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首岭
●文/邹新社(宝鸡)
引 言
一提起陕西的史前文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1953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文化遗存博物馆,中国目前有这样的博物馆20多座,位于宝鸡市金台区的北首岭博物馆就是全国20多座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之一。
北首岭博物馆是依托北首岭遗址建立的。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陵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之上,遗址高出金陵河床约3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距今7100年至5600年,比西安半坡遗址早约400年,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黄河流域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前仰韶、仰韶文化遗址,是宝鸡唯一建设了博物馆的史前遗址,是宝鸡27个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唯一一个史前遗址(第六批,2006年6月2日公布)。
曾经在位于群众路的原21军军部工作生活了12年,北首岭博物馆在龙泉中学院内,与军部大院隔了一条群众路,直线距离不到300米。先后参观过3次北首岭博物馆,可能是自己原来文史知识欠缺吧,前2次看了就忘了,对北首岭博物馆印象不深,直到今年夏天,看到一则消息,北首岭博物馆改造项目列入国家“专精特新”项目库,准备投资上亿元专项资金升级改造,才动心再次亲近北首岭博物馆。做了些功课,第3次去参观才真正了解了北首岭博物馆的文化价值。那天,参观时,偶然碰到了杭州一个培训机构组织的小学生夏令营团队,看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表,感觉人家的功课做得更足。
为更深入了解史前文明,又先后去西安,看了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小寨馆 秦汉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经过横向对比,深深地感到北首岭博物馆是一个养在闺中人不识,被人们低估了的博物馆;是一个随着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考古界不断揭示,其蕴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越来越被社会认识的博物馆;是浓缩了宝鸡先民智慧之光的宝地;是宝鸡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升级改造正当其时。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两个阶段,文明史就是人类有文字确切记载的历史。宝鸡出土的石鼓和青铜器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是上面的文字承载着历史。史前的要义是指文明史之前的人类历史,史前史是指从人类诞生起,没有记载的远古历史,到有记述的历史止。
我们居住的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300多万年的史前史。人类诞生与进化,从猿到人,经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4个进化阶段。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归纳为:距今10000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权巩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8000年的文明史只占人类史的1%都不到。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由婚姻组成家庭,由氏族社会进入等级社会;人类发明了用火和造火技术,由生食转变到熟食。人类学家,把使用自然界天然的石器等工具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把逐渐掌握制作工具技术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开始,我国普遍进入以磨制石器、制陶、农业、定居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始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首次发掘,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标尺,可分为前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和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三个阶段。
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以粟作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各类磨制石器居多。聚落规模较大,区划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并出现了氏族墓地。陶器以红色为主调,以尖底器、圜(huán)底器、平底器为大宗,以彩陶为突出特点。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陕西省为中心,地跨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省区,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遗址一般位于河流两岸的一、二级台地上,面积小者数万、大者可达数10万平方米。陕西的仰韶文化,—般分为早期的半坡和史家(陕西渭南)类型、中期的庙底沟(河南陕县)类型、晚期的半坡晚期或西王村(山西芮城)类型三个阶段。
陕西的仰韶文化渊源于老官台(陕西华县)文化,其后发展演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文化类型。在仰韶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其强大的辐射力,通过渭河上游、汉江和丹江中下游,对甘青地区的马家窑(甘肃临洮)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重庆巫山)文化、屈家岭(湖北京山)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关中西部、汉江和丹江上游地区,也可或多或少地看到上述周邻文化渗透的迹象。
截止2020年,全国共发现5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陕西省发现2040处,居全国首位,其中,宝鸡有889处,占全国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近五分之一。这些史前遗迹向世人展示了处于蒙昧时代的人类生活的画卷,印证了宝鸡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持续不断的考古发现,宝鸡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明脉络已基本清晰,8000年前左右,有关桃园遗址(陈仓),7000年前左右有北首岭遗址(金台)、6000年前左右有福临堡遗址(金台)、案板遗址(扶风)、王家嘴(岐山),5000年前左右有姜城堡遗址(渭滨),炎帝就出生在姜城堡东边的濛峪沟,这些史前文明遗址基本都在渭河两岸,这些地方如今都成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成了宝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骄傲。
炎帝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物,距今大约在5000年左右,处于母系向父系的过渡时期,其考古学文化类型是属于仰韶文化。以北首岭遗址为代表的宝鸡新石器时代的889处古文化遗存,为进一步证明处在黄河中游的宝鸡是炎帝故里,提供了确凿佐证和考古支撑。
发 现
上世纪 50 年代北首岭遗址原本是敦仁堡村的农田,当地村民称这里为“北首岭”,大概因为这里处于村北的高处。1952年,原宝鸡市私立新中初级中学(后更名为“宝鸡市第一中学”)决定搬至北首岭,并于1953年麦收后开挖地基。在挖地基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陶片、陶器和人类骨骼,施工人员立刻向上级报告。
当年 9 月,宝鸡市一中正式开学,但北首岭的基建仍在继续,在建设校舍过程中,施工人员又接连挖出 10 余件完整的陶器;随后,文物不断出现,甚至下一场雨,都可能冲出几件石器或陶片。后经文物工作者调查确认,这里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在时任宝鸡市一中历史老师李培基建议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 1958年8月至1960年12月进行了5次发掘。1977年10月至1978年6月又进行了2 次发掘,遗址挖掘共6个区域,开出探方178个,发掘面积 4727 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 50 座、墓葬 451 座,发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品等 6000 余件。除一处墓葬遗址和一处房屋遗址外,全部回填,用于当时宝鸡市一中学校操场。
北首岭遗址发现了较为完善的村落布局、房址、墓葬、多样化的埋葬现象及大量随葬品,真实全面地反映了5600年前北首岭部落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5600~6700年),发现于1953年春,比北首岭遗址早几个月,1954年至1957年完成挖掘,在陈毅元帅关怀下,1957年拨专款30万元修建博物馆,1958年4月半坡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当时的30万元人民币,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呀!
半坡遗址文化堆积层平均厚在3米上下,北首岭遗址文化堆积层平均厚在4米以上。经过考古研究推断,1958年发掘的北首岭遗址中、上期遗存属于半坡类型,1978年发掘的北首岭下层遗存为半坡类型的前身。北首岭遗址下层类型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正是1978年的发掘证实北首岭人比半坡人早400年。
经过考古工作者研究还原,我们可以得知,北首岭人在这里生活了1500年,按20年一代人算,经历了大约75代人。北首岭人过着原始的共产主义生活,氏族成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男女老幼之别。在当时的部落和家庭中,女人是绝对的当家人,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经过对北首岭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北首岭人头骨的头型以椭圆形和五角形占多数,眉骨较低,鼻梁低,颧骨突出,属于蒙古人种,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黄种人。也有少数眉骨高、前额突出的个例——专家猜测,这些是属于黑色人种的特征,或者是新石器时代人的原始特征。
北首岭男性的脑容量为1472.04毫升,与现代人的脑容量几乎一样,据此可推断北首岭人的智力与现代人是一样的。北首岭人身高介于162.34~175.30厘米之间,平均身高为168.82厘米。其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其寿命大都在三四十岁左右。
专家根据如今秦岭以及渭河的状况推测,在6000多年前,宝鸡市区的平均温度要比现在高2~5℃,河水流量也比现在要丰沛得多。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北首岭方圆不足数里,与四周的秦岭、渭河、金陵河、陵原、蟠龙原相比,确实不够大,然而,在那个遥远的六七千年前,这块小台地却是先民赖以生存的绝佳之所。茂盛的植被与良好的生态为狩猎和采集提供了天然场所。金陵河、渭河赐予人们饮水和捕鱼的便利,台原土岭又抵挡了洪涝之灾。绵厚的黄土既是耕作的良田,也是制作陶器的上好原料。
考古发掘揭示了北首岭人聚落的基本结构,在聚落中心有一个较大的广场,那是北首岭人举行集会、祭祀、庆典的场所。大广场的东南方向分布着成片的墓葬,大多数死者头向西北。围绕广场建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地穴式建筑是古代北方民族的建筑风格,半地穴作为屋墙,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取暖,与现代的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北首岭房屋遗址多为方形和长方形,有梁有柱,有地基,有天窗,有墙壁,房屋外面有排水沟,有集中收集处理垃圾的灰坑,外表类似于蒙古包。整个北首岭聚落就相当于当今社会一个“成熟的生活小区”。
房屋最大的面积88.26平方米,最小的8.7平方米。北首岭人的房屋内有灶坑,灶坑之下就是火道。当时的人们将火道建立在门道的正对面,可以保证和屋外的空气相互流通,还能在夜晚时借助火光看清屋外状况以确保屋内安全。房址的墙壁都涂有草拌泥和料姜石浆。房门朝着广场,通向广场的土路含有料姜石和碎土块。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饮食格局。距今5000多年以后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羊、小麦等家畜和农作物传播到中国。在距今7100~5600年前,北首岭人已经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除了粮食作物外,捕鱼和狩猎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补充方式。渔猎类工具主要有石球、石网坠等。在社会分工上,男性以狩猎、捕鱼、制陶、建筑房屋为主,女性以采摘、纺织、农桑为主。
现代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两种。黍(shǔ)与粟(sù),主要生长在北方,现在属粗粮,新石器时代是先民们的主食。黍,又称稷、糜子,去壳后的果实叫黄米,在中国种植大约有10000年历史,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国家基础,所以社稷代指江山。粟果实叫小米,形态与黄米相似,比黄米略小,颜色偏金黄。粟的种植约有7000~8000年历史。
据北首岭出土的一件盂腹壁内的粟粒痕迹表明,北首岭人主食以粟为主。北首岭先民主要利用石铲开垦土地,种植粟等农作物,待其成熟后使用石斧、石刀、骨铲、角锄等工具进行收割,最后利用磨盘、磨棒等工具对农作物进行加工。在北首岭遗址范围内生活着马、鹿、野猪、竹鼠、狐狸、棕熊等动物,河里有鱼、蚌、螺、鳖等水生动物,为渔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驯养的猪、狗、牛和鸡是北首岭人主要的肉食来源。北首岭出土的陶纺轮、骨针表明,北首岭人已有纺车,可织麻布,不再直接穿兽皮。
人类烹调史上的第一种能源革命是火的使用,在蒙昧岁月里,山林大火后,灰烬里散发着烧熟动物和坚果的扑鼻焦香,原始先民品尝到了熟食的美味,人类开始制作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火的使用、饲养业、纺织业、制陶业的出现,为人类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人类寿命提高。
北首岭人日常使用的罐、盆、瓶、碗等生活器具大多为陶器,不但造型优美,而且有精美的几何或动物纹饰图案。北首岭人已掌握了用陶鼎煮饭,用甑蒸饭,用火烤肉,用石板煎肉,将粟、野豌豆等原料倒入尖底瓶酿谷芽酒和麴酒,生活的有滋有味。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只有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会有富余粮食用于酿酒,由此可见北首岭人的农耕文明程度已经不低。
价 值
北首岭遗址出土了10万余件陶片,900余件陶器,陶器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器。北首岭遗址之所以被世人所瞩目,主要是出土了船型网纹壶、鸟衔鱼纹壶、尖底彩陶瓶、陶塑人面像等史前陶器文化艺术珍品。
船形网纹壶第一次被全世界所瞩目,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被作为代表华夏文明的器物之一进行了展示。之后,又荣登《中国博物馆》封面,出现在历史、美术教材上。用途有盛水器和盛酒器两种观点。出土于墓葬,泥质红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高15.6厘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菱形陶壶看上去像一艘小船,被认为是远古人按当时的独木舟制成,因此被称为船形壶。
船身椭圆,两头尖翘,颇像一只在水中航行的船只,是我国北方最早的独木船的雏形,正反面都画有渔网纹。渔网纹的左右两侧边缘,用重墨各勾出6个三角形,应该是网坠。渔网挂在船边,似在撒网捕鱼,又好像渔船刚刚捕鱼归来,在凉晒渔网,让人不禁联想到北首岭人渔猎的生活场景。
这种船形壶既便于提携,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这件陶器之所以被定为国宝级,是因为它是我国黄河流域出土的最早有关船的文物。
鸟衔鱼纹壶。出土于墓葬,泥质红陶,口径1.5厘米、底径8.4厘米、腹径20.7厘米、高21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形似蒜头,顶端为覆钵形,中间有一个圆形小孔,束颈略长,扁折腹较宽,腹下部内收,平底。顶端绘有十字长三角形图案,壶身腹部用墨彩画了一幅鱼鸟争斗的图案。鱼在前,鸟在后,鸟喙(huì)衔住了鱼尾,首尾相逐恰好环绕壶身一周。虽然只有简单寥寥数笔,却非常传神。画面中故意夸张了鱼的形象,二者似乎势均力敌,鱼的个头与鸟相差不多,但还是被鸟制住,水鸟大睁的眼睛、大鱼扭动的躯体等设计突显了两者进攻与反攻时的力度,将鱼、鸟之间的争斗之势表现得生动形象,成为艺术创作的典范,先民艺术家精微的观察力和艺术觉悟,令人感慨赞叹。
尖底彩陶瓶。出土于墓葬,泥质红陶,厚0.5厘米、宽31.2厘米、高18厘米。小口尖底瓶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器。这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最早见于半坡遗址,是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之一。
关于尖底瓶的作用,有汲水器、净水器和酿酒器三种观点。若是汲水器、净水器,便是生活用具,若是酿酒器,或是盛酒,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
比较流行的是汲水器。考古专家认为尖水瓶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体现了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之“破解彩陶之谜”,列举了4件新石器时代陶器,其中1件就是北首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尖底瓶可以汲水。石半坡博物馆院内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石塑了少女用尖底瓶汲水的形象。但是有学者通过实验后证明使用小口尖底瓶汲水并不十分实用。
酿酒器最早由学者苏秉琦提出,他的论据是甲骨文中的“酒”字,由“酉”与分列两边的两条竖浪组成,两条竖浪可以理解为酒水,“酉”的甲骨文就是尖底瓶的象形。他的说法得到斯坦福大学考古中心刘莉教授及其团队的实验验证,通过对11件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中微植物和微生物遗存残留物分析,发现了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和棒状方解石晶体等酿酒的原材料。综合可以得出,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西方类似文明的壁画中,尖底瓶用来盛酒,是一种酒器。
陶塑人面像,出土于房址,高7.3厘米、宽9厘米、厚1厘米。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泥质红陶,残,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饱满,单眼皮,鼻梁高挺,下巴微圆。顶部平,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以黑彩表示,眼睛及口部作长条形,与背面穿透,双耳扁平,穿有一孔。经复原可看出胡须的存在,表明这是一个男性半浮雕像,造型逼真,呈现了一位平和而庄重的中年大叔面部表情,对复原当时先民的面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也是先民留给我们最可靠的一张鲜明的“照片”。
同时,北首岭遗址还出土了陶塑人半身像,细泥红陶,头及左臂断缺,仅存上身,横剖面略呈长方形,残长6.7厘米、宽4.4厘米、厚2.3厘米。北首岭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和陶塑人半身像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雕塑绘画作品,对考古学家和学者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仰韶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它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制品。考古发掘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可追溯到捷克境内的一尊裸体女姓雕像。烧制于距今29000~25000年。中国最早的黑陶片出土于江苏省溧水县神仙洞遗址,经考证得出中国陶器发明于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从而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制陶工艺最早的国家。陶器的诞生,为以后殷周青铜器的问世,提供了发展条件。
盛食陶质器物的普通使用应该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迈向文明的一次质的变化,依附在陶质器物上的纹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古人事死如生,陶器既是生活实用器,也是墓葬内随葬品的组成部分。考古发现的最精美的彩陶,多为随葬器皿,或是盛酒类容器,具有礼乐、祭祀的功能。宝鸡的礼仪文化一脉相承,宝鸡出土的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同样多源于古墓,或是社庙、宗祠祭祀重器。
研究者认为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的刻画符号传达着神秘的信息,可能是汉字的起源,且已明显表示出了数量和对称的概念,补充了我国关于汉字的文献记载,为汉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首岭出土的尖底瓶口沿还发现为男祖女阴形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男子的社会地位已开始发生变化,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望,人们开始崇拜男性。陶祖的发现为理解和研究史前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资料。
北首岭中期的先民,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男性在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陶塑人面像反映出对男性的崇拜,说明此时的北首岭已经出现男性当权者,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这个陶塑人面像可能是北首岭聚落头人的头像,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一个佐证。
7000多年前北首岭先民在陶器上绘制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是先民们对日常生产、生活场景或具象或意象的表达,表现了北首岭先民的审美意趣和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些彩陶证明了北首岭先民在陶器制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实用性功能,还兼顾了审美需求。彩陶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初始状态——它们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展 望
西安半坡遗址和宝鸡北首岭遗址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前文明瑰宝。两个遗址虽同年发现,但在后续发掘、保护、开发方面,半坡遗址尽占先机,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史前历史博物馆。可以感觉到,北首岭博物馆一直在追赶半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宝鸡市一中遗址1957年被陕西省政府列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更名为北首岭遗址),比半坡遗址(1956年、陕西首批)晚了1年。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半坡遗址(1961年、全国首批)晚了45年。
北首岭遗址发掘之后,上世纪 50 年代末到上世纪 60 年代初,宝鸡市先后在北首岭遗址建起墓葬、房址保护室和文物陈列室,保护部分重要遗迹遗物。1986 年 4 月,宝鸡市成立了北首岭遗址文物管理所。2000 年更名为宝鸡北首岭遗址陈列馆,同年,正式对外开放,比半坡晚了42年。
我国195件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新石器时代陶器共有11件,陕西省共2件,分别为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船形网纹壶。这两件宝贝于2013年同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2017年北首岭被陕西省确定为首批25个“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之一。
北首岭遗址保护建设步伐的加快,根本原因是文物有实力,起因得益于2008年船型网纹壶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亮相,知名度大大提高,根本动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程度的提高。
2011 年随着原“宝鸡北首岭遗址陈列馆”更名为“宝鸡北首岭博物馆”,2013年随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首岭遗址保护规划》的公布,中、省、市三级加大了对北首岭博物馆的投入。目前,北首岭遗址保护的关键性项目,龙泉中学已搬迁、遗址东部靠近金陵河断崖防护加固工程完毕,墙壁上半部建成壁画墙,墙壁底部到金陵河边建成公园,成为游人赏金陵河美景,追忆远古华夏文明的好去处。
现在,北首岭博物馆展示区已形成“两厅一区”(文物展厅、墓葬展厅、遗址展示区)的格局,博物馆内部绿树成荫,草坪遍地,一进大门陶塑人面像大型雕塑大气醒目,道路两侧竖立着大型陶器珍品,草坪上有制陶雕塑群,触景生情,一下子会把人们带入到远古文明时代。展厅及办公用房仍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房屋,有种超越年代的独特美感。办公楼墙壁上“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隶书标语沧桑雄健。
绵绵瓜瓞,赫赫始祖。新的占地60亩的北首岭博物馆将是一座集中展示、保护研究、宣传宝鸡地区新石器时期出土文物和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专题性博物馆。对标半坡博物馆,以一个文物陈列馆和两个遗址揭露保护展厅为主线,复原以新石器时代文化场景作为副线,向世人原始文明的魅力。
新的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建成后,与位于石鼓山的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南北呼应,形成两个文旅中心。南边以中华石鼓园为中心,从南到北,鸡峰山、茵香小镇、石鼓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仓老街、东岭廊桥、宝鸡大剧院、国金中心,连成一条线;北边以北首岭博物馆为中心,与金台观、大唐秦王陵、西府老街形成一个方圆不到3公里。这两个文旅中心,均可学、可游、可品尝美食。
博物馆是保护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场所,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一个地方的博物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历史厚重。文物就是通过博物馆走向大众的视野,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看到当地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增长知识。有心人可以穿过被掩藏的历史烟云,前往过去和未来的智慧之门。
周秦汉唐的国都在西安,周礼秦制影响中国数千年。宝鸡不仅周朝、秦朝的肇始之地,更是陕西史前文明的源头之一。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了“镇院之宝”何尊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直人气爆棚。“看中国,来宝鸡”,可到宝鸡市区渭河南边石鼓山上的青铜器博物院打卡,“寻根问祖、探古访远”可到渭河北边的北首岭博物馆打卡。
参考资料:
1.《熹微宝鸡——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北首岭卷》主编:刘俊康
2.《北首岭彩陶精粹》主编:刘俊康
作者简介:邹新社,陕西扶风人,豆会中学84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军械工程学院。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