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县令严杰,字秀夫,明弘治甲子举人,文林郎,今湖北鄂州市临空区沙窝乡渔坝村严家湾人(旧属古武昌洪大乡草陂畈严家湾)历任四川资中县、营山县县令。

心公政平,抚字不倦,虽工役殷沸,众无怨言,调资县,政益练达。龙山珠圃,时报瑞栗。致事归,不私謁公门,所著有《丹崖淡墨》。《武昌县志》卷九第468页有传载。

四川资州史载: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县邓概将县城拓宽至东北隅,环城郊重龙山全以石砌内外城垣,将重龙山环入城内。城墙全部用石头垒砌,高一丈六尺,周四里九分,八百八十二丈,城门九道。明正德、嘉靖、崇祯等年间,县令丁裕、严杰、施一中、陈銮、吴中尧、沈希圣等都组织人员对城墙进行过增筑加固。

严杰后又调任营山县县令,四川营山县史载,正德间知县严杰又在营山县营建县城墙:“包砌以石髙一丈周四里九分计八百八十二丈池广一丈门四东秩临清西城览秀”。

《重修营山县记》;明武宗石碑,原竖立于营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碑高2.35,宽1.4、厚0.21米,碑首呈弧形,碑额篆书“重修营山县记”六字,下为正文,记修城事甚详。此碑乃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湖北武昌人严杰任营山知县时,民助之重修县城,城工完竣,乃泐石记事,树之衙前。

到营山赴任后修其县志。知县严杰(湖北武昌县举人),首创县志,其书毁于兵火,至万历初期己残缺过甚,迄今则片纸无存。万历《营山县志》王廷稷《序》云:“旧志始作于成化,又多缺略。正德间邑令严杰修于兵燹残落之后,虽视昔加详,然或挂一漏万,不无遗误,又年久未续,惧其湮没,慨然有纂辑之志。” 此志迄今仅见一部孤本收藏于宁波天一阁。知县严杰《游太蓬纪行》等文较有史料价值。


严杰皆多次探访渌井寺,与住持高僧谈理想、谈人生,然后把酒赋诗、飘然而归的相似经历可以看出:渌井的山美水清,渌井寺禅院巍峨,寺僧道行高深。也正是因为有了邑令官吏的垂青和眷顾,渌井寺在明代更加声名鹊起,跻身名刹古寺的行列,以后更得到众多善士信众的尊崇和捐助,历代多次重建、培修而延续至近世。



严杰历任四川资中县、营山县两任县令,为任一方,造福于民。留有绝妙诗句和佳作。严杰《芙蓉晓日》:峰峦叠翠肖芙蓉,点染年年秋雨中。绿映树梢天已碧,红浮山外日方烘。牧童乍见桃林处,钓叟遥惊春色同。莫怨东风开放后,须知天地四时功。严杰 西山三贤亭巍巍三贤亭,屹立西山巅。晋室联唐宋,英雄特伟然。峥嵘功德懋,今古重相传。许侯蒞兹土,兴復仰古先。



志载费编辑,损益笔精专。西山风景别,古木摩苍天。涧泉冽寒丘,松韵协冰泫。侬軰登斯亭,身出白云边。丹霞映夕阳,光彩亦何鲜。纲常信不渝,忠孝元自然。《武昌縣志》康熙版,卷八786—787贡载。严杰功德流芳,千秋永照!严杰墓历经四百多年,被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根据有关参考资料记载,县令严杰在资中和营山两县任职时,常去太蓬山和渌井观光借景吟诗,故将图片收集本文内。(后裔 严泽宏 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