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联》序文
一、楚辞集联序
许结
天地间有大文字,曰诗曰骚,骚乃奇文字也,突起于战国楚域,彦和谓“江山之助”,信然!然文章传世,或幸与不幸,有显赫而名彰者,有泯灭而名隐者,故楚辞之幸,岂非大汉传扬之兴之盛而有功有德者也。史迁谓屈子文章可并“日月同光”,孟坚则谓汉兴诸子“显贵汉朝,故世传楚辞”,得文运而明文史,故其论不祧也。于是叔师之章句,庆善之补注,晦庵之集注,季立之音考,吾乡钱饮光先生之《庄屈合诂》,或重考证以明其典,或重义理以彰其志,或重词章以述其技,楚辞相继而不绝,已然禹域之一大显学矣。夷考词章一途,亦可区分为二:一则因理论而品其法,一则属创作而赓其辞,世代播迁,生生不息。然则教亦多术,文则多方,近读漆雕世彩先生《楚辞集联》,承前贤一二联之尝试,而成三百二十六联之钜制,援前古天籁之文,入后世声律之学,其用心深邃,用功勤劬,令人叹止。如联五“竭忠而死国,发愤以抒情”,若信手拣来,天然妙对。其短联如“乘赤豹,驾飞龙”,集自《离骚》与《山鬼》,简捷明瞭;其长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云翻翻而飘忽兮,予继日夜以飞腾”,集自《离骚》与《悲回风》,气长意舒。噫嘻!其宏大之象,如万派朝宗;其细密之处,如草蛇灰线。先生将付梓嘉惠读者,嘱撰数语,余惊其文而赞其成,可享誉昭代,亦彪炳千秋欤!
壬寅年初夏许结于金陵赋心斋(2022.5.6)
许结教授
1957年1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辞赋学会会长、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辞赋理论通史》、教育部项目《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赋汇点校》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曾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南京大学突出贡献奖。已出版学术专著30余种,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二、《楚辞集联》序
漆永祥
吾宗肇祖,远祧漆雕三氏,为孔门七十二贤,精擅《诗》《书》,不乐仕进,好勇任侠,为儒门八派之一。自此以降,裔胄繁衍,开枝散叶,遍布神州,代有达人。宗兄漆雕世彩先生,祖述家学,习礼研书。又生于荆江之畔,薰沐屈子之风。高洁雅吟,酷嗜楚骚,著《梅赋》《新楚辞》诸作,壮怀放歌,生面别开。复于课徒授业之余,钻摩比对,杷梳愈勤,纂成《楚辞集联》,真可谓矻矻孜孜,老而弥笃者也。
考集联之体,当源于集句。集句为诗,始晋傅咸。至北宋石延年、王安石、孔武仲诸家,时有此好。南宋李龏《梅花衲》《剪绡集》、文天祥《集杜诗》,始踵事增益,别本著录。明季朝鲜有金堉者,集杜诗为《北征集》二百余首;清黄之隽《唐香屑集》,集唐诗近千首。盖老杜诗格律工稳,整饬典雅,故历代集句诗,以集杜为多。然集诗易成,而集联则每句皆偶,潜蕴隽永,故较集诗为难焉。
前人集联,以集石鼓碑刻、经史别集、唐诗宋词、佛经道藏、劝善俗语为多;而集《楚辞》为联者,近有鲁迅、郭沫若等,然亦偶为之而已。今世彩先生《楚辞集联》,收录三百余副联语,可与古贤相角相胜。又前贤集联,多依原句,摘抄凑泊,少有删裁;而世彩先生所集,则或更革字词,或自造新语,或替代名言,或颠倒语序,可谓集句之创格,联语之异境。然所集诸联,骐骥驰骋,兰蕙芬芳,牢落沉郁,悲怆激越,隐忧国事,关切民瘼,双声叠韵,絮叨呢喃,低昂回旋,一唱三叹,又不失些兮楚风,与屈赋之精神,上接千祀,一脉相续焉。好事者若能虔心壹力,讽咏沉思,则知余言之不谬也。
时壬寅立秋前一日同宗弟陇右漆永祥恭书于京北紫石斋中(2022.8.6)
漆永祥,甘肃漳县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研究,以及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与高考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有《乾嘉考据学研究》、《乾嘉考据学新论》、《燕行录千种解题》(上中下)、《清学札记》、《〈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全宋诗》(合作)、《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等十余种,主编教材有《大学国文》、《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等,已发表学术论文并散杂文诗歌等二百余篇。
三、试论漆雕世彩《楚辞集联》
对当代中国楹联创作的贡献
李培隽
中国楹联学会老会员漆雕世彩先生的新著《楚辞集联》即将问世,嘱余作一序文,置于卷首,我欣然应允。
我一看书名《楚辞集联》,就顿感新奇;再看作者大名,又感新奇——“漆雕世彩”,当今世界,老夫平生,仅此一见呵!
漆雕世彩,孔门八儒之一漆雕开之世裔也。“漆雕”一姓,由来久远,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代,神农黄帝指古江河“漆水”为姓,姓遂得焉。居于漆水之东,后徒商丘之漆园。传至五十一代孙漆沔,有壮志,喜游观,卜居蔡邑,以蔡为郡。传至五十三世,至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贤人中,有三位姓“漆雕”:漆雕开、漆雕徒父、漆雕哆。漆雕徒父,姓漆雕,名徒父,字子文,鲁国人。漆雕哆(duō 音多),姓漆雕,名哆,字子敛,鲁国人。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比孔子小十一岁,鲁国人,为儒家八派之一。儒家八派,亦称“八儒”。《韩非子·显学》:“自孔子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孟轲)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之儒。”故又称漆雕为孔门八儒之一。《百家姓》后有六十六个复姓,“漆雕”列于其中。自此而后,漆雕氏之书斋,厅堂因取号曰“三贤堂”。传至九十八代孙季高公,出仕江西观察史,万民爱慕,落籍江西南昌府,忠厚相传,文章礼乐,诗书相继,故以季高公为江西始祖云。传至一百零八世,即公元一三五四年,元末刘福通起义,季高公第十一代孙斌公携众避难,自江西徒楚,至湖北省潜江县道隆乡直横河东岸,地邻江陵县之龙湖。此处芦蒲茭草,荒田宽敞,人烟寂寥。斌公爱其幽辟,遂居焉,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启山林。故以斌公为龙湖一世祖。至世彩,已传二十世,计六百五十九年。自神农至世彩,传约五千年,已替一百二十八世矣。漆雕氏有手抄本家谱世代相传,传至1966年,手抄本宗谱已积有一米余厚!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埋于地下,以防烧毁。文革后,取出重新修订,已印成《漆雕氏宗谱》煌煌巨制。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已收藏此书。1992年10月,漆雕世彩应邀赴山西临汾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四川大学老教授汤炳正先生指漆对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新田幸治先生说:“你看,孔夫子的弟子来了!”当代诗人、学者、荆州师范学院教授张良志先生偕荆州诗词社社长刘兆远先生,1994年元月到漆雕书画艺术学校参观访问时,以漆之姓名作诗。张诗曰:“漆氏家声远,雕龙祖泽长,世清才子贵,彩笔自飞扬!”刘诗曰:“漆君设帐抒壮志,翰墨继承勤毓才,满壁琳琅光夺目,师生携手上瑶台。其二,漆君岂独工书法,犹善诗词襟抱开,相得益彰神韵足,龙蛇飞舞自天来!”
就是这样一位背负着漆氏家族五千年文化史命之后人,勤勤恳恳,兀兀孜孜,艰苦奋斗数十年,由读“楚辞”,而作“新楚辞”,而作“蕴含楚辞韵味的楹联”,而作“楚辞集联”。
集楚辞为联是古人没做过的事情。今人鲁迅集楚辞为联,请乔大壮书写,悬挂于北京“老虎尾巴”书屋,是为了自勉;今人郭沫若集楚辞为联,题于湖南汨罗屈原祠之庙门,是为了歌颂屈原;而漆雕世彩集楚辞为联,是为了开创出楹联创作的新种类-“楚辞集联”。
在中国楹联二千多年的创作史上,漆雕世彩先生寻觅出了集联创作的新门路,开辟出楹联创作的一片崭新的天地。我认为,漆雕世彩先生对当代中国楹联创作的贡献,正在于此。
那么,漆雕世彩《楚辞集联》新在何处呢?
第一,古人没有进行楚辞集联,今人鲁迅、郭沫若没有集楚辞为联而成一本专门的著作,古今专门从事楚辞研究的学者,没有人进行楚辞集联的创作和研究。
第二,前人有集句联,比如,集四书,集唐诗,集宋词,集古文,集历代碑帖,集佛教经典,集道教经典,集成语,集俗语为联,等等等等,他们那些集联的上下联句,都只是从原句中觅出,而对原句无任何改动;漆雕世彩先生在保留楚辞风貌的前提下,就敢大胆改变楚辞原句词序,或更换字词,或颠倒语序,或使用楚辞叠音词,或替以其它经典中名句,或自创新词,重新组合成新的意义而又不失楚辞原味的新联句,这些联句,都是经过精心取舍,精心改造,精心雕琢而变成的新联句,务必使新的联句更加富有楚辞的韵味-难就难在“使新的联句更加富有楚辞韵味”,这就是漆雕世彩先生为当代楹联创作开创新路的关键,也是他楚辞集联成功的标志,这个“更加富有楚辞韵味”,是他以六十余年的精力读楚辞、研究楚辞、创作新楚辞、创作“蕴含楚辞韵味的楹联”为基础的。
漆雕先生,古稀之龄,开创新路,来之不易,故尔点赞,乐为之序。
2022年8月10日于北京陶然斋灯下。
李培隽简介
李培隽,男,1956年出生,祖籍扬州,出生镇江。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巡视员,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艺术部委员。大学学历,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生结业。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风疏朗峻爽,潇洒流畅,笔墨纵横之间以抒情达意。多有作品参展、获奖、勒石、收藏。出版《中国古代圣贤箴言系列碑版字帖事业篇》、《中华蒙学精选正楷字帖千家诗》等硬笔书法字帖30多本,著有《文履墨痕——李培隽诗词联墨集》。担任《中华情——全国书画征集巡展》、《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等全国性书画活动的策划、组织。为第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监审。
四、序 言
刘麒子
君爱楚辞喜集联,其中确有好篇章。
嘱余作序难违拗,愧乏才能负众贤。
我在中华诗词学会任职期间,认识湖北荆州诗人漆雕世彩先生,他热爱诗词创作,喜写毛笔字甚有水平,尤其钟爱楚辞的研究、探索,写下若干赋体诗词文章。我甚尊重他,乐意与之交往,彼此诗简互寄,结下翰墨缘,弹指已近廿年。
2019年10月,在京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沈鹏诗书画展”及评奖工作后我回到汕头,因疫情等原因,没有参加北京等地的有关活动,与外地诗友联系较少。近承蒙漆雕世彩先生寄赠其大作《海内名家评梅赋》和《新楚辞》,此二书既发表其本人心声,亦有时贤佳作读之甚为感人。因吾素爱楚风韵味,赋二诗柬之:
其一
巨作清声感我深,名家自古喜联吟。
楚辞已表殷勤意,知有浓浓爱国心。
其二
屈宋风骚传至今,承前启后世清音。
细看大作铭高谊,珍重遥吟一片心。
两下里微信往来,一霎时通心通气。漆雕世彩先生知我自幼钟爱楹联创作,曾是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届至第八届顾问,其新作《楚辞集联》一书面世,嘱余为之作序。有感廿载情谊,岁月推移,旧情难却,遂成一律以志之:
一、
漆雕世彩楚名人,相识京华今廿春。
岁月依依留品格,文章茁茁见精神。
因尊屈宋缘非浅,酷爱诗词谊渐亲。
馈赠新书皆巨著,知音二字古来珍。
二、
遥闻荆楚发龙吟,兮些楚声妙入神。
辞赋格髙多杰作,文章品重益堪珍。
爱梅笔统三千字,雅集联傳百世亲。
知汝一心追屈宋,敲金戞玉老尤频。
是为序。
2022年8月6日
刘麒子,1943年生于广东揭阳,著名诗人、书画家,研究员、名誉博士。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现顾问)、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委员会主任、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辞赋顾问、香港诗词学会首席顾问澳门书法家学会顾问、澳门诗词学会顾问等。作品有《新盫集》《新盦续集》《新盦吟草》《刘麒子诗书画集》《刘麒子文集》《南天百唱》《北国吟踪》《联海泛舟》等;主编《艺海集珍》《当代名家赞潮汕》《潮汕星河館书画大观》《岭海风骚》《世铿院大观》等若干部大型诗书画集。墨迹被选刻于各地碑林摩崖石刻,传略载入若干辞书辞典。
五、楚辞集联序
赵敏俐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最仰慕的诗人就是屈原了。屈原之伟大,缘于他崇高的美政理想和高洁独立的品格,还因为他有丰富的想象和超凡的才华。他将这一切都凝聚在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里。在中国文化史上,以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来纪念的伟大人物,只有屈原一人。1953年第14届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居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对屈原和他的作品有高度赞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勰对他也是高度推崇,说他:“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大师人李白对他有更高的赞誉:“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确,伟大的屈原和他的作品,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无人能及。时至今日,屈原的精神和他的作品,也仍然在滋养着我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著名书法家、诗人漆雕世彩先生生于荆楚大地,幼承庭训,挚爱屈原,受教于名校名师,立志传承屈原精神,恢弘当代新楚辞的创作,如作者所言:“立壮志而苦读,摅浩气而搦翰。身入云深处,我手写我心”。数十年来,创作了以《新楚辞》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并将其中的精彩文字用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创新能力,深受海内外学者赞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楚辞集联》,是漆雕先生的又一新作,它是集《楚辞》诗句而撰写的对联,是充分利用对联这一雅俗共赏的形式来弘扬屈原文化、抒写屈原精神的新创。我们知道,对联的写作,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撰,一种是集句。所谓集句,就是以往昔之名言警句,依楹联创作之规则而进行的再度创作,“或描述新气象、或创造新意境,或表达新思想”。集句联的传统由来久远,历来集句联内容广泛,作品众多,如梁启超一人就曾经集宋词名句而作集联300多副。但是漆雕先生发现,在《中国对联大辞典》和《中国实用对联大全》等书中所集的楚辞对联,却仅有鲁迅、郭沫若两副。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伟大的作品,其集联何以如此之少?这让他吃惊,也让他感慨。他决心以楚辞名句为基础,创作集联,为在新世纪弘扬屈子精神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往的楚辞集联所以很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楚辞的历史久远,内容深刻,难以把握;二是文辞古奥,上古音韵与后世诗词格律不合,难以协调。因此,要将楚辞名句纳入特别讲究文辞声韵的对联中来,殊非易事。漆雕先生幼爱楚辞,深得其味,于对联创作又特别精通。于是,他一边徜徉于楚辞世界,一边沉浸于对联之境,朝夕揣摩,日积月累,共创作楚辞集联326副,集成一书,以飨读者。他以屈原“竭忠而死国,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壹心不豫,坚志以求(以上两处均用漆雕先生集联语)。”扬屈骚之弘旨,抒世彩之胸怀。展卷而读,或感情激越,催人振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云翻翻而飘忽兮,予继日夜以飞腾。”或沉郁婉转,令人深思,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并精雕细琢,文彩焕然,如“天德明明,雄雄赫赫;我心耿耿,穆穆昭昭。”此屈子邪?抑漆雕邪?抑二者所化为一邪?相信读者定会喜爱此书,为其所感!余何其有幸,得漆雕先生垂爱,先睹为快,并略书片语,聊以为序。
赵敏俐
2022年9月15日于京西会意斋
赵敏俐,1987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乐府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中国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两汉诗歌研究》、《周汉诗歌综论》、《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国诗歌通史》(主编兼汉代卷作者)等。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学术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六、漆雕世彩《楚辭集聯》序
欧天发
楚漆雕子世彩,春秋時儒者漆雕開之後裔也。孔子中庸篤敬,盡其在我,而悅美漆雕氏不輕言出仕,蓋以其善於自謙,以 “信”為之初始。凡盛世則人患其奢逾,弱世又頗逞愚勇。漆雕氏之為儒家支派,揭“信”為旨,厚植基礎,故能期其枝脈之永久也。《大學》云:“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漆雕氏亦云乎哉。本書編撰者漆雕世彩兄,素性知行合一,述作多方,長而不輕言休退,以恆心貫其精誠忠貞,可謂善繼其志者也。
余憶辭賦學者嘗集於淮陰之會,閒而漫步於街觀。世彩兄不覊之性於焉而發,公然慷慨而歌嘯,雖有側目者亦不之顧也,益見率性開擴之個性。世彩兄為學謙和,嘗孜孜學習於先進諸賢,於事後更常書而誌之,不忘師恩。又輒自述尊夫人與之唱和追隨,扶持尊重,最令人欽羨。可見其處世篤行和諧,學業、事業俱有所成,非偶然也。
世彩兄以書法卓然而鳴,乃設學校以授學子,諸生所沾濡者又不只書技、書風而已。世彩兄擅詩詞楚賦,魁然居作者之林。世彩之運椽書藝,方矩猶如菩薩之危坐,迤邐又如風雨之瀟瀟,此皆胸臆之儲備而又善於抒發者也。
駢偶本吾國文學節奏自然之產出,嗣後廣施於慶賀、祈安等場合,終發展成為民生日用之一體。對聯用之於書幅則為楹聯,重在實用,凡建築、裝潢無不見之。民眾或謂其雖典美而難構,視之以為雅;文學之士謂其規範不謹,貼事副禮而止,又視之以為俗。楹聯能添益門室之美,故書家樂於為之,名流輩興,誠為藝術之寶。言其偕雅俗而共賞,不亦可乎﹗嘗見于右老行書云:“閒尋野寺聽秋水,特酌山醪讀書”,是聯蓋好之者以五代李中及晚唐劉滄之詩句巧而併聯之,可謂渾然天成,無怪為書聯家所鍾也。
漆雕子編撰本書,獨檢楚辭作者之篇章以為聯句,大抵宗屈子之警辭以為例。大則發揚愛國之夙心,小則抒暢辭人之抑鬱。或選既成之楚語以為佳構,或借胸中之塊壘而為之補綴,故雖名為集聯,實不乏修潤撰詞,調節平仄,而兼具創作之能事。其中五十聯續以“附言”,此近乎古之有詩話、賦話以言文章之旨也。其中略言製聯之聲、詞而外,特以洞見世局之憂危,於歷代愛國詩人之節操,自覺有國然後有家,諄諄然喚起青年之詩騷情懷,然後可與讀者共瓣馨香,追效古詩人之風骨者矣。至於詳引出處,間以簡注,尤便於查核闡釋。本書檢集古人原句而編作,既雅而信;又能伸揚詩人之堅貞,能團結民族之精神,可謂通達之作也。
嘉南藥理大學 歐天發謹序於臺灣 ( 2022.11.2)
歐天發簡歷
歐天發,嘉南藥理大學退休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受業於于大成、黃慶萱、羅宗濤、黃永武、張子良、蔡崇名等鴻儒。在輔仁大學時(1967- 1971)曾獲王靜芝(《詩經》)、葉嘉瑩(《詩選》)、南懷瑾(《中國哲學史》)等專家名師之薰沐。1981 年起任職於吳鳳工專共同科,嘉南藥理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儒學研究所。研究方向為《詩經》學(有《詩經雅頌義考》(1991)等)、辭賦學(有《俗賦類型研究》(2014)等)。曾於臺南大學授講辭賦學。目前從事臺灣儒教鸞賦之後續蒐集 ,宮廟樑繪故事之分類整理 ,並探究二者之民俗屬性。歷年發表之主要論文有〈賦義考索〉(1993)、〈賦與說唱文學之關係研究〉(1995)、〈《事林廣記》韻誦辭例說》〉(2002)、〈從“藉”的觀點論《詩》興的多義性〉(2003)、〈藥名文學之原理及其形式之發展〉(2005)、〈“雎鳩” 說略〉(2006)、〈說唱文學中的賦體型態舉例〉(2007)、〈臺灣風刺賦的表現形態(2010)、〈閩南語俗曲唱本中的賦體鋪寫〉(2013)、〈論臺灣宗教鸞賦的寫作風格〉(2014)、〈大陸鸞書《救生船》等及其賦篇述略 —兼論鸞賦之記錄形態與分類〉(2016)、〈清代臺灣鳳山縣諸賦的環境描寫〉(2019)、〈臺灣賦之屈騷意涵〉(2021)、〈臺灣鸞賦體製趨簡略論〉(2022)等 。
七、楚辭集聯序
黄灵庚
漆雕世彩者,聖門漆雕開之裔孫也。敏而好學,尤善書,聲聞於書畫界,人亦多以書名。世彩君工詩文,尤工聯,則人知之者蓋罕矣。
余交世彩君,蓋已二十餘年矣,既愛其書藝,簡古而不龐,豐腴而不瘠;又重其爲人,溫醇有典則,率真有思致。世彩君廣交朋友,進進不已,不自以爲足,誠君子人也。去歲春,世彩著《楚辭集聯》一輯求序於余,方余奔走於《明文海》校讎事,未及下手。未幾,不幸以腸梗阻施行手術,羸尪幾斃;既而復罹“新冠”之疾,羌可謂“偏逢屋漏連宵雨,舊疾未除新疾來”也,氣息奄奄,人命且危矣。是以不獲命,一再拖延之。世彩君時以“微信”相勸勉,諄諄悃悃之情,溢於言表,深知落漠無聊之際,千里之外不亦有良友以振余之氣者乎?
余奉讀《集聯》 ,都三百二十八聯,皆根柢於《楚辭》。或集句,或採詞,或綴意,或造格,若出自然,淵兮莫窮;疑入藻府,約兮若豐;朗兮似有聲而同天籟,暢兮其有契而一混融。黼黻藻火以交輝,玉振金聲而迭重;類皆法駕整列,旌麾後前,循規蹈矩,不敢逾尺寸矣。此固世彩君雕肝琢腎,悉屬匠心;雖一字不敢蹉過,雜千組以匯繡錦。嗚呼!一旦懸絓之於秭歸、汨羅之屈原祠及亭樓梁柱門楣之間,當爲三閭古跡增光,爲屈子勝景益彩矣。
夫聯,豈易易言哉?詩之五言七言律,頷、頸二聯之對,固是聯也。唐人至老杜已臻絕妙之境,如“紅豆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之類,固將與天地相爲終始矣。後人聲稱欲度越前賢,造作之工則工矣,多是效顰之爲,讀之索然,味同嚼臘矣。至于當下,其間嘔心瀝血以自馳騖於世者,不爲無人,然能傳頌於千載而不滅者,蓋已罕矣。甚者附弄風雅,平仄失律、詞句失對,竟赫然鐫刻於琬琰之石,高懸於廊廟之上,以要名譽者,又何其夥頤!且夫造聯者,小而言之,必通聲律音韻之學、排比字詞意蘊之妙;大而言之,必蓄卓遠獨到之思,充以包涵天地之度,濟以宏博精深之才,然後能與於斯。否者,枉費精力,多流爲遊戲衍漫之語、因循剿襲之辭,何得以聯稱乎哉?余也不敏,所以不敢爲聯者,蓋因於是已。
世彩君世居荊州,荊州乃楚之故都,流風遺韻雖千年猶在。故其好《楚辭》,喜以《楚辭》體造作新詞,若《梅賦》,余嘗讀之數過,感佩不已。此《集聯》之出,蓋亦流風遺韻所必然也。余喜而賀之,因忘其固陋而爲序之如此焉。
八十翁黃靈庚序於婺州麗澤居舍,時維癸卯仲春二月。
黄灵庚教授(1944-),浙江浦江人,現為国家教育部文科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紹興文理學院鑑湖學者。原為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专攻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重点为《楚辞》文献,同时参与浙江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终身目标,打造能传之后世的学术精品。
出版学术专著《离骚校诂》(85万,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楚辞异文辩证》(61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楚辞要籍解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5万)、《楚辞章句疏证》(增订版,全六册,230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楚辞集校》(上中下三册,110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楚辞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21万)、《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39万)、《楚辞文献丛考》(上中下三册,180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8万)、《唐诗异文词义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9万)十部。主编《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全16册)、《十七史详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全8册)、《重修金华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全200册)、《楚辞文献丛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全80册)、《楚辞文献丛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全3册)、《楚辞要籍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全23册)、《宋濂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全5册)、《衢州文献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全200册)、《吕祖谦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全50册)、《浙学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九种。先后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史》、《汉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文哲集刋》、《文献》、《复旦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完成“楚辞词义研究”(1998)、“楚辞章句研究”(2002)、“楚辞与简帛研究”(2006)、“楚辞文献精萃汇刋与研究”(2010重点)、“东亚楚辞文献史”(2013重点)五项以研究楚辞为内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完成教育部重大课题“先秦两汉六朝诗歌实体研究”(2005),完成省社科重大课题“吕祖谦全集整理与研究”(2003)。目前正承担第六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明文海整理与研究”(2014)。
著作《楚辞章句疏证》获2009年教育部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吕祖谦全集》、《十七史详节》获200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吕祖谦全集》获2010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楚辞集校》2011年获国家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201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楚辞与简帛文献》2010年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年国家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获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修金华丛书》获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衢州文献集成》获201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无论承担国家课题数量(六项:一项重大;两项重点;三项一般),还是获奖次数九项:省部级一等奖四项;国家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国家出版奖一项。
八、楚辞集联序
刘毓庆
漆雕一姓,当下极少,这有可能是中国最纯血统的姓氏。游牧族改汉姓不会瞧上它,姓群中也难免有人耐不得寂寞而改入大姓。姓中留下的应该是最能够坚守的人,有坚定信念保持传统的人,因此这个姓群的人都值得尊重。据漆雕世彩先生说,他们是孔门八儒之一漆雕开之苗裔。如此说来,他们是名儒之后。一个能够坚守传统的名儒之后,行事风格或许与众不同,我从漆雕世彩先生身上看到了这一点。他是湖北名儒,温文尔雅,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诗。他研究《楚辞》,在中国屈原学会中恐怕无人不知他的大名。但他与众不同的是,不关注《楚辞》中本属皮毛而却可以写出大块文章的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继承发扬楚辞文学传统和屈原精神上。他的《新楚辞》,是典型的楚辞文学传统的赓续;而他的这本《楚辞集联》,则高扬的是屈原精神。他变换了屈原辞赋的叙事方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对联,展示了屈原忧国忧民精神,也更多的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用现在的话说是满满的正能量!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青少年更需要!希望这一携带着屈原精神的作品,能在当下社会发酵,让更多的青少年尝到香喷喷的馒头。漆雕先生寄来大作,赘言数语,以示敬意。
复园老人刘毓庆2023.4.5
刘毓庆简介
刘毓庆,1954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北京大学博士,山西大学教授,原山西大学文学院兼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著有《从经学到文学》、《从文学到经学》、《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历代诗经著述考》、《诗义稽考》、《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等著作三十余种。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北京大学学报》《诗经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一百余篇。
九、字字珠璣 屈原精神延續
——漆雕世彩新著《楚辭集聯》序
陳怡良
集詩人、作家、學者、書畫家、教育家於一身的漆雕世彩先生,此次又再出版一部新著,即《楚辭集聯》。前個人曾為其大著《新楚辭》寫過序文,今蒙其不棄,再囑個人,為其新著撰述序文,個人既為其多年同道好友,又為其誠摯之忱所感。因此允其所請,欣然命筆。
一、《楚辭集聯》,界定其義為先
世彩先生的這本《楚辭集聯》,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先來解釋何謂對聯,有專門研究此體類之張治說:「對聯又名楹聯,或叫楹帖,俗稱對子,現在一般通稱之為對聯」,又說:「對聯是將若干不同的字句,分別組合,造成兩個互相配對,用來表達情意的話語」言之良是。由於我國文字,屬於方塊形體,一字一形,一字一音,與外國拼音文字不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特殊作品。以其單形單音,聯綴對偶,極為方便,且易於直書,於是自然有對聯作品的產生。近人吳調公進而闡述說:
對聯正是利用漢字的特殊性能來構思、造句、修辭、敘事、狀景,抒情
言志。以精煉而形象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既含蘊深厚,富有
詩情畫意,又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優美,成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特殊形
式,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創造。
以對聯能發揮多方面的功用,確為我國人珍視的寶貴文化遺產。因之吾人對此一文化遺產,切不可忽視,更應努力學習,使其發皇光大,因為這也是我們知識份子的重責大任。
而集聯者,誠如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寫的:「即以昔賢之成句,依聯創作之規則,經搜索、比對、覈辯、衡量,綴集而使之成為寬泛意義上之對聯」。而《楚辭集聯》即是以《楚辭》的字、詞、句為聯。而集聯所要求者,是「求語言渾成而另出新意,或描述新的意象,或創造新的意境,或表達新的思想」,如是,則集聯的運用大矣哉!
二、專著創新,似尋常最奇崛
王安石〈題張司業集〉詩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若以此兩句來驗證世彩先生創作這本《楚辭集聯》,可說極為符合。個人為何下此評語呢?後文將會詳明的討論。先來瞭解對聯這種文體。
對聯在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可說是一種具備獨特美的藝術品,近人李漁叔序《莘庵聯選》,對對聯曾下一中肯與精嶄的評論說:
嘗竊窺前輩製作之意,其於留題風月,藻繪江山,初不過陶寫襟懷,宣洩
情性。若贈遺慶弔,抑揚高下,必也適其分際,默運寸心,褒貶寓乎一字
一句之微,而華袞鈇鉞之義皆具。至於激勵忠孝,宏獎善類,尤措意焉,
故每一聯出,爭為傳寫,流播遐陬下邑,頌之數十年或百年不衰,深入乎
人心,而厚培風俗。推其義,固仍與《詩三百篇》之教相發,是則昔賢為
之,而不肯苟焉。
李氏所評,切中肯綮,深獲吾心。蓋對聯最初,乃文人學士,對風月、江山事,「陶寫襟懷,宣洩情性」而已,然對贈遺慶弔事,也適當的加以撰寫,自然也運用寸心,在一字一句之間,寓有褒貶之義,於人而言,則「華袞鈇鉞」,自是加在其身。當然某些對聯,文人學士更是有心放在「激勵忠者,宏獎善類」上,以可正人心,移風俗,如是,這些名家製作之對聯,讓人讚賞不已,而流傳各地,甚而傳播數十或百年而不衰。
對聯在某些人士眼中,或將其視為是文人之間的文字遊戲,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其實並不盡然。對聯創於五代,長於唐宋,至清代而大盛。最初自是文人所撰,其後推廣至社會各階層,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而普受歡迎的民間文學。以其為一種極富生命力,薈萃吾國多種文學形式之長的文體,應用極廣,又能雅俗共賞,惜者是未能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未免令人遺憾。實際有很多對聯,乃出于名家手筆,雖或許是片言隻語,然字字珠璣,蘊含之意義深遠,情趣無窮,讓人玩味不盡,是上乘的藝術佳作。
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個人以為頗具創新性,如其在〈書後〉自述的:「是自《楚辭》問世二千三百多年來,第一部集《楚辭》為聯的專書」。千百年來,無數的學者,對《楚辭》的探究方法,是在「辨字、審義、溯源、通變、注釋、翻譯、補闕、覈流、訪本、考證、比較、析疑、解騷、評騷、續騷、擬騷等」方面,而他則突發奇思,以《楚辭》來集聯,突破現有的《楚辭》研究侷限,以一種「新品種、新樣式、新方法」,在前賢少數一、二聯之嘗試啟發下,撰成三百二十六聯之製,可謂曠古未有。
當然,或許在某些人之心目中,此項撰述,極為尋常,不足為奇,但個人之所以稱其為「奇崛」者,乃在他並非食古不化,固守陳規,不知變通,而是他除了在「音節、詞組的關鍵位置上,能講究平仄,講究對仗」,盡量「保留屈宋楚騷的原汁原味」,使出渾身解數,「放寬平仄的限制」,「不強求平仄音韻合律」,且有時還改變字詞,或自造新詞,來代替名言,又或顛倒語序,使其更加契合情境,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如此,豈不是一種集句的創格嗎?
前個人曾為世彩先生的大著《新楚辭》,寫過一篇序文,文中曾引用胡適先生的著作《嘗試集》文句,文集中,他曾將宋.陸游的一首詩句:「斜陽徙倚空長嘆,嘗試成功自古無」,句中「嘗試成功自古無」,應是別有意涵,而非真理,而胡適先生則將此句改成「自古成功在嘗試」,真是神來一筆,化腐朽為神奇。個人今再借花獻佛,將此句再轉送給世彩先生,因為世彩先生的新著《楚辭集聯》,就是因他毅力不撓,勇於嘗試,而成功的一部作品,可喜可賀!
三、成如容易,卻是嘗盡艱辛
前個人略述世彩先生的大著《楚辭集聯》,表面上看,似極尋常,其實有其奇崛處,因為他撰述的,是一種創格。而在世彩先生撰寫過程中,他人或誤以為是一件簡單輕鬆,易如反掌之事,其實大謬不然。事實上,卻是嘗盡萬般的艱辛,最後才大功告成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不是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透露他在撰寫過程中,是如何的嘔心瀝血,如何的費盡苦心,嘗盡艱難,否則誰也無從得知他的艱苦!
在此,個人依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的自述,略述其在撰述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
(一)是《楚辭》的詩句,原非按平仄規律寫成,難於集成對聯。
今要從中選擇平仄詩句,對仗工整,以組成對聯,實在是件難事,而這自然是屬於先天的限制問題了。
(二)《楚辭》文辭艱深,且歷代《楚辭》文獻,頗為繁雜。
因而在撰成對聯前,需對《楚辭》全文的句意、段落、章法、典故、意象,最重要的,是詩人屈原創作的微旨,要非常熟諳,深入其中,有所體悟,再經字字審度,語語斟酌,方能搦管伸紙,下筆底定,此亦世彩先生自己自述的,在撰寫對聯前,先建立在「喜愛《楚辭》,樂讀佶屈聱牙的《楚辭》的基礎之上,養成—捧起《楚辭》誦讀,就有如嚐龍鮓的感覺——特別有吸引力,特別有味道,甚至產生—種偏愛,—種嗜好,—種清癖,—種很深很深的癮」。
(三)是須耐住寂寞,志向堅定,窮追不捨。
此節是世彩先生有感於今日物質豐盛,日新月異,人人無不在競逐名利,—切以功利至上。而—個人要想完全摒絕外界誘惑,不趨炎附勢,不惑於物欲,得心應手,而能水到渠成。有人說:「作文—如鼓瑟,鼓瑟不難,難於調弦;作文不難,難於鍊句」,以此來對照世彩先生之撰寫《楚辭集聯》,其為文之難,不難得知。二則是世彩先生心志堅毅,在撰寫《楚辭集聯》時,雖遇及艱難,絕不棄守,仍然持志不懈,即使「得了上聯,下聯的對出」,依然「窮追不舍,苦苦尋覓」,以求得解,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是矣。三則是世彩先生,外求其讀書人氣度之擴充,內保其文人之獨立與尊嚴,擇善固執,—心—意,以發揚屈原精神為志業,而撰寫《楚辭集聯》,顯然反映出其與世俗大眾,極為迥異的人格與操守,正符合儒家修身的唯—心法——正心誠意,此豈非是難能可貴?
(四)是翻譯。
世彩先生又提到上下聯句,為使更多人能輕鬆閱讀,則須將聯中典故、生僻字等,進行注釋,再進而翻譯。若注釋與翻譯,還不能盡其意,則須另加附言,予以更詳盡地解讀。由此看出,要翻譯先秦的詩歌,又要能傳述其風格神韻,確有其難度,且如楚騷,離開現代年代甚遠,要掌握住古人的情感、思路,可說難上加難。因之他就提出其在二十七年前的主張方案,以為翻譯先秦詩歌,要達到「準」、「通」、「信」、「雅」、「雋而圓」的五項準的,如是,才算是一個理想境地,可是話又說回來,想要達到此目標,那可要下多大的工夫,才有希望做到啊。
對聯絕非是詩餘之末,亦非是筆墨遊戲,雕蟲小技,在藝術上的功用,已構成它是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骨幹,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早就脫離韻文本體,形成了—種形式與內容,均有其獨特格調之文學作品,因之切勿視其為小道而加藐視,正如—位專家說:
對聯雖小道,卻易學而難工。無學識便失之淺,無風勢便失之弱,無感
情便失之浮,無辭藻便失之俗,無修養便不能臻於雄厚雅麗之境。
此位專家見地獨到,別具慧眼。要將對聯寫好,而達到精湛奇巧,格高雅麗的境地,以避免「淺」、「弱」、「浮」、「俗」之弊,除了要下工夫研究,認真學習外,最重要的,是要厚植學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矣。如此要達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境就不難了。
四、延續創新,繼承屈子精神
屈原是中國正史上第一位文學家,正如蘇雪林師說:「他可以算得我們中國第一個天才,第一個宏博的學者;他又是個熱情磅礴的愛國文人,—個極有眼光的政治家,—個酷愛真理,反抗強權的志士,他的芳潔熱烈的性情,和堅貞卓犖的人格,已替我們文學界,樹立了萬古不磨的典型」,因而應該尊稱他為「中國文學之父」(〈屈原〉)。
屈原具有崇高的情操,內外兼美,是—位有如伯夷那樣的「聖之清者」,無怪乎蘇雪林師要尊稱他為「中國文學之父」。而在文學的創作上,他更是—個具有創造才華的奇才,筆者個人曾將他創造的《楚辭》,其所突破的創造,歸類為下列幾項:
(—)形式:韻散結合——鎔鑄眾體,別創—格。
(二)取材:虛實結合——現實刻畫,糅合神話。
(三)音律:詩樂結合——和以楚樂,節奏曼妙。
(四)造語:語文結合——化俗為雅,自鑄偉辭。
(五)運筆:奇華結合——文約辭微,驚采絕豔。(〈屈騷之「變」與「不變」〉)
而世彩先生有心要繼承屈原創造的精神,不畏艱難,不計毀譽,歷經漫長的十年,陸陸續續,創作出《楚辭集聯》三百餘幅聯語,可謂漪歟盛哉!其創作原因,正如他在《〈楚辭集聯〉〈書後〉寫的,「集《楚辭》為聯」,是要「把它與騷體詩的創作聯繫起來,作騷體詩是在《楚辭》大纛之麾下,向外開拓,向前邁進,寫出具有《楚辭》韻味的新時代騷體詩」,而集《楚辞》为聮,是在《楚辭》文辞的沉浸中,有时甚至是在迷醉中,再回向《楚辞》内核鑽入,且要「向主旨回歸,向內挖掘,與屈子心靈更加靠近,讓集聯與《楚辭》文句融而為—,讓它更加純潔精煉,思想意蘊更加集中」。其所揭櫫的創作因素,可說動機純正,意涵深刻,尤其難得的,是屈原的創新求變,也讓世彩先生效之仿之,有所繼承,因而使其大著,能為《楚辭》研究園地,培植出獨樹—格的奇花異卉來,值得為他高興與祝賀。
個人以為世彩先生的這部《楚辭集聯》,對其本人,或對社會各階層人士而言,無庸置疑,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在,以下個人就略舉幾點,作為個人閱讀後的一些微末心得報告:
第一點心得,自古以來,文人學士,總希望能立言傳世,如唐.韓愈就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答張籍書〉),因而使彼輩人人無不執筆著作,歷代以來,著述可謂浩如煙海,然真正能流傳於後世者,事實上是極有限的。清.曾國藩於〈聖哲畫像記〉—文說:
吾讀班固《藝文志》,及馬氏《經籍考》,見其所列書目,叢雜猥多,作者姓氏,至於不可勝數,或昭昭於日月,或湮沒而無聞。………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
歷來著述,既如此眾多,而能傳於後世者,寥寥可數,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曾氏以為「皆有命焉」,姑不論是否有命,著述能流傳於後世者,真的是百不得其—,然而千百年來,文人學士,不絕於途,仍是不嫌煩瑣,不計利弊,長年累月,埋頭努力,既使嘔其心,瀝其血,銷磨盡一生歲月,—生精力,亦在所不辭,可見創作原是有心者有志者,極其自然的表現。當然,從事寫作者,雖說出於其情思志趣,然亦須其人具足才氣稟賦,方能寫出珠璣文章,若非奇偉倜儻之人,是無法勝任的。
世彩先生才華洋溢,文筆雅健,其對《楚辭集聯》的書寫,完全不考慮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個人推測其心思有三:
1.使命感使然:世彩先生對屈原之人品,是無比的崇敬,對屈原之詩品,
是無比的仰慕。其個人理想高遠,抱負不凡,有心要發揚屈原精神,也就是憂國憂民,堅持正義的大無畏精神。因此他除了研讀《楚辭》,創作新《楚辭》外,他構思出以《楚辭》來集聯,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去製作聯句,化繁為簡,去蕪存菁,那些聯句,還是保留《楚辭》的原味,與屈宋人格精神的光輝。
這些聯句,言簡意賅,語言精彩,易記易誦,引人入勝。若能深植在人們的心田裏,也都能受到感召,都能愛惜一己之人格與名譽,自重自愛,出污泥而不染,不隨俗浮沈,以能為社會國家,盡其一份子的奉獻,風行草偃,移風易俗,如此,個人小我的生命,豈不是更有意義?
2.責任感使然:個人一向認為屈原是儒家君子類型的人物,儒家提出「篤志」、「力行」、「好學」這三項修養,而這無不在屈原身上顯現出來,單看「修」、「好修」字詞,在屈原作品中出現的次數,就可想而知。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如今堂堂皇皇的呈現在世人眼前,首先是其使命感使然,其次是世彩先生的責任感導致,才會有這部書的問世。
蓋盡責的人,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一如前節提到的,在世彩先生撰述《楚辭集聯》的過程中,其所遇到的艱辛與困境,真的讓人為之動容。而也就在他責任感的驅使下,義無反顧,一往直前,困心橫逆,他終究將那些橫阻,一一克服,若無責任感的驅迫、激勵,否則這部新著,豈能在今日完成?個人以為世彩先生克盡厥職,無不是在發揮其良知良能,所謂天助自助,這是大自然的基本原則,而他能挑得起重担,無疑的,他的確是一個強者。
3.行動力使然:有行動才會有結果出現,無論結果是正是負,若要讓它帶來甜美的果實,則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之名訓,告訴吾人,一個人只有付諸行動,向前進取,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世彩先生既確定要將《楚辭》集聯,此極具意義的崇高目標,亦是一種非常的事業,勢必要有非常的魄力,不辭辛苦,勇往直前,才有實現的機會。如今,《楚辭集聯》歷經十年的耕耘、灌溉,終於付梓了。
我個人形容此事,一如種樹,須要細心、耐心、愛心去培植。歷經日曬雨淋,才能使幼苗,茁壯成巨木;也—如釀製醬油,材料黃豆,須經淘洗、日曬、裝甕、發酵等過程,才能聞到芬芳氣味。而世彩先生有其理想,有其抱負,有其魄力,使其脊樑,不斷的鍛鍊,才得以承擔這重責大任,所謂任重而道遠,「自知則明」、「自勝者強」(老子語),此事均在世彩先生身上,得到驗證。正如他前年所作所书的楹聮:“應堅持锻煉留此身擔當宇宙,不隨時學習持何技服務蒼生?”
第二點心得,《楚辭集聯》中的名言警句,有些是依原文組合,有些是稍加改易,有所增減,但都是歷經淬煉,傳誦不絕的詩歌精品,是經得起後人再三咀嚼、深思的作品,是很有強大的教育作用的。如:
《集聯》之十:「與蛟龍齊飛,與鸞鳳比翼。
與天地同春,與日月齊光」。
《集聯》之十一:「德光明而有廉,行婞直而不豫」。
《集聯》之六七:「幽昧險隘,雖九死猶未悔。
耿介純粹,亦余心之所善」。
以上幾句,巧妙組合,表現出屈原的高潔形象,當會使人對屈原人品的印象,更為深刻,而成為吾人心中的模範、榜樣,足以令人崇敬仿傚。再如:
《集聯》之五:「竭忠而死國,發憤以抒情」。
精簡的二句,展現出屈原忠愛君國的熱誠、情懷。有識之士或青年學子,該是如何的受到感動、激勵!
《集聯》之一四三:「出國門而軫懷兮,何日夜曾忘之。
哀州土之平樂兮,羌靈魂欲歸之」。
《集聯》之一八四:「狐死必首丘,鳥飛亦返鄉」。
上—聯句,是說身在異地他鄉的人,對故國舊鄉的懷念,朝思暮想,當會是如何的耿耿不寐?「靈魂欲歸」四字,刻畫了遊子思鄉,眷念不捨的深情。
下—聯句,寫出狐念舊居,鳥思故巢,鳥獸尙且如此,而人是感情的動物,豈能不如鳥獸,而棄其根,而忘其本?另如:
《集聯》之一:「感青春之奮發,駕龍馬而騰飛」。
按:此兩句聯句,是集〈離騷〉、〈大招〉、
〈湘君〉三篇字句為聯的,雖是三篇詩句組合,而屈原龍馬精神猶在,對年輕學子的鼓舞,有其積極的正面作用,因之年輕學生,當趁著年少,奮飛精進,力爭上游,切勿渾渾噩噩,不思上進,虛度一生,否則如與草木同朽,又有何意義呢?另如:
《集聯》之一四五:「名不可虛作,善焉由外來」。
按:這是集〈九章.抽思〉句為聯的。此聯句對個人的修德養性,有極強烈的啟發性,所謂「誠實為美」、「人無信不立」、「信義為立業之本」,人處世待人,最重要的,是要以「誠信」為本,切勿為虛名財利所惑,而到處招搖撞騙,雖或得逞一時,「日久見人心」,久而久之,必為他人所識破,致名聲毀於一旦,身敗名裂。屈原的君子風範,言行一致,聯語二句,正是他為人的寫照,值得人人警惕。
若是針對從政者而言,如:
《集聯》之一OO:「舉賢授能,竭志盡忠」。
按:此聯是集〈離騷〉、〈卜居〉之句為聯的。其意乃謂從政者,其本身自當竭盡心志,盡其悃悃忠誠,在施政上,宜識人以明,舉賢授能,發揮為人部屬之才幹,成為國家之棟樑,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百姓能安居樂業。
總之,《楚辭集聯》中的警言金句,給予讀者一種嶄新的思想啟發,也可說這都是聖賢的開示,帶給人們一種正義無畏的力量,培養慎思明辨的思想意識,以發揚人格健全的道德勇氣,而達到其教育功能的最高準則。
第三點心得,《楚辭集聯》一如前節所言,是一種創格,一種新形式,新方法,只因集聯之後,其「意義更加精粹,文字更加簡短,更易於記誦,更適應當今生活快節奏中的人們」(《楚辭集聯》「書後」語),個人給予的評價是:「簡明扼要,戛戛獨造,聖賢開示,發人深省」。
《楚辭集聯》在教育性而言,應可發揮其極大的啟迪作用。不僅如此,當然它也有其應用性,譬如應酬往來,或屬於文人的文化活動,如書法展覽、書法比賽、碑帖製作等。另外其中某些聯句,更有著娛樂的作用,蓋某些聯句,是極有諷刺性的,或可藉這些聯句,使某些憤世疾俗之士,稍解怨懟。又或使一些性情豁達之士,以超塵脫俗之態度,藉以自嘲,或以刺世,勸誡,而達鍼砭世俗之目的。如:
《集聯》之二一一:「服斯艾以盈要兮,爾何懷此獨異?
委厥美而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按:此乃集〈離騷〉句為聯。人生在世,儘管自認才學俱優,然卻難以一直一帆風順,不如意事,固十常八九,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豈能如何?怎麼排解呢?若以上述聯句對之,則不平之氣,當會得到舒解,心情自然會開朗些,所謂「境由心造」,不是嗎?再如:
《集聯》之二二三:「人心不足,虺蛇吞象。
「獸口能言,鬿雀食人」。
按:此聯對句,原出自〈《楚辭》.天問〉,經稍將原文,加以更易,並增減幾字,原疑問句改成肯定句後,其諷世意味,更為強烈。蓋社會上,往往有些人,自私自利,自大自矜,私欲旺盛,其內心念念不忘的,只有個人的欲求與享樂,其所作所為,常是損人利己之行,如是,其不樂極生悲者,未之有矣。若以上舉聯句對之,豈非是活畫出這種人的醜態面目?而上舉的對句,可謂戲謔備至,讓人頓生痛快淋漓之感。其他如:
《集聯》之二三二:「鳧雁皆唼夫粱藻,鳳凰獨翔乎霄空」。
按:此原是宋玉〈九辯〉的原文,經加增減幾字後,集成對句。蓋世風日下,庸俗者往往靠背景或關係,佔居高位,卻尸位素餐,毫無作為,致庸庸碌碌,過其一生。而有些才能傑出者,卻懷才不遇,到處碰壁,令人感到不平。聯句中,以鳳凰形容這種才俊之士,以「獨翔乎霄空」,形容其未能獲得拔舉,只有孤處一方,而被埋沒。現實世界中,往往是如此,讓人無可奈何。上述的對句,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其諷刺性十足。
韓愈有詩云:「文字觑天巧」(〈贈孟東野詩〉),此所謂「天巧」,詞意原是指天賦本能。吾人或可借來指屈宋之《楚辭》原作。而李賀提出「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雖是李賀之文學主張,也是表達其對詩藝之自負與肯定。其實吾人或可借此句詩,來形容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也就是因通過能奪天巧的藝術手腕,而使《楚辭》原著,更加活化,更有生命力,措辭造句,歷經千錘百鍊,善用遐想與濃縮的手法,另闢新境,自出機杼,以達到戛然獨造的高超意境,足以看出世彩先生,寄託在集《楚辭》聯句的構思與決心,及追求藝術表現的精神了。
世彩先生的理想,是希望藉著《楚辭集聯》的聯句,能廣泛的散佈於學界、教育界,以至於社會各階層。人人都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遵循禮、義、廉、恥的規矩,卓然自立,對社會、國家,貢獻出心力與血汗,一致為百姓之福祉,社會之安定,民族之興榮而奮鬥!試看世彩先生在其大著的〈內容簡介〉文末說:「凡為當代之中國學人,須獲有一部《楚辭集聯》,以便與屈宋《楚辭》,兩相參照,閱讀與欣賞,以探其妙,乃不虛生此國,乃不虛生此偉大的時代」。其發出此豪語,對照文中的「以探其妙」,則其心願與理想,即可由此思過半矣。
五、結語
《楚辭集聯》雖是自《楚辭》集成對聯句,卻能脫胎換體,使其言簡而賅,意切而句健,佳句連連,令人玩味不已,個人以為是卓越之作。曾國藩以為讀書要能領略其文學意趣,而說:
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人絕好文字,大
約於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長。
曾氏之見,高明獨到,個人以為《楚辭集聯》,充滿文學意趣,也是一部有氣有勢,有識有度,有情有韻,有趣有味之作,自是一部絕好文字。又張潮在所著《幽夢影》說:
因思人生必有一樁極快意事,方不枉在生—場。即不能有其事,亦須著得
—種得意之書,庶幾無憾耳。
個人認為《楚辭集聯》,該可推定是世彩先生平生的「得意之書」之一,也是一種「千秋大業」(張潮《幽夢影》語)。一如之前,其著作的《新楚辭》,亦是其「得意之書」。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中國文學的長河,卻源遠流長,有如長江黃河,滔滔不絕,永不止息。深深期盼每一位國民,都能自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中國文學中,享用著其中一瓢的文學醴泉活水,以美化每一個人的慧思與靈性。《楚辭集聯》雖僅是萬古長流之中國文學中的一泉一溪,但其在光大《楚辭》大江大河的聲勢與活力上,無疑的,當然是貢獻卓著,值得文學史家記上一筆。
而作者世彩先生的文學創作生命,個人以為應是「老當益壯」、「老而彌堅」的。相信未來假以時日,世彩先生在熱愛《楚辭》的大旂飛舞下,一定會歩武屈宋的足跡,創作、研究不輟,在《楚辭》的園地中,努力培植出更讓人目眩神奪,驚嘆連連的「得意之書」來。有人說「文學生命的意義,是在創造文學繼起的生命」,或說「完美事物的創造,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加以真善美化起來」,個人願將這二句,送給世彩先生,作為其新著問世的賀禮,是為序。
2023年10月15日于台湾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怡良,1940年生于台湾嘉義,臺湾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屈原学會顧問。主要從事楚辭學、中國神話、魏晋南北朝文学、陶謝詩、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学欣赏等方面之教学与研究。著有《屈原文學論集》、《楚辭天問研究》、《屈骚審美舆修辭》、《陶渊明之人品舆詩品》、《陶渊明探新》、《陶渊明研究》、《中古诗人新论》等,另曾於國内外各種學術研討會舆學術期刊上,發表専题論文数十篇)
【附】陳怡良聮繫方式:電子郵箱:cheyling@mail.nchu.edu.tw
清.張潮:《幽夢影》,台南:德華出版社1976年3月初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