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影剧院 光辉且灿烂
文/刘孟领
现在一说影剧院,好像多么遥远的文化活动场所,其实,并没多长时间,也就在二三十年前,或者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说到那里观看了一场影剧,那可说是种文化盛宴,是种文化享受,是种高档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有线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电脑和智能玩具活跃了人们现代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当时影剧院那段美好的文化记忆,却值得我们永久地保藏在心中。
人民影剧院,首屈一指。
人民影剧院,建于中华民国初年,由羊市街清朝末年的武举刘老善发起。在马路街(中兴东大街)中段路南(现中北商场对过东南角)选择了块风水宝地,联络八大股集资,建起了“刘家戏院”,后又命名为“馨华戏院”。甭看建筑低矮,设备简陋,土木结构,但颇受戏谜喜爱。1938年小日本儿入侵邢台后,炸毁了戏院。日伪军司令高德林,把查赌场没收来的钱,修复了戏院,并改称“新民戏院”。新民戏院改造成了由一根根柱子支撑起的二层楼,东、西、北三面,呈凹字形,楼上的长板凳斜排着,宽度也就是四来左右;楼下中间池座木椅,带靠背,椅后有约15厘米宽的板架可放茶壶、茶碗、瓜籽、糖果等零食,边看也吃,倒也痛快。
日伪时期,新民戏院曾显赫一时。北楼正座不对外售票,是日伪宪兵军官或政府官员的专席,曰“弹压席”;楼下两廊、楼上两廊都是不带靠背的长条板凳,购票即进,不对号入座。由于兵荒马乱,人民生活困难,购票力较低,平时戏院售票率不高。为了维持生计多售票,戏院曾有段时间实行有奖彩票。每天晚上由戏院包主出示一个号,挂在戏台中央上方密封的口袋里,每晚散戏后,当场放下口袋让观众摸奖,前40名中奖者可领到4元伪币(可领戏院入场券20张)。有人为了得奖,竟十张二十张的买票,送给亲友去看,这样以来活动了戏院。当时,著名京剧青年演员须生胡少安,多次来邢演出,且场场爆满。
邢台解放后,太行区和邢台县政府接管了戏院,更名为“中国大戏院”,后改为“人民戏院”。1960年,戏院彻底扩建,改为混凝土结构。小靠椅,单人铁架,整个戏院面貌一新。在此期间,全国戏剧名流袁世海、荀慧生、尚小云、杨保森、李和曾、杜近芳、毛世来、常香玉、陈慧贞等,常被邀演出,异常火爆。1980年,大整修,并更名为“人民剧场”。改革开放后,为增加收入,戏院以演电影为主,故又叫“人民影剧院”。进入影剧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安逸的世界,让人感到无比的平静和放松。 工人文化宫,“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和人民影剧院斜对过的“邢台市工人文化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除坚持正常活动外,平均每年举办各种讲座、专业培训班、书画展览百余期,举办体育比赛七百余场,电影放映二千余场次,日进该宫参加各项活动者数千人次,市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让职工感受则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它的历史起源,可追潮到1951年。当时在府前南街,只有几间平房和二千余册图书,大都是通俗读物和小人书连环画等。1956年公私合营后,它搬到西崇礼街路南、老城墙以北的一片空地,起名叫“邢台市工人俱乐部”,有一台放映机,万余册图书。1963年又新增灯光篮球场一处,活动室达二十多间,职工业余生活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市工人俱乐部扩建,正门从崇礼街改到了正南、马路街路北,更名为“工人影院”。1980年,又建成了临马路街的三层大楼,更名为“邢台市工人文化宫”。 1983年又扩建,在院内东侧新建成一座四千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大楼。 邢台剧场是邢台较早的剧场之一。
坐落于西门里西头的、坐北面南的邢台剧场,始建于1956年,是由原来在南关小河里的“和平戏院”延续迁建起来的。由于筹建施工的是邢台市商业局,剧场建成后归商业局领导,至1958年才交文化部门使用。
1963年和1966年,曾两次扩建。1979年,又建三层门面的大楼,同时增加了电影设备,开始了放电影业务,戏剧演出加电影放映,营业效益相当可观。记得当时不断接待名人表演,1300多个座位,有时一票难求。2000余平米的空间尽是观众。例如京剧著名大师梅兰芳、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李和曾等都应邀来邢,倍受欢迎。还有国家、省、地、市、县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名演到场,大大活跃了邢台市人民群众文化生话,多次获得“红旗剧场”和“先进单位”,使人们体会到了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工农兵影院,五易其名。
工农兵剧院,位于好南关西大街西口路北,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50米),大厅面积1140平方米,广场1520平方米。
1958年建成的这个影院,开始叫“邢台礼堂”,供邢台地委、专署召开大型会议。邢台专署搬迁后,由邢台市接管,文化部门接任后作为电影院使用,叫“邢台影院”。1966年6月,文化大geming开始,红卫兵进入影院,改为“工农兵电影院”。1968年5月武斗平息后,才继续营业。1977年,观众池内换成了单人座椅,达1290个,安装了冷风装置和电扇,又盖起了西院和东院。1980年,经请示文化局和市委批准,将“工农兵电影院”恢复为“邢台影院”。1985年,经过整修,也可以上演歌剧、戏剧,更名为“邢台影剧院”,传递出的是无穷无尽的情感和人生的真实,使观众感到如痴如醉。
清风影院,文娱中心。
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亲笔写的“清风影院”(清风楼后西北50米),日伪时期,曾是“兴亚会馆”,是当时邢台的文化娱乐中心,既放过电影,也开过舞会。尽管只有720个座位,但是红火过一阶段。
邢台1945年解放后,经邢台地委同意,从北京买回一部“强生牌”座机,安装在“兴亚会馆”,开始对外放映电影。1949年,由市总工会买了一部苏联产“米四修”座机,安装在这里,成了邢台市唯一的独一家影院,上座率达到高峰,在没有座位时,观众带着小凳子夹在中间看,轰动一时。1979年以后,因为邢台市各大影剧院相继投入使用,它被迫逐渐萧条冷落下来。
还有百花影院,建于1981年,面积1600平方米,座位1330个,也曾红极一时。 新华影院,位于顺德北路(现襄都区政府大院以北)路东,也是邢台一代人的记忆。
青年电影院、冶金、邢钢俱乐部……上世他八、九十年代邢台有十二处影剧院,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观众边看影剧,边嗑瓜子,各得其乐,十分有趣,吸引着观众久久难忘。 邢台影剧院,随着时代的进步,几乎消失了。但它在老邢台人的眼里,就像一部书,记录着邢台人过去的生活、憧憬、爱情和家庭,供读者品艺术经典,享视听盛宴。这才叫——
邢台影剧光灿烂,观众惊喜齐点赞。
为民精绘神奇画,巧匠功成不朽篇。
人民剧场花瓣绽,工人文化宫灯悬。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