,生命的高度仅仅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心里高度——并不是古人自况的虚幻无极而高不可攀,有如创世纪洪朦中普度众生的一块安全高地罢了,对我们凡俗而言,其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就这举步之劳,三尺之远,却是多少人一辈子也跨不过的天堑鸿沟、走不完的万里征途。
首先感谢刘迪生副主席在百忙之中来为我们授课!刘主席是广东省报告文学领域的权威,今天能够参与聆听学习,觉得获益匪浅,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目前黄埔区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表现突出的人物,希望广大会员通过今天所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在以后写报告文学时融会贯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这次报告文学专题讲座是我们作协2017年第一次举办的培训活动,因为我们的会员大都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写作,对于非虚构的报告文学类写作比较陌生。刘迪生副主席作为报告文学领域的专家,以真挚、真诚的情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给我们引导、宣导、指导,让我们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有的放矢,不再茫然。这次活动还受到了黄埔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享受到了远远超越会费价值的精神待遇,觉得幸福感爆棚。
现场的讲座演变成茶话会形式,有点意思!生活的场景真是千变万化。文联庄主席提问字字珠玑,一步到位,刘主席是言符其实,一一作答……或者,这就是接地气的乐学之道。讲理论,不如讲方法,根据案例讲实践!挺实用的!学习,最好遇见一群积极的人!气氛热烈,有问有答。喜欢这种实用模式的课程,别走弯路,讲难点重点实战篇。甚好!实实在在!
我自己也曾经负责过重大人物的报告文学创作,当主人公是已经过世的名人时,就必须到图书馆查找大量的史料,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报告文学写作的不容易。现在领导比较重视,很多活动庄主席还主动出谋划策。虽然我今年73岁了,但跟大家在一起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也深感黄埔作协的前途是无量的,所以大家要继续努力,写出好作品。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 ,刘主席围绕着他的纪实作品,进行了简洁明了的创作技巧。他的作品很有真实感,如他的本人。平易近人,从头到尾,他都是微笑着,给人很阳光的感觉。正是他这种特质,热爱生活,执着文学,才写出这么多感人的报告文学。而在这场专题讲座里,我们文联的庄汉山主席听得特别认真 ,和刘老师积极互动,提出了许多大家都想询问的问题,让场上气氛热烈起来。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学路。我一定再接再厉,写出大家有共鸣有教育意义的优秀文章。
很难想象一个有如此深厚文字功底、能笔下生花的大师,站在讲台上却是如此谦逊。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脑力活,而刘老师却说是一个体力活,这大概就是报告文学与其他文学的最大区别吧。报告文学是纪实的,是一座生命的建筑,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想要将这个建筑搭建得有立体感、有现场感、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必须经过多次的采访深挖,敏锐地捕捉深层次的信息。
刘迪生副主席特别强调报告文学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真实性’,脱离真实便失去意义。写作者要多采访收集被采访人的资料,面对面、侧面等,包括他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他的敌人。因为写一个人要写立体的,单方面的了解不能多方位呈现一个人,不能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只供欣赏正面,要让读者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看此文就如面对面交流。刘主席说自己写一篇报告文学首先要把框架搭好,然后再添枝加叶,丰富内容,要有总体思路。报告文学是一项体力活,不比其它文体静坐便可一气呵成,要多跑,多问,多思,多阅。
听了刘迪生主席的报告文学讲座后,觉得他说的写报告文学是个体力活,一点不假,我深有感触。想当年当记者时为了去采访一个新闻线索,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去寻访,去探究。有的人不待见,就想方设法入手,给人说好话,低三下四,不厌其烦去了解,去打听,所以写新闻、写消息、写通讯轻车熟路。以致于现在从事诗歌,散文的写作,总是跳不开写新闻摆事实的模式,框架结构,从而使得写出来散文似是而非,没有过多的抒情感怀,讴歌论述,写出来的东西干瘪瘪的。新闻记者苦,写报告文学更苦,迈开腿,放开嘴,跑断腿,磨破嘴才能写出真情实意来。一句话,小说、诗歌、散文在家就能写出来,报告文学要走出去才能写得有形有物,有声有色。
刘迪生副主席为大家分享他的一些关于报告文学的写作历程与方法及个人感悟,虽然讲得不像那些演说家一样慷慨激昂,但是就是因为他这样我才感受到一个写作者内心情感的厚重与丰盈,好像也是惯性,但凡喜爱写作把感情寄予文字的人似乎都不大属于那种口沫横飞的演说家。这次的培训让我更加确定一个信念,人生要不断的行走才能遇见更多更美的风景。只有这样才能如同培训的题头一样,将那些深邃而又触动我们心灵的情感把爱好好的大写在人间。
刘主席的报告文学讲座,深入浅出,尤其结合他的《大河之魂》的创作答疑解惑,让我对报告文学的创作有了初步了解。在描写对象时对事实的尊重,对文学渲染的把握,对正能量的精神层面的升华,我觉得是写好报告文学关键的三个方面。这是我此次听刘主席讲座的小小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