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志规,退休前曾当过报纸编辑,出过《彭志规杂文选》,《边看边说》,《指点迷津一一怎样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三夲书。高级编辑职称。文章上过《小小说选刊》,多篇散文,杂文获省级奖。
"土到家"时自成家
彭志规
山里人形容什么东西很原始很乡土,便说"土到家"了。而对那些半土不洋的东西,则戏称为 "土不到家"。以前参加过隆林德峨彝族火把节,看了一场名叫"彝山色"的民族风情演出。演出一开始,出现的是一位彝族寨老在台上用彝语吼出的几句开场歌。我虽然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立刻就被那雄浑而原始的歌声震撼了。我的心一下子就与这高高的彝山融合在了一起。与别的地方不同,在这里看不到一位"歌星"的身影。整场演出,人是彝山的人,穿的是彝家的服,唱的是彝山的歌,跳的是彝家的舞。南宁来的,贵州云南来的,不少见多识广的领导、记者、老艺术家看完这场演出过后,都说:很有特色,很有看头,很过瘾。想不到隆林的一个小乡里能办出这么一台好戏来。一位搞戏剧评论的老师说:"民族地方的文艺,根在当地、源在传统,就是要突出民族的地方特色,突出原汁原味,不怕土,'土到家'了便可能自成一家,倒可能在社会的文艺舞台争得一席之地。"在拿到演出单时,还听到这样的议论。一人说:"好像一个歌星也没有请啊。"另一人说:"看歌星?用得着跑千百里到德峨来看,我们走那么远的路到这里来,就是想看当地的东西,如果是为看歌星,我就不来了。"
这引起了我的思索。
我不是搞艺术的,对艺术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总觉得,像我们这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在一台戏上比"洋"气,我们绝对不是人家的对手。人家一台戏,投资就是几百上千万,一把乐器的价值就相当于我们一个团队的全部家当,他们的那些"洋"舞姿,那些洋腔洋调,我们当地的百姓还不一定看得懂听得惯呢。把"洋"的东西与我们当地的"土"东西嫁接,这当然是个好办法,可以尝试,但拿捏得不好,往往不土不洋让人不是滋味。如一些彝族舞蹈,配的是西方的交响乐,舞步也类似霹雳,就很有些不伦不类。比"洋"比不了,比"土"倒可能是我们的长处。他们有这么疯狂而又耐人寻味的"抹黑脸"吗?他们有祭布谷鸟这种充满着民族色彩和原始风味的仪式吗?他们哪儿去找这样的大山来衬托我们特有的如此盛大而又诗意盎然的篝火晚会呢?!
我倒是觉得,我们的东西不是太土,而是还土得不够,是还没有土到家。我们对我们生存的这块地方的民族的乡土文化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对民族的传统的理解也还是十分肤浅的,以为套上一套民族的服饰就能演好这个民族,其实没这么简单,像隆林的彝族,人口是那么少,地处又是那么偏僻,但他们老祖宗的东西能够保存下来。按黑格尔的说法: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些民族的传统,其合理性在哪些地方?哪些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对其基本源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其内涵有着相当的认识,我以为才能和他们的唱腔和舞姿产生心灵感应,才能看得懂他们的艺术。在德峨(地名),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彝族人很崇敬火,专门搞了这么个盛大的火把节,但在所表演的节目中,对火的挖掘就略显不足。在火上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火啊,照天照地,照人照心,照物照景,表达和预示着彝家的日子红红火火。这种图腾似的东西应该贯穿整个节日。还有彝家的送布谷鸟仪式,很传统,很有诗意,寓意也十分深刻,但却没有在艺术的舞台上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土到了家" 便可能自成一家,这使我想起当今红透全国的赵本山。赵本山凭着一口的东北腔小品和当初很土的"二人转"而在中国文艺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目前还有席卷全国之势。就连我们这些南方人,看多了赵本山的戏,讲话都不同程度地带上东北味了。赵本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假如赵本山用迪斯科的乐曲、用踢踏舞的步子来跳二人转,一时逗笑,可以,看久了,我恐怕也会看不下去 。
"土"不等于低俗。"土"是对大山的真正理解,"土"是对泥土的真正崇拜,"土"是对传统的真正感知,"土"是对民族的真正尊重。我们不怕"土",就怕"土"不到家。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