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铁鹏
徐铁鹏为张志忠父母撰写的碑文
2024年11月初三是张志忠母亲的三週年纪念日,这一天,俩老的石碑高耸挺抜立了起来。儿孙碑前焚烧纸钱,抚碑缅怀老人,悲切思念亲人。因我和志忠是挚友,且碑文我底稿我一手撰写,好友志忠把墓碑的全景发给我,我看后感慨万千,遂拿起手机,把自己的感想写了出来。
我与志忠是近邻,我们从小一起玩耍,一起上学,后来他学医参军,我当民办教师,书信不断。从孩提相交到现在接近八旬的漫长岁月,从没争吵红过脸,每年他从石家庄回老家,可以说第一次串门就到我家找我,其情堪比亲兄弟。
他父亲是零七年逝世,他母前年仙逝。他母逝后第二年他便让我撰写碑文,我欣然答应。志忠走后,我在思谋如何把碑文写好。对于俩位老人我非常熟悉,但他们都是极普通的老农民,我印象是深的是,二老生养了六个子女,为养家糊口,特别的勤俭,我当时顺手写了一副联:二老勤苦踏实有印;父母节俭抓铁留痕。我想以此为线索叙写碑文。后来想,这样写面太窄了,不能够全面地把老人的一生写出来。但我想,普通老百姓,当然还要写其它内容,但这是主线,不写这些还能写些什么别的内容?搁笔不写,我找了一些年长的老婆老汉闲聊,有意收集这方面资料。后来一老头给我说,在入初级社时,群众推举志忠父亲当社干部,他坚辞不干,要当社里饲养员。我立即回忆起志忠父当饲养员的情景。这老头从我记事起就当我们生产队的饲养员,直到改革开放联产责任田才离职。记得他老噙着旱烟锅,连拨麦草垛都噙着不放,不过这时不点火,从不和人说闲话,非常低调。说推选他当社干部,连我对他家这么熟悉的人一点都不知晓,当时我们年幼没参加那个场伙。但老汉从不露一字,其它人也都不提起。老汉不爱说话,脾气还倔的很。记的生产使牲口,有人要拉他不让使的牲口,说“队长让我用这头牛!”他说“县上说都不行!我不能让牛死到你手里。”说也怪,连队长也从不违抗老人的话语。因为老汉喂牲口有一手,当年喂牲口每个槽头喂十余头牛马,一人为抱槽的,专管饲养和每日铡草务草,其余活不干。另一人帮槽,管割草,垫圈,担水,铡草时压铡把。但老头不但把份内活干好,每天还额外到沟坡割草。他说,要喂好牲口没把好镰不行,牲口与人吃饭一样,好馍馍还得好菜,野草就是牲口的好菜,所从难怪他喂的牲口总比别的强。他多年爱喂高脚(马.骡等)差不多每年都给母马配种,其它队干群见我一队新出生的骡驹子,总是投出羡慕的眼光。他还爱调教成年的牲口,特别是高脚。说来也奇怪,他调教牲口很顺手,我想牲口是他一手喂养,牲口和他熟络,另方面老头的鞭头特准,牲口也只能乖乖听他的。记的他调教的骡驹,很快就能驾辕,成了生产队运输车的挑大梁的。每年生产队的劳模非他莫属。随着我和村内老人的闲聊深入,有老人给我说了关于志忠父的很早期故事,说他十一.二就扛长工,在十多年的熬活中,由于聪明勤恳好学,很早就成了大挂子(长工的领班人),吃全活,犁楼耙磨赶车数他技术精。的确,有一次我见他打畦背,数百米的大块田,地头插根玉米杆,他竟犁的端直连个小弯都没有,我当时惊呆了,简直比线打的都直。
我忽然想起我小时听的顺口溜:“弓子弓子miao.miao,棉花弹的嗡嗡。”我知道这是志忠爷弹棉花的事,但没见过,不知具体情况。老人给我讲:志忠爷爷从山东逃荒到安昌,会用弓子弹花。过去没有机器,用一个竹制的大弓固定起来,用弓弦把剥了籽的生棉花弹的虚绒虚绒。弹好的棉花才能纺线或做棉衣或被子的棉套子。我说这要费多大的力气?!老人说,那时没机器,张老头为生活,一冬天没明没夜干,多亏老头人高大,身板好,手艺也精,一般人根本下不了那样的苦。张老头还有一件特制的大铁镢,开春后,一年四季到东山荒坡地开荒,种的庄稼比平展地收成都好。
后来志忠才把他爷爷从山东在荒年时流落到安昌的详细情况讲给我。
志忠母亲的事我基本摸的清楚。因志忠母亲见人特热情,非常健谈,我小时爱与志忠在一起玩耍,因我母亲有病手拙,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但我很敏感,好象有的家长不待爱见,我便不去哪些家。志忠母亲对我特好,有好吃的给志忠,也给我,我不要,硬到手里塞。一到志忠家,志忠妈就讲她小时跑日本,说日本进村她们到山沟土洞里躲。又讲土改运动斗地主。还讲她们在关爷庙扫盲识字
……志忠母亲非常勤劳朴朴,还特心善,敬菩萨,关老爷等神,有困难群众她见着,总是没法帮助……
在了解了这许多情况后,我这次撰写碑文就顺手多了。
我在手机上把腹稿写完,並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历经艰辛凡人微光情无限;
下联:恩泽后裔德言善行源有根。
我把碑文和对联发给志忠。志忠大喜,嘱我把原文再压缩一下,尽量简练,因石碑空间有限。我根据上次我撰写的崔冰家碑文稿,发到群内,文友李建岗.田永茂等提的建义和修改意见,认真修改,终于完成了志忠友交给我的任务。
这次撰写碑文,我有一个深切体会。一定要深入挖掘,不要以为是熟人,随便就能写出来。一定要把有意义的内容体现出来。通过这次写作,我认识了志忠这一家,原来是黄连锅熬出满满一锅冰糖块。为啥这样说?志忠爷爷.父亲两辈人,在旧社会过的日子比黄连还苦,现在志忠这一辈,尤其是志忠父亲的孙子这一辈,里孙外孙十多名,几乎全是大学生,仅有二.三名是高中生。而且这十几名孙辈人,家家城里都有商品房,小汽几乎家家都有。我说这是整个家族大翻身。这凭什么?还不是因为共产党的好领导!黄连锅熬出冰糖块,我以为再确切不过的比喻。
因为是暢谈,我就乱说一通,谈谈感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
附碑文:
张府二老虽乃乡野凡人然其生平与德行殊为非凡 张父祖籍山东沂蒙地区解放前因齐鲁大地 大旱颗粒无收张父爹娘和三叔父携张父的俩兄长及俩姐姐逃荒入晋留已婚大姐在原籍张父在落脚地安昌出生张父过继给他三叔父父子俩相依为命他家没田地张父很早就扛长工叔父在村东 山头开荒种地又用弓子弹棉花夜以继日父子俩辛苦多年攒了点钱张父才娶妻生子四七年安昌解 放张家才分得房产土地成立初级社张父被推选为社干部后张父看到缺乏槽头饲养员坚辞社干之 职自报奋勇当饲养员这一干三十余年年年评为模范干群都感慨地说农业社这半份家当全凭这位 老人:张父一生少言寡语低调为人诚实忠厚踏实肯干他不忘党恩用实际行动表达到了对党的忠 心和热爱张母娘家本村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张母慈善仁厚和亲睦邻克勤克俭俩老共生育三男三 女家境困窘硬凭比常人多付出数倍艰辛才硬撑过来缺食挖野菜夜深勤纺织他们在极度困难时为 供儿女上学想办法借贷不耽误孩子读书他们深明大义一直教导孩子翻身不忘共产党张母一心向佛怜贫济困是出了名的善人所幸二老暮年欣逢改革盛世儿女家业兴旺事业有成儿孙绕膝承欢极 尽孝道仁者长寿二老皆耄耋高寿无疾含笑辞世 今愿二老天堂安好庇佑后裔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