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国学经典摘录有想(三)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大学》经典摘录有想之三。愿以文铺路,心能相通,路有光明。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个人感悟:
按照朱熹的注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新民”,意思是至少有两层,基础部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的,要不断的完善自新,并且要持之以恒,做一个更够革旧图新的人民。从这个层面说,做人民的要求一点也不低!而且无论你是家庭妇女、经商的、种地的,如果你抱定了一个固执的观念,不知道过上一段时间就要随着年龄、环境、时局、经济等条件改变,那么你就要惊醒了,因为有可能你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了。不要以为做个普通人,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就可以很容易的活着。在我小时候,我不识字的姥姥常说一个字“修”。福是修来的,祸也是修来的。我小时候觉得这个因果关系很荒谬,明明每天种地、和睦邻里,最多就是要饭的一块干粮,怎么就会修来福?那些有权势的人欺负老实人,看似手拿把抓如捏鸡子,祸又从哪里来?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最近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以来,我忽然发现,这个“修”和“做新民”是异其曲同工之处的。“修”是没有止境的,从“修善”的角度说,不能停留在给讨饭的人一个烧饼,现在也没有讨饭的了,甚至不能停留在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帮陌生人指路,甚至给危难的人捐款,“修善”方面我们能做的还太多,只是我们能不能割除旧的施善观念。再比如“修学”,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金如玉”,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活到老学到老”,又说“读书勿多,下棋勿久”。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是不是可以不学习?曾国藩说“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最好之书,当熟读深思,礼记心得”。而我觉得“修学”仅仅落到书本,未免片面。我们可以跟一个货真价实真斤足量的商贩学做人,也可以跟一个公交司机学修养,我们甚至可以跟大自然学习哲学,所以说学无止境,“修学”需要太多发展的眼光。
“修”是一个动词,即可以指行为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做新民”这个“民”虽然是个名词,但是也有思想上、行为上的内容,所以“修”和“做新民”的共同之处,应该还有很多,这有待您的继续发掘。我们会不会也像商汤王那样,就像天天洗澡一样,天天更新自己的思想,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民”这个词语还让我想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后来的“新三民主义”。我觉得“新民”这个词在几千年酝酿革旧中,启发、促进、导致了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质变。这“新民”里是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啊!
可惜的是,这部经典字数太少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