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圖書館牆掛書法一覽
昨天約一位教授朋友往燕京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候客廳坐著,無意間或慣性使然,讓牆上掛著的幾幅書法所吸引,於是一邊細品,一邊用手機攝影下來,旋引起我的興趣和解讀,當作是我的筆記,並供之同好,以讓未見者知之,不解者識之,有識者討論之。

“居今識古”。沒有日期落款,之前約在1920年左右書寫,字大,屬榜書。書者名為徐世昌,乃民國時之大總統。 他进士出身,当过翰林院编修,主持过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也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高参。在清末,他出任军机大臣、东三省总督、体仁阁大学士,著作等身,書畫雙修,是我們眼中的傳統士大夫、文人。
“雅達廣覽,沾溉天下”。這是饒宗頤教授的字跡。意思是館藏圖書,可使人博觀廣覽以達雅,足可慧灌天下。使智者”能看懂布滿星辰的書卷,能跟海浪對話”。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师。精通多种外语,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及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這幅也是饒宗頤教授所書,為篆體字:”斯文在茲”。應該是2002年所寫。
這幅也是饒宗頤教授所書,為篆體字:”斯文在茲”。應該是2002年所寫。“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網上一查,競見到有皇氣的“斯文在兹”匾。“此匾为光绪皇帝题书,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现存于云南建水文庙。”
我上個月在廣州開展覽時,也順便參觀了廣州著名書法家林雅傑老師的展覽,他的展覽名就是用此,很有文雅之氣。他也告訴我中山大學也掛有此牌遍。

這幅則是明朝董其昌的字跡, 不知是否為原件,沒有落款日期。下標點符號容易讀為: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要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动直则公。明則通。公则溥。庶矣乎!”
【译文】
“圣人可以学到吗?”我说:“可以。”又问道:“有要领么?”我说:“有。”“一是最重要的要领。一,就是无欲静。无欲,就能静时虚、动时直。静时虚就明;动时直就有公心,有公心就广大。明、通、公、溥,便差不多了啊!"
這幅是廣州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寫的他的行書字體,應該是最新的了,但沒有題款日期。
這幅應該是日本書法家2002年寫的館藏品。我們都知道日本書法是源自中國的,分幾種流派。這種是仍然使用漢字為”媒體”的書法,但意思已經有別。”天上玉堂森寶書”這意思,懂日文的才可更好理解。
這幅是甲骨文學者羅振玉的篆書字跡,寫於歲次辛末六月即1991年。七字句為:”擁書權捧小諸侯”。意思是擁有一本書如拥有一方水土,如諸侯割據勢力政權。
以上便是哈佛燕京圖書館里的所掛岀來的書法作品,當然應該還有很多館藏的沒有看到。而這些書跡,應該屬於文人仕人書法一類,有濃郁的書卷氣(日本作品除外),作品的媒介內容還是名言鑒句類,與”書本”有關,不屬於如張旭懷素類高度抒情化的書法,因為書者都秉持容易讓觀者看懂的理念,當然,也得從書者所擅長的角度寫,以求更佳效果。如羅振玉是研究金石甲骨文的,篆書是其所長,而篆書與草書,是書法五體里兩種最難讀的書體,因為他們字的構成遠離實用性。相信上邊他寫的這七言橫匾”擁書權捧小諸侯”,沒有多少人會全懂或讀錯。這里就如賣了一個乖,讓讀者去猜,而這個”猜”的過程也許是值得玩味的。這也是藝術理論家們說的”讓作品能吸引觀眾”。觀者花如許時間在你的作品面前咀嚼留連,這也是作為藝術品的功用之一。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正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