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追忆老报人忻才良》
文/袁德礼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人:如同璀璨星辰,即便远去,依旧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忻才良,这位曾任《劳动报》总编、《新闻报》常务副总编的老报人,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前辈。他的离世,虽已十年,但每当提及,那份敬意与怀念之情,依旧如潮水般涌来。
初识忻才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我,刚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梦想,被分配到了市团委研究室写内参。而忻才良,已从上海十五中学调到《青年报》担任记者,正用他的笔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青年的心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水上运输公司后继无人的参考文章,忻才良看到后,主动与我取得了联系。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与合作。
在《青年报》的日子里,忻才良不仅是一位敬业的记者,更是一位善于发掘新闻价值的智者。他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这些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得那时,我们一起采访了上海杂技团的一位主演,他擅长表演滑稽狗、滑稽猪、滑稽鸡等角色,但名字我已记不清了。忻才良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察觉到了这位演员身上的独特魅力,于是我们共同撰写了一篇专稿,发表在发行量高达300万册的《文化与生活》杂志上。这篇报道让这位演员一夜之间火遍了上海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忻才良,也给他写了一封鼓励信,激励他不断前行。当两人各拿着1200元的稿酬时,那份喜悦与成就感,比当时的工资还要来得更加甜蜜与满足。
1985年,忻才良从《青年报》调任《劳动报》担任总编职务,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但无论多忙,他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的热爱与执着。有一天,我邀请他一起去武康路拜访著名杂文家、新民晚报副总编冯英子老前辈。在冯英子的家中,我们听到了他对当好一家报社总编的独到见解:“一是要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二是要真实反映民众疾苦,不搞假大空,马虎新闻少发不要发。”这句话,不仅成为了忻才良在《劳动报》主政期间的座右铭,也深深影响了我对新闻事业的理解与追求。难怪在他主政的《劳动报》深受各界读者欢迎,成为了当时上海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忻才良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长者。他深知人才对于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因此总是积极推荐有才华的文友到报社当记者编辑。我曾听他讲过,他介绍过不少文友到报社工作,其中有一位特别会写东西的文友,他还特意将其介绍到杨浦区政府工作。虽然最终那位文友没有去找区长,但忻才良对此仍感到十分惋惜。这份对人才的珍视与关爱,让我深受感动。
在忻才良的职业生涯中,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他的诗歌、散文、游记、随笔杂文等体裁的作品集《定格美丽》,散文集《自学之路》,杂文随笔集《宠辱不惊》,报告文学集《火红的战旗》、《在新的起飞线上》,新闻作品选《报端春温》,新闻通讯集《随访情缘》,新闻作品选《什色斑斓》,青年修养读物《大善如常》及少儿故事集《为有牺牲多壮志》等著作,都是他对新闻事业与文学创作的深情厚谊的见证。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他的成长与奋斗,更成为了后来者学习与借鉴的宝贵财富。
然而,岁月无情,人生无常。九十年代末,由于工作与生活的变迁,我与忻才良的联系渐渐少了。但每当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文笔精华》杂志社总编朱超群介绍忻才良的文章时,我都会感到十分高兴与欣慰。因为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忻才良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
这次《上海散文》杂志社长沈裕慎要举办纪念忻才良逝世十周年征文活动,我再次提笔,写下这些追忆文字。在回忆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忻才良并肩作战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份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由《监察与廉政》杂志主办的笔会。在这次笔会上,我有幸再次见到了忻才良老师。那时的他,已经是《新闻报》的常务副总编了,但为人却没有一点架子,总是笑呵呵地与我们这些青年作者聊写作、谈人生。在笔会上,忻老师以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言辞犀利而不失温和,既让人敬佩又让人亲近。
后来,在杨浦区沪东电影院影评组活动时,我又再次遇到了忻老师。原来,他还是这个影评组的骨干成员。在影评组里,忻老师总是能够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解读一部部经典影片。他的影评不仅让我们对影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与他结下了深厚友情,经常相约在《新闻报》社喝茶聊天。在待签发报纸大样的间隙,我们一杯清茶相对而坐,促膝谈心。忻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视野,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受益匪浅。
忻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更是一位热心肠的人。他总是乐于助人,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当年,有位文学青年只因心中存有“作家梦”而“不安心本职工作”时,忻老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鼓励他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推荐他。他拿出自己的名片,在名片背后写上推荐语,让他去找时任杨浦区区长的顾启良。虽然最终这位青年没有去成,但忻老师的这份心意和关怀,却让这位青年深深感动。他深知,忻才良只是想以一个新闻界领导的眼光,向杨浦区领导推荐他,发挥他的写作专长而已。这份无私与关爱,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2004年,忻老师退休后,被聘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成员,并且相继担任了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庭院经济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百老讲师团副团长、杨浦区作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即便退休了,他依旧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贡献着余热。每次在各类会议上与他相逢时,他总是关切地询问这位青年的工作和创作情况,被传为文坛美谈。
然而,人生无常,生命脆弱。2015年7月19日早上7时许,忻才良老师因病手术后心衰抢救无效在建工医院辞世,享年71岁。当他到这个噩耗时,手中的手机当即滑落在枕边,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三个月前的4月17日,他还收到了忻老师为我新出版的散文集《刘翔来了》撰写的书评手写原稿复印件。在稿子的右上角,他写道:“刘翔,遵嘱书评,烦请打印,复印3份给我,以便分送晚报读书版而岁文汇读书周刊。我女邮箱另发。文字有误可改。”4月18日,忻老师又打电话给我,叮嘱他把文稿打印后发送到他女儿的电子邮箱中。电话那端的忻老师声音洪亮,完全听不出患病在身的样子。然而,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通话。
如今,每当回想起与忻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我都会感到无比怀念与感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更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情怀。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热爱新闻、关爱他人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的一生。
在忻老师的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那本《大善如常》。这本书不仅是他与青年朋友的谈心之作,更是他贯穿71年人生的信条。在书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善——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平平淡淡的坚守;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这种大善如常的精神境界,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如今,忻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十年了。但每当提及他的名字和事迹时,我都会感到无比敬仰和怀念。他用自己的笔触和行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
将继续秉承忻老师的遗志和精神境界,努力追求真理、热爱新闻、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笔触和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在追忆忻才良老师的过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年代。那些关于新闻、关于文学、关于人生的讨论与思考;那些关于友情、关于关爱、关于奉献的故事与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和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回忆和财富将继续激励着我前行;让我在不断追求真理、热爱新闻、关爱他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忻才良老师的一生:“来自百姓,为百姓写作;以笔为剑,以心为灯;照亮他人,温暖世界。”这是忻老师一生的写照和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愿忻老师在天堂安息!愿他的精神和作品永远照耀着我们一路奔向前方。
忻才良啊,您写得一手好书法,您做了许多好事。其实好人好事人人都能做,问题在于肯做不肯做,但愿要做就做得对人类有益。朱超群,沈裕慎亦是这样的大好人。忻才良啊,您去了那个遥远的天堂巳经有十个年头,要知道那里人人都会走,只是早去抑或晚去罢了。我总希望要去就去得问心无愧。忻才良老总就是这么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传奇老报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