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你的名字,是我心中最柔软的诗行。那些如梦如幻的记忆,如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精致绝伦的画卷。定园的静谧、留园的精致、拙政园的典雅、寒山寺的悠远、七里山塘街的热闹、香雪海的纯洁、周庄的婉约、同里的古朴、木渎的韵味、惠山的清幽、西塘的风情、南浔的恬淡、乌镇的神秘,这些美景如同旧梦,时常在我的脑海中轻轻荡漾。
午后阳光正好,我们抵达了苏州吴中区灵天路的天平山,天平山,因山顶平正而得名,山势并不高峻,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天平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祖坟所在地,俗称范坟山
这座位于太湖之畔的灵秀之地。作为中国四大红叶观赏圣地之一,天平山以其山清水秀、红枫似火、清泉奇石、美景闻名遐迩;从景区入口进入,首先我选择轻装上阵,决定先登顶201米高的天平山,大约半个多小时,到达天平山顶,站在山顶,放眼望去,苏州的一半景色尽收眼底。
远处的田野、村庄和湖泊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人领略到它的壮美与和谐。山顶的风,猛烈而清新,仿佛能吹散心中的忧愁,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与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的叨扰。天平山的红叶,是这里最吸引人的风景。初冬时节,枫叶渐红,满山的枫树犹如燃烧的火焰,美得让人陶醉。枫叶的颜色层次丰富,有的完全变成红色,有的则是黄色和红色的交织,外加山中绿色树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我们休整片刻下山,天平山,一座蕴含自然奥秘与历史沉淀的名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山中的飞来石、一线天、石屏风等奇石,以及天平泉、白云池、九曲桥、观枫亭等景点,每一处都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这里,您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还能深入历史的长河。范仲淹纪念馆,纪念着这位北宋政治家的伟大事迹,让后人铭记他的智慧和贡献。而始建于唐代的白云禅寺,这座最具历史价值的古刹,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是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相传白居易、苏轼任职时登临过天平山。
我们在红枫园内漫步,摄影留念,感受大自然的匠心独运。那红枫节广告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天平山,不仅是红叶的家园,更是范仲淹先生灵魂的栖息地,他的办学之地,他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范仲淹长大后离开母亲,独自刻苦读书。他在冬天煮一锅粥,冻住之后,划成四块,每餐吃两块,以此度日。他的刻苦读书最终使他26岁中进士,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使。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留下了许多其他著名的诗文和书法作品。
范仲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好官,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他都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他提出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治国理念,并身体力行,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伟大领袖毛主席十分敬佩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范仲淹先生,另一位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一代大儒曾国藩。
范仲淹的家族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奇迹,他的子孙后代一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得益于他严谨的家风和家教,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品德和才能的培养。
在我心中,天平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都似乎低语着过往的岁月。而在这本历史书的某一页,有一座雕像,那便是范仲淹,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他的目光穿越千年,注视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我站在范公祠前范仲淹雕像旁,仿佛也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文治武功的年代。
脑海里想起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这份心,历经千年,依旧能够触动现代人的灵魂。
范仲淹的雕像,静静地立在天平山景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他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忠诚和担当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动力。在这个宁静的山谷中,我仿佛与范仲淹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洗礼。
初冬的江南,暖阳如春,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我们的身影,与熙熙攘攘的游客一同沐浴在红叶的海洋里。夕阳西下,余晖穿透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这不禁让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在红海与黄海及绿树间穿梭,感受生命的律动,天平山的灵气,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踏上了去旅馆的归途。天平山,你的美丽,我们已珍藏于心。
而锦溪古镇,那未经雕琢的水墨画卷,正等待着我们的探索。次日清晨六时整,随着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我们在早晨的宁静中苏醒。我们迎来新的一天,洗漱、用餐,随后踏上了前往梦想中的水墨锦溪古镇的旅程。大约八时左右;我们驶入了这座属于苏州管辖的古镇——一个还未被过度开发、商业化气息尚浅的幽静之地。
这里没有门票的束缚,六个场馆邀你探索,而王力宏已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包括乘坐摇橹船的票务和一次温馨的小费提醒。锦溪古镇,一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仿佛是藏在深闺中的少女,她的魅力在《渔舟唱晚》的古老旋律中流传了近千年。
这里曾是古窑群的辉煌记忆,现在则拥有了国内独有的古砖瓦博物馆。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完好,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如诗如画,吴侬软语及吴越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江南的美,独特而唯一,让我心驰神往。
锦溪,就像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境,一旦踏入,便仿佛回到了那个辉煌的王朝。导游册中的介绍唤醒了我们对这个古镇的好奇心。水墨锦溪古镇,其水域占54%,水质长年保持在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更是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达到国家一级。我们对江南的水网——小桥、流水、人家的布局有着深深的喜爱,桥与桥相连,河湖交错,构成了如画般的美景。
我们穿行在古镇的仿古长廊,灯笼檐下一字排开,为这古老的地方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在石牌坊前,王力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旅行集体照,记录下我们在这个水墨古镇的第一次相约。
接着,我们登上了摇橹船,荡漾在五保湖上,享受着旅行带来的轻松与惬意。我手中的相机捕捉着每一处美景,为同行的友友留下了难忘的旅行瞬间。小船轻轻划过水巷与桥洞,两岸垂柳在水中倒影,古民居保持着原生态的格局,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
上岸后,领队请来的美女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三个场馆,讲解了锦溪的历史变迁和典故。随后,我们便自由地在古镇中漫游,古老的青石板路,交叉的青石桥,白墙黛瓦的民宅,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古韵。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之年),金主完颜亮大军南犯,宋军退守镇江,高宗赵构准备下海逃命,太子赵昚慷慨表示愿率军与金兵决一死战,高宗改变计划并与太子一道亲征。赵昚准备出征时,出身将门的陈妃请求从军同行随太子出征。
宋金双方在黄天荡大战,陈妃替太子挡了一箭,伤重在锦溪治疗。宋军打了胜仗,赵昚回临安(杭州),次年(1163年)登基,也就是孝宗皇帝,登基不久孝宗皇帝的宠妃,在锦溪病逝并长眠在这里,葬于五保湖中。
孝宗皇帝因此将锦溪古镇命名为陈墓,以纪念这位陈妃。这个名称沿用了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原名锦溪古镇。曾经锦溪古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有36座桥和72座窑的传说。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赞誉锦溪为“如睡梦中的少女”,而著名记者、杂文家、社会活动家冯英子点赞锦溪古镇“淡抹浓妆总相宜”,民国时著名画家刘海粟更是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随着中午的临近,四重音的美女请客,我们在古镇中享受了一顿美餐。随后,我们走出了古镇,天空中飘起了零星小雨。我抓紧机会在“莲池禅院”内拍摄了一些风光照片,并在禅院外为她们留下了此行纪念照。当我们走到古石牌坊时,雨已经下得越来越大。我们在廊棚下躲雨,等待着集合的信号。
在雨丝纷飞渐停时,看一当地小女孩穿着汉服拍写真,十分可爱,我立忙抓起相机也抓拍了几张。这也算意外的收获吧;锦溪古镇,这个藏在历史深处的的水墨画卷,已经在我们心中铺展开来,它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水每一桥,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们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回忆,而这些回忆,将会如锦溪的水一样,长年流淌,永不干涸。
这次江南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浸,一次历史的穿越。我们在这里体验了水的柔美,感受了桥的韵味,听到了水的歌声,也感受到了江南独有的风情。锦溪,这个曾经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随着旅行的结束,我们将会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故事回到日常生活,但我们的心却已经留在了那个如梦如幻的锦溪。期待下一次,我们还能再次踏入这片烟雨濛濛的江南古镇。感受那份独特的美,那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南的古镇,我们一定会再来的,因为你太过美丽,让人无法忘怀。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