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新未来
——评长篇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
文/钟天心

《港漂记忆拼图》
作者:吟光
作家出版社
2023年8月
《港漂记忆拼图》可能是第一本真正属于2023年的科幻小说。2022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布之前,陈楸帆和李开复就合作出版了《AI未来进行式》。2023年ChatGPT、Midjourney、Runaway相继发布并不断更新迭代。吟光敏锐地觉察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科幻文本的联动,于是便有了这一本《港漂记忆拼图》,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成书的过程,都非常当代,非常科幻。
在2007年第5期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包兆会提到超文本(Hypertext)这一概念是美国人尼尔森 (T.H.Nelson 1937— )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尼尔森在《文学机器》中对“超文本”的解释是:“非相续著述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超文本文学对叙事时间的解构,使事物不能保持线性本质叙事,造成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不稳定,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奠基文学意义的字、词、句自身处在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构成网络超文本文学的意义的评估比以往更复杂化更没有标准化。
在2023年第1期的《十月·长篇小说》中,吟光提到她和中国美术学院俞同舟共同提出“分布式叙事”(DistributedNarrative)。该概念受启发于詹金斯(HenryJenkins)的“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Storytelling),阐述一种基于协同创作、集体智慧的文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强调无法在单一时空内经验的叙事,无处不在的叙事致人沉浸;并非反复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是故事不断衍生、持续生长。

(图片来源Pixabay,授权使用)
我们平时阅读的传统的书,是一百年前、一千年前的书的延续,而吟光这本书融合了昆曲美学与科幻设定,尝试了视点人物(POV)、交互式、跨媒介的写法,是一本有说明书(导读)的小说,运用了音乐、视频和媒介剧场,并且每一章前面都配有详尽而遵循设计逻辑的思维导图,共同构成谱系,去解构当下和畅想未来。另外国语、粤语、英语,三语写作,更为这本超文本、分布式叙事的都市科幻小说,增加了丰富的趣味。
在架空历史的科幻小说中,我想到了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而《港漂记忆拼图》构建了一个架空的香港。科幻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构建出一个陌生的时空。读者在陌生时空中游历,并且将对陌生时空的认知与现实时空的认知进行对比,从而对现实有新的认知。传统文学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科幻文学不但探讨以上这三个问题,也会探讨:人类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会探讨:智能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甚至探讨我们所在的时空是什么?我们的时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太阳底下无新事,传统文学的故事差不多讲过了,科幻文学也如此。克拉克的《2001》中“哈尔”试图杀死宇航员;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短篇集中设计了“机器人三定律”,在《基地》中提出“人类心理史学”,在短篇《终极问题》中让人工智能重启宇宙。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人工智能把人类当电池,把人类困在虚拟空间中;《终结者》中人工智能派机器人坐时间机器返回过去谋杀人类领导人。科幻美剧《西部世界》中人工智能冲出乐园准备消灭人类。200年的科幻路程,前辈们差不多把原创科幻元点子用完,原创难度越来越大,就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等重大的科学理论之后,重大的科学发现日渐稀少,更多是应用和细化。飞机、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使出行时间大大减少,科技进步如4G、5G、6G无线网络、光纤到户使得网速提升,视频通话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近。
北京时间2023.11.07凌晨,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推出新版GPT1-4 Turbo模型性能更加强,成本却降低了,新增了多模态功能包括视觉识别、图像生成、文本转语音技术等新功能。科幻作家们曾经想象过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但是实现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更加快速且细微。上个世纪,相机的普及使得写实派画家失去工作,但是随后产生了印象派、后印象、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抽象派、行动绘画、波普、照相写实、光效应艺术等等新流派。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会对文本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呢?首先广告文案、新闻通稿、学生作业等等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后续会如何发展,请拭目以待。
然而,我们真的已经生活在2023年了吗?我们真的从思想上和身体上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2023年?科幻作家对科技入侵现实的感知能力应该更强,但大部分作品的审美趣味,以及读者的心理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前。

(图片来源Pixabay,授权使用)
《港漂记忆拼图》实验性地用AICG工具生成新书预告片,并且对文本进行解读、对话。2023年是否是“AI元年”呢?大语言模型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曲线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把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处的数字空间称为元宇宙的话,元宇宙的原居民便是大语言模型,甚至可以把它们当成AI。当然现在的很多研究机构认为大语言模型还未能达到人工智能的级别(这个就不在这里讨论),但是大语言模型自我训练的时空确实存在,且它们的时空是加速的,因为它们的运算能力是普通计算机的万亿倍,像自动驾驶、ChatGPT、Midjourney、Runaway的迭代,速度惊人。也就是说:“元宇宙一天,人间一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也迅猛发展,如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清华的GLM-130B等等。我们亲历了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入侵现实的过程,那么2023年意味着什么?如果人类哪天可以进入元宇宙的话,是否还是主角?是否有立锥之地?
《港漂记忆拼图》构建了一个跨媒介、超文本、多平台的科幻时空,让读者提前进入体验未来式的、多感观的、多视角观察下的香港。
现实之中,曾经的我们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科技产品;2023年的现在,我们已经没得选择,必须学习新科技,使用新的科技产品。2023年10月,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了3个小时,与AI对话66轮,得到的短篇小说《机忆之地》获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机忆之地》100%的内容都是AI写的,从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而6名评委中,只有一人看出这是AI创作的内容。那么在高科技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当下,科幻小说是否也可以进行大幅度的革新,比如往跨媒体的方向发展呢?中国的历史文化绵延五千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将会是什么呢?会不会是科幻文学呢?如果是科幻文学,那么我们的科幻作者应该如何在科幻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呢?吟光做出了新的尝试,《港漂记忆拼图》的媒体剧场便是用AIGC辅助制作的。这应该是第一本采用跨媒介方式成书、新媒体方式阅读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的书写过程,其实就是作者展示知识积累、人生经历的过程。2019年12月,吟光以《心术》参与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根据本书部分篇章为蓝本创作的机械装置作品。吟光曾经是蓬莱科幻学院的院长,与中国美术学院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方面的合作,也使得她的创作路径和呈现方式十分独特。也许多年后我们会发现,吟光正是视点人物(POV)、交互式、跨媒介科幻小说这一新流派的先驱和引领者。
《港漂记忆拼图》创新性地整合电子音乐、昆曲、科幻影片、纸质图书、人工智能等元素,道出古典、现代与未来之交接,寻找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前景。这本科幻小说是结合声音和影像以增强阅读体验的书籍,是新形式科幻作品的探索,是令人期待的科幻文学新未来。
“茅奖”得主、著名作家李洱说:“《港漂记忆拼图》用了‘分布式叙事’,我觉得也可以看成‘立体式叙事’, ‘立体小说’,有各种各样的音乐、视频,包括装帧设计都做了创新。” 复旦大学严锋教授盛赞作品的非线性、虚拟化、游戏化特征,是用空间的碎片拼贴时间的超文本表现手法。超文本小说是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后现代主义,200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 Henry Jenkins) 在其出版的《融合文化》一书中提出“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的概念,但是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超文本小说和跨媒介叙事有了新的形式和内涵。现在很多科幻作者都只是在科幻点子和故事情节方面创新,吟光另辟蹊径,从表现形式上创新。西方科幻经历过黄金时期和新浪潮时期,那么我国科幻是否也像曾经的先锋派文学一样,将要经历一个新的独特的时期呢?是否以这本超文本、跨媒介写作的《港漂记忆拼图》开始呢?也许将来回头看,会发现我们正处于迈进新时代的节点上。我们将是新时代的见证者,科幻小说将会进入一个结合声音和影像的多元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新时期。

【作者简介】
钟天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者,《科幻爱好者投稿指南》主理人。

2023年12月号(总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